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相濡是一种艰难和温馨,是应该永远温习的宝贵精神资源;相忘是一种豁达和天真,是种更加开阔朗健的大境界。相濡乎,相忘乎?这是人生况味的几大悖论之一。小时候读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故事,不懂也不太明白,开始受感动是后来读鲁迅的《题芥子园画谱》。《题芥子园画谱》是鲁迅1935年题在《芥子园画谱》一书扉页上的一首诗,用来赠给他的妻子许广平女士的。诗的首句就是"十年携手共危艰",十年了,我们手拉  相似文献   

2.
正1927年8月11日,中共中央致函闽北、闽南临委:"决定闽省暂时划为闽南、闽北两区……闽北临时委员会直隶中央……闽北临委定书记陈昭礼。"1931年百色起义后,邓小平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右江根据地工作难以展开,"后来我和陈豪人自己下去",才"有相当成绩"。据《赖传珠日记》记载:1937年12月26日,从延安到汉口太和街26号新四军军部,"开始和军长秘书陈希周结  相似文献   

3.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上海全部沦陷。就在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的一周之后,也就是12月15日凌晨5点钟,一个名叫佐佐木德正的戴眼镜的日本宪兵带着10多名宪兵队的便衣和若干旧法租界巡捕房直辖人员,气势汹汹地冲进了许广平的住所。经过长达两小时之久的抄家之后,他们抄走了《鲁迅三十年集》一部、《鲁迅日记》手稿,还有鲁迅、  相似文献   

4.
《湘潮》2021,(5)
正1935年10月21日,毛泽东在彭德怀于吴起镇打败马鸿逵的骑兵后,写了一首《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对彭德怀的高度肯定,同时生动地展现了彭德怀的性格气质特征,即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与湖湘文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心忧天下的情怀彭德怀早年投身湘军时,就在《论立志》一文中写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大意是:志不立,吾人无可成之事。  相似文献   

5.
正《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五卷记载:(1962年)12月26日作《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于晨七时批示林克:"请将诗一首付印,于今天下午印成五十份,于下午六时前交我为盼。"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铅印诗稿与发表稿有一处不同,"高天滚滚寒流急"句,  相似文献   

6.
正1929年8月28日鲁迅日记:"席将终,林语堂语含讥刺。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同日林语堂日记:"此人已成神经病"。那么,二人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竟至于两人在日记中互指对方为"神经病"呢?根据鲁迅日记中的回忆,当天的大致情形已经明了。"小峰来,并送来纸版,由达夫、矛尘作证,计算收回费用五百四十八元五角。同赴南云楼晚餐。席上又有杨骚、语堂及夫人、衣萍、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发表时,创作时期注为“1935年10月”,此说延续至今。据考,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应为1935年9月。其理由如下:一、此诗是中央红军翻越岷山之后,毛泽东的即兴之作。1935年9月17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翻越岷山重关腊子口;9月22日至达哈达铺;9月27日到达通渭县的榜罗镇,并召开了榜罗镇会议;9月29日到达到通渭县城,全军进行了一天的休整。此时,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最早发表在1957年1月号《诗刊》上。创作时间注明为“1935年10月”。此说为中外采用至今。实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1935年9月。其依据是: 一、《七律·长征》是中央红军翻越岷山之后的即兴之作。据《聂荣臻回忆录》记述:1935年9月17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岷山山脉的重要关隘——腊子口,22日到达哈达铺。又据李安葆《长征史》记述:从哈达铺出发后,于9月27日,率中央红军到通渭县的榜罗镇宿营,在这里召开了榜罗镇会议。9月29日到达通渭县城,进行一天休息。1935年9月正是“三军过后”  相似文献   

9.
沈聪 《前线》2016,(8):78-78
正【引用】"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  相似文献   

10.
正惠友华,1921年6月出生,陕西省延川县人。1935年8月参加革命,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陕北延川县警卫连通讯员、山东海陵独立团一营医生、解放军一纵二师卫生处保健股股长、辽阳市药政处处长、辽阳市医药公司经理。1979年12月离休,离休前系辽阳市医药管理局处长。2016年7月22日去世,享年95岁。1935年,陕西延川县,14岁的惠友华参加了红军,从此走上了漫漫革命征途。今年春天,惠友华回忆起80年前的往事,仍然兴奋不已。他曾在"新兵蛋子"时给罗瑞卿做过内勤;他经历了17年的枪林弹雨,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两万五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初建,万事辏集。早在留日期间便与鲁迅结识的许寿裳推荐鲁迅进入教育部任职。鲁迅先赴南京任职,南北议和后又随政府进京。初到北京的日子里,鲁迅干劲十足。他受命主持设计国徽,这是鲁迅在教育部承担的第一项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个人的社会活动,如同一滴水可以折射时代的大海。从鲁迅先生与中共组织以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交往,则可以窥见鲁迅生活的时代具有的复杂性,并见证鲁迅先生与共产党人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鲁迅称自己的作品是"遵命文学",自己是"听将令"而前行呐喊的战士。而陈独秀就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在《新青年》编辑部里,陈独秀和鲁迅交往较多。1933年3月5日,在陈独秀身陷囹圄之时,鲁迅还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  相似文献   

13.
县委书记     
1993年3月2日,《宁夏日报》第四版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登载了一则"李健同志逝世"的消息:"原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统战部长李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3年1月17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逝世,终年80岁。李健同志是山东省乐陵县人,1935年12月参加革命,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不足百字的讣闻宣告结束了一位革命  相似文献   

14.
峥嵘 《广东党史》2010,(8):10-10
<正>南社诗人领袖柳亚子一向对鲁迅推崇备至,他曾经说过:"我生平极服膺鲁迅先生。"1950年10月24日柳亚子预立《遗嘱》时,告其女说:"我死后裸体火  相似文献   

15.
夏瑜的自觉     
余杰 《唯实》2003,(7):88-89
191 9年 4月 2 5日的鲁迅日记写道 :“夜成小说一篇 ,约三千字。”这就是短篇小说《药》。就在写完这篇小说之后的一个多星期 ,五四运动爆发了。这也许不是一个巧合。历史强大的脉搏从遥远的地层下传来 ,被敏感的鲁迅先生感觉到了、捕捉到了。《药》是为了纪念那场已经逝去的革命 ,以及在革命中殒身不恤的先驱。而鲁迅选择这个特殊的时刻进行自己的纪念 ,显然是“别有用心”的。有人说 ,《药》是鲁迅为作为同乡的“鉴湖女侠”秋瑾而写的———从汉字本身复杂的影射功能来分析 ,“秋”对“夏”、“瑜”对“瑾” ,简单而明了 ,无须再作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正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被捕,彼时尚未暴露身份,所以写信给鲁迅求救。瞿秋白为什么会给鲁迅写求救信?他和鲁迅有着怎样的渊源呢?瞿秋白会写信给鲁迅缘起4年前。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会后,他因肺病发作而被中央批准留在上海养病。这时,瞿秋白对在上海左联工作的冯雪峰说:"现在我离  相似文献   

17.
读桑简流先生《西游散墨》集外之《闲人日记》,有云:五月十一日(星期五)三年来天天死拉克鲁泽及巴赫,四十年来不下一万两千遍,始终不能背。今天再试冲破柴可夫斯基pocopiumosso,小儿忽从外面跑来气急败坏说:"街上行人都问是不是我在拉。这样难听,叫我怎样见人!"我只好索然作罢。小孩不懂"业精于勤荒于嬉";余致力小提琴凡四十年,失败为成功之母。我是读董桥文章一再提及他这位在英国广播  相似文献   

18.
短文     
俗语云"开卷有益"。三月里翻《雷锋日记》,见1961年10月22日一则写道:"有些人讲话爱哕嗦,有时一句话或一件事反复地说,东扯葫芦西扯瓢,说来说去还是一个意思,时间用了不少,事情说得不多。俗话说: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于1936年不幸病逝.其实,鲁迅先生是这年10月19日凌晨5时20分突然死亡的.去世前两天,还在写作,还去访友,进书店.17日傍晚,周建人往视鲁迅,见兄精神很好.鲁迅还与之谈及搬家之事.当夜,鲁迅气喘复发,请日本医生须藤注射,病情急剧加重,遂停止呼吸.  相似文献   

20.
冯晓蔚 《党史纵横》2015,(1):31-33,36
毕磊,1902年7月13日出生于湖南澧县,是我党在广州早期学生运动的重要领导之一,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15日被捕遭杀害。在毕磊短促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中,最为光彩耀目的一页,就是他与文化革命的伟大旗手鲁迅之间战友般的密切关系与革命情谊,以及毕磊在沟通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密切联系过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本文撷取毕磊与鲁迅先生在那段特殊岁月里不为人知的故事,奉献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