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银兴 《群众》2023,(1):22-24
<正>现代化不能只见物质不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实质上是对促进人的现代化的明确要求。关于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中就有明确的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和实践进程,进一步拓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所要促进的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活品质、人的精神文明程度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以及人的发展等因素,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前提,以中部六省为例。选择了评价地区现代化的5大类共26项指标,用于分析和比较地区现代化进程。研究表明,中部六省综合现代化水平普遍偏低。其中,实现程度最好的是社会现代化,其次是经济现代化,科技教育现代化、生活现代化实现程度普遍较低,但科技教育现代化和生活现代化推进速度相对较快,仅生态现代化程度波动较大。中部六省均将在21世纪中叶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但有些指标实现有一定难度。中部六省地区现代化各有其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正>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高度重视,2022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他强调,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出,“要持之以恒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为海南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提升化解公共危机效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正处在从农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转型阶段。这对国家应急管理的决策过程、执行效果和监督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通过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和个性化治理,以科技手段打破“事后应对”和“忙于应付”的被动治理模式,增强事先预警和风险排除能力,以科技支撑赋能公共危机治理。  相似文献   

5.
郭锦鹏 《人民论坛》2014,(8):177-179
大学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的内容之一。大学治理现代化应该紧跟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大潮,更好地履行现代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使命。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建设要素是外部环境的法治化和内部体系的制度科学化。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应注重“法制健全、责权科学、社会服务、文明传承”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周恒新 《群众》2023,(16):6-7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江苏基层治理新实践,坚决扛起“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的重大使命,按照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部署,对照“走在前、做示范”的要求,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建强基层组织功能为基础,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牵引,以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深度参与为抓手,以夯实基层智慧平台建设为依托,着力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实现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淳安 《人权》2009,(3):25-27
河南省第三监狱建于1951年,是一所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在全面执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的同时,第三监狱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监,文明管理,始终把教育人、改造人作为首要任务,先后被上级机关授予“省级文明单位”、“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层级的重要指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现今,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社会主义认同、社会分配、社会舆情和非传统安全四个方面的挑战.文章拟从理性认识这四个主要方面的现实挑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陶建群  陈阳波  肖鹏  王爽  王驰 《人民论坛》2020,(4):126-129
【调研背景】厕所是文明的尺度,也是国家发展的注脚。厕所映射着国人卫生习惯的改变,影响着亿万群众的出行,是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更是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体现。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引领“厕所革命”向纵深发展,2019年12月12-14日,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知名专家,对株洲以城区“厕所革命”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0.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层级的重要指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现今,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社会主义认同、社会分配、社会舆情和非传统安全四个方面的挑战。文章拟从理性认识这四个主要方面的现实挑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刘志彪  章寿荣 《群众》2013,(6):11-13
国家发改委颁布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了苏南区域现代化的目标是“着力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将苏南地区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  相似文献   

12.
【调研背景】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亟待实践探索的现实课题。近年来,上饶市公安机关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力以赴守护大美上饶的“绿水青山”;在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上饶市公安机关还以奋力跻身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行列为目标,努力打造社会生态的“绿水青山”。为深入挖掘上饶市公安机关以打造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绿水青山”为抓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特色做法,近日,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邀请党建、社会治理和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赴上饶市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立论之基包含着三方面意蕴,即对现代化发展进步意义的现实观照、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悖论的理论批判以及对“真正共同体”唯物史观证成的科学构想。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逻辑框架由考察现代社会的生成、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跃迁、促进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共同构成。新时代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科学认识现代化“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要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全面推进人的现代化;要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现代领导》2014,(9):7-7
外媒多维网近日连续刊文讨论和解读“习近平提出第五个现代化”。习近平去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设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维网这组文章认为:这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是习近平等中共高层因应世界局势,彻底实现现代化政党转变和长期执政的必然之途。  相似文献   

15.
朱厚敏 《求索》2023,(2):46-54
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其参照系之一是西方现代性文明。西方现代性文明是经由西方率先开启的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首个现代性文明,但“先发”并不意味着“唯一”,文明自身的历史运动规律与范式多样性赋予了现代性文明以多样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合理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的辩证法思考问题、制定方案、推动发展,从而规避西方现代性之觞,实现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依托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存在,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偏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后发性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全新的现代性文明,离不开西式现代性文明的参与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性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立足中国自身具体实际形成的现代化道路,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性文明,是现代性文明的中国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整体图景涵盖中国和世界两个维度,其中国维度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囊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之综合,其世界维度表现为构建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市民道德素质,如何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已成为加快城市现代化、提升城市“软实力”、改善城市“软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发挥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必须通过广大市民去实现,搞好市民道德素质建设,就抓住了整个城市文明建设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朱琳  曾春华 《长白学刊》2022,(6):131-138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现代化农民健康服务体系,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支撑。本研究着重分析我国农民健康服务体系现行发展所面临的桎梏,探讨构建现代化农民健康服务体系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耦合机制,分析构建现代化乡村农民健康服务体系的挑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现代化农民健康服务体系的优化策略,拟从发展农村居民健康服务业、以“大健康”为农村健康生态格局、加强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推动农村健康治理现代化、健康服务体系资源配置五个方面提出有利于补齐农民健康服务产业短板,构建乡村大健康生态格局,强化农民群众健康素养教育,提升农村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具体建议,对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健康中国”目标,构建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的现代化农民健康服务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共产党在缔造新型现代国家和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形成了政党与国家相互嵌入、政党主导型现代国家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中,“政党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协同推进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性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必然性之间的相互促进为内在机理;以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执政能力和全面从严治党能力来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统筹规划功能、系统推进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为互构联结的整体呈现;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同向同行的价值目标。三者共同彰显了中国特色治理框架下的独特互动逻辑。  相似文献   

19.
外媒多维网近日连续刊文讨论和解读“习近平提出第五个现代化”。习近平去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设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维网这组文章认为:这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后的第五个现代化,是习近平等中共高层因应世界局势。彻底实现现代化政党转变和长期执政的必然之途。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有其独特的理论逻辑、道路探索与理想形态,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文明批判、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探索和共产主义文明构想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从主体逻辑、道路确证、价值旨归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进行了传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现代化探索,使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逻辑、实践道路和理想形态日渐丰盈,不仅在知识论意义上重绘了马克思主义文明图谱,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重思人类文明与现代化问题的宏大使命与时代担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文明蒙尘”“被动卷入”“照搬照抄”逐步迈入了“伟大复兴”“主动探索”“自我革命”的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中国文明叙事、理论进程与实践参照,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绘就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