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观察》2023,(5):14-15
<正>2021年实施专项行动以来,北京市以落实“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指引,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为导向,建立各区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速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商务部等14部门于2019年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试点工作。“十四五”规划纲要就“培养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明确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2.
夏友峰 《群众》2024,(4):16-17
<正>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从中央到地方,恢复和扩大内需被置于突出地位,而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便是恢复和扩大内需最有力的抓手。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2021年8月江苏省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通知中,徐州与南京、苏州、无锡一起,被列为培育打造的四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我们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之首、长三角北翼的现代国际商都,打造立足淮海、引领苏北、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  相似文献   

3.
何乐 《群众》2023,(4):34-35
<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内消费市场升级的高级形态,也是对接全球消费市场、吸引全球消费者的枢纽和平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南京坐拥“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消费市场辐射南京都市圈3700余万人,是全国首个人均社零消费超8万元的城市,占领消费制高点、发展高度繁荣的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4.
李莉  陈雪钧 《重庆行政》2023,(1):110-11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发展方向。重庆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着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时期面对前所未有之环境变化,重庆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面临新挑战和新问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已成为重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一、重庆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现实基础与挑战重庆市已具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势现实基础。2020年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787.2亿元,全国排名第四并跻身北上广深第一方阵;2021年上半年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2.99亿元,同比增长29.9%,消费增长势头迅猛。然而,新时期重庆高质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正>聚焦“有人”“有意愿”消费,进一步增强城市吸引力,改善居民预期;聚焦“有好物”消费,进一步提升供给品质;聚焦“有地儿”消费,进一步丰富消费场景;聚焦破解“堵点、痛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消费条件。近两年来,全市按照《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上下协同,多方发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与此同时,受疫情冲击、国内经济发展“三重压力”以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进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五个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战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扩大内需、激发经济增长潜能的“重大引擎”;集聚资源、优化消费资源配置的“全球枢纽”;引领潮流、促进消费创新创意的“策源中心”三大功能。实践表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经济发达、服务能级高、消费地标明显、国际消费者众多、文化软实力强、全球消费资源配置力强、消费营商环境优越等特征。对我国五个试点城市而言,聚焦“国际”“消费”“中心”三点,是未来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既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地,也是商品和服务的集聚地,因而城市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培育国家消费中心城市,一方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够进一步发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作用,提高我国城市发展质量,推动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国内和国外要素、商品和服务的双向流通,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似文献   

8.
梁伟 《群众》2023,(5):12-13
<正>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推动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高质量发展。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区域消费链条上的关键枢纽。在今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徐州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徐州商圈”集聚效应等被列入2023年重点工作。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之首、  相似文献   

9.
张飞 《今日海南》2023,(1):19-21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强调我国经济面临内外压力的同时,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在谋划今年经济工作重点方面,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并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海南自贸港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沈阳打造立足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辐射全球的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沈阳要从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以数字赋能消费创新发展、提升城市消费国际化程度以及打造对接国际的消费制度和消费政策等方面发力,把沈阳建设成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正>结合超大城市特点,对标国际一流商圈,吸引国内外高端商业品牌和资源集聚,提升高端购物、文化旅游、金融商务等功能,打造一批全球千亿级顶级商圈是推动北京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挥首都城市引领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推动消费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载体。商圈是城市消费状况的缩影,也是促进居民消费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2.
王翔 《群众》2020,(15):12-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党中央积极应对全球形势新变化新挑战,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苏州作为经济大市、制造强市,必须在此新格局中主动应对、积极作为、全面融入,“危”中创“机”,探索打造“产业链双循环创新示范城市”,着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续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陈耀 《今日海南》2023,(5):47-48
<正>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海南自贸港“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之一,侧重于以国际化、集聚型旅游消费体现海南自贸港产业导向,实现经济利益。5年来,海南在落实自贸港政策、夯实发展基础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持续努力,通过离岛免税购物、举办消博会和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国际旅游消费。但是,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尚缺乏给人深刻印象并吸引国内外关注的突破性项目与事件来体现创新发展。笔者认为,海南实行就地免税消费试点、创新开发环岛旅游公路产品、打造南海为世界旅游之海并联合环南海国家与地区合作开发“南海旅游”,是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以创新求突破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正>省域副中心城市承载着推动省域协调发展的功能,是在本省范围内集聚水平较高、对周边区域和城市辐射带动明显的重点城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都明确支持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层面支持徐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5.
<正>后冬奥时代,发挥冬奥遗产的“磁场效应”,有助于国际高端要素聚集、对外交往形式丰富,能够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推动北京跻身全球体育交往中心城市。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效扩大了北京体育工作的国际交往范围。后冬奥时代,发挥冬奥遗产的“磁场效应”,有助于国际高端要素聚集、对外交往形式丰富,能够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推动北京跻身全球体育交往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6.
《政策》2009,(2):63-64
商务部表示,下一步将把搞活流通作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充分发挥流通网络的功能,扩大农村消费,提升城市服务消费。着力构建高效安全的流通网络体系。全国279个地级以上城市已有266个编制完成了商业网点规划,总编制完成率超过95%。在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方面,将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争取到“十一五”末再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天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天津市委市政府遵循“三年大发展,五年新跨越,十年建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城市之一”的十五规划总体要求,提出“争取十年后把天津建设成为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地位相适应,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目标。  相似文献   

18.
孙柏宁  朱晨曦 《群众》2023,(2):21-22
<正>我国新型城镇化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都市圈的作用不断凸显。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下,都市圈以城市间密切的分工协作,正成为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本单元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群和都市圈要集约高效发展,不能盲目扩张”。构建集约高效的都市圈格局,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更有利于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程,形成新时代中国空间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高波 《长江论坛》2021,(2):34-38
中共武汉市委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发展定位,着力把武汉打造成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加强新城区建设,打造实力新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分析新城区(相对于老城区)一般特点的基础上,以新洲区为例,对十四五期间武汉市推进新城区发展应采取的发展模式和必要的政策举措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庆祖杰 《群众》2023,(1):65-6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为残疾人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增强了我们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信心。各级残联必须坚持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深入实施“‘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着力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开创残疾人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