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呼唤新的政治哲学和法治理念的支撑以及相应的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其中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变革旧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生成当代中国法治型政治文化.当代中国法治型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人们对政治认知、情感、价值、信仰等政治体系心理方面的法治倾向,是体现法治理念的现代政治文化.法治型政治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生成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在大幅度地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三个方面的工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先进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基础之上的政治文化,先进政治文化应体现 在马列主义主流政治文化的确立、正确政治舆论导向的坚持、政治社会化机制的良性运行、公民坚 定政治信念的形成、公民广泛政治参与的推进、政治公开与开放的始终保持、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推动与支撑、政治文化世俗化的趋向等方面。先进政治文化的构建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与 社会等多个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一项宪法原则和总体目标,作为依法治国核心的依法行政要求政府的行政活动、行政管理法治化。由于依法行政是一个法治系统,需要在精神、制度、运作层面具备一定条件。同时,依法行政又是个历史范畴。建立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基础之上,随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制度的展开而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同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大战略方向,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构想。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的情况下,结合建设法治中国的推进,建设美丽中国应采取环境法治手段,用环境法治保障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5.
法治文化的内容可分为实体法治文化与程序法治文化。中国法治文化的困境表现为法治文化与人治文化的冲突、法治文化与法律制度的冲突、程序法治文化与实体法治文化的冲突,进而从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等方面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现行社会管理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管理需要,亟待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是走向法治化,要建设一个民主、文明、公正、和谐的法治社会。以法治文化建设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应通过立法先行,为依法管理社会奠定制度基础;培育法律信仰,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创造法治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服务型执政党基层执政要拓展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经济功能要向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市场经济结构性战略性调整的方向拓展;政治功能要向服务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基层社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方向拓展;文化功能要向提升执政党主导性政治文化的认同度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向拓展;社会功能要向服务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方向拓展;生态功能要向服务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8.
建设服务型基础党组织,实现基层执政的最大效能,要积极拓展基层执政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经济功能要向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市场经济结构性战略性调整的方向拓展;政治功能向服务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基层社会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方向拓展;文化功能要向提升执政党主导性政治文化的认同度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向拓展;社会功能要向服务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方向拓展;生态功能要向服务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24(5):I0001-I0001
吾刊奉弘扬人文学术,倡导求是争鸣,服务法律实践,推进法治文明为宗旨,力图而为国内法学期刊中之特色刊物。有鉴于此,本刊将秉承一贯之理念一在以法学为主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社会科学门类;在关注中国整体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同时,凸显上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现实、新型和热点法治问题。以法为基,寻社会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10.
"五位一体"是党的十八大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总体布局,具有很强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来说,其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引领我国未来社会管理领域向社会协同治理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处于实现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有必要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宪政思想的逻辑体系做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审视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美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产物,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政治。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因而绝不能照搬照抄其政治制度模式。但不照搬照抄不等于不借鉴其制度中折射的宪政思想,其宪法至上的原则、限权制衡的思想、人民主权与基本人权的原则无不体现着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我们应结合中国的实际,以开放的心态共享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宪政在政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以民主政治制度为核心 ,以实施宪法、实行法治、制约权力为保障。宪政是以民主政治和法治为基础 ,是宪法规范及其实施并对具体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现实影响的产物 ,是现代政治文明进步的结果和标志。宪政对政治文明具有保障民主政治的运行、建立和维护社会正常的政治秩序、制约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等方面的作用。树立宪政意识、实行法治和党的依法执政等是政治文明建设中急需完善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监狱是依附于国家的一个“特殊标志物”。监狱工作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很显然 ,应当体现和贯彻政治文明的要求 ,呼应政治文明的建设大局。当代监狱的进步文明的价值在于要与时俱进 ,赋予和开发其具有时代意义、创新意义、引导社会发展意义的崭新价值。法治、权利、科学、改造、文明、谦抑等是中国现代监狱制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依法执政是宪政文明的要求,也是人民共和国共和理想的应有之义。人民共和国内涵着依法执政的宪政要求,并要求通过依法执政实施社会主义宪政。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优异成果和集中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之政。中国法治建设必须走向宪政建设。讲依法执政却不搞宪政不但不合理也不现实。没有宪政的法治是败坏的法治,没有宪政的社会主义离开封建专制只有一步之遥。依法执政,实施和推进宪政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欧盟宪法的原则及其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欧盟宪法 (草案 )的基本原则和三个具体原则的内涵、形成过程、相互关系及其运作机制。通过中国宪法与欧盟宪法的比较分析 ,指出欧盟宪法原则的系统性、界分权限及其落实原则时的制度博弈过程 ,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政党制度运作有效、成绩斐然,但却相对欠缺专门理论体系的根据支撑,而当今通行的(即所谓西方的)政治学又不能为这种理论根据提供准确理解和分类规范。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的分析论证表明,中国政党制度创制得以成立的理论根据,在于它具有范畴沟通及其应用的普适性、特色创制的合法性、以及道义为善的合理性;从学科意义上讲,这种创制的理论同样可以具有与通行政治学进行沟通和范畴应用的相应话语;中国政党制度的特殊性和普适性提供了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内容,其主要含义在于创制与发展相同一的政治文明。基于这些认识,本文针对如何改变当前理论滞后于实践的情况、以及建构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范畴普适性的政党理论体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在合理界定政府成本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政府成本理论,并分析当前政府成本领域研究中存在的诸如概念模糊、研究理念相对陈旧、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单一等问题。将突破传统地把行政管理建立在单一的政治学范畴,进一步拓宽到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在内的研究领域,并取得在政府决策、和谐社会建立、提升政治文明以及在同等资源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改善公众福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宪政现状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历了近百年的宪政历程,但时至今日,仍不能说我们实行了宪政。究其原因,是诸多复杂的因素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文化传统等合力的结果。中西方关于宪政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对中西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文化传统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寻找宪政得以实施的社会条件,进而促进宪政在我国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获得了基本养料,既而受到康有为的启蒙,并在流亡日本期间接受大量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宪政观。梁启超对中国宪政制度模式的设计,历经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归君主立宪,走向开明专制,最后拥护共和这样一个过程,体现了他对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理性思考。梁启超宪政思想的精髓,为当下中国宪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