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羌族的宗教信仰与"释比"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族的宗教信仰源远流长,其中以白石崇拜为表征的多神信仰是其核心内容,而其神秘的宗教祭祀和颇具传奇色彩的巫师--"释比"及其所行巫术则是联系人们内心和虚幻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的家庭暴力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菁  王晓宇 《理论月刊》2005,(3):109-111
在我国,家庭暴力受传统文化、封建思想的影响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成因,在儿童性别角色理念形成的过程中,这种文化的继承模式在代际间的互动使得儿童很容易受到感染。首先它促使了男性儿童的优越感的形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其产生暴力倾向。并且在家庭中的成员互动中,儿童会形成一种以权势压人的思维定势,以武力作为征服的手段,而不是去讲道理。与此同时,如果是女性儿童,在家庭暴力实施的前后也会形成一种自卑心理,形成观念中的宿命论,以至于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产生逆来顺受感,并为这种状况寻找恰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陶波 《桂海论丛》2007,23(6):70-72
始于80年代的中国法律社会化运动,舍理念采实证法律知识社会化的进路选择偏差是导致公民法律信仰依旧缺失的重要原因。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法律信仰的培育是我国法律社会化的核心进路。  相似文献   

4.
流动中国的到来伴随着流动儿童的规模增长。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和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儿童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的同化过程中实现的。流动儿童群体与父母远离家乡熟人社区,流浪在乡土文化之外,在陌生的城市具有缺乏同伴群体的特点。作为弱势群体,他们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审视流动儿童,发现其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乡土文化的断裂、畸形人格的形成和个体角色的模糊的三种倾向。营建一个具有同伴群体现象和稳定社会文化交流传递机制的社会环境是引导流动儿童群体健康社会化的现实路径。本文把这一过程称为乡土回归。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的结果,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会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性格及行为特征、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生活目标、成人意识六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来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结果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表现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结果不及非留守儿童.文章最后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角度对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温州模式”存在和发展的三大运行机制与环保责任社会化的互动研究入手 ,提出“环保责任社会化”的思考 ,并通过转换研究视角与拓展研究领域 ,反思“温州模式”的内涵与进一步发展 ,以求为环保与经济发展的衡平 ,经济学与环境管理与立法的互相渗透提供“模式研究”的范示。  相似文献   

7.
侗族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他们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特点,凝聚了侗族人独有的文化情感、价值观念,表现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儿童在节日的活动中,通过学习、模仿,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本民族的、基本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从而实现了个体的初步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杨巍  史丽君 《中国发展》2007,7(3):37-39
同辈群体是影响流动儿童社会化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文章在对流动儿童同辈群体的特点予以概括的基础上,从儿童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同辈群体对流动儿童社会化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农民工家长与学校对流动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应持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以Z市、G市与H市为研究地点,对流浪儿童群体的社会化状况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特殊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导致流浪儿童缺乏正常的社会化环境,使许多流浪儿童面临角色的中断与失败、无效的文化传递等问题,进而使一些流浪儿童价值观偏离,人格缺陷较为明显,甚至形成反社会的人格.因此,流浪儿童的社会化表现为一种畸形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晒佛节是藏族同胞敬佛的日子。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区这一传统宗教节日的具体日期虽不尽相同,但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届时,各地寺庙将寺内珍藏的巨幅布画和锦缎织绣佛像取出,展示于寺庙附近晒佛台、山坡或巨岩的石壁之上。这些巨幅布画和锦缎织绣佛像,做工精致、色泽鲜艳,艺术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12.
唐斌 《学习与实践》2010,(7):121-125
早期社会化是指儿童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习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以及掌握相应的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早期社会化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顺利融入正常社会。但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偏差,往往会导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过早社会化倾向,即儿童过早接受成年人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这不仅对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也给社会的传承与延续构成潜在的威胁与挑战。文章试图分析儿童的过旱社会化倾向及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秋香 《湖湘论坛》2007,20(4):61-62
社会文化环境是个体社会化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农村集镇文化如一把双刃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在发挥着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十分消极的作用.家庭、社会和集镇政府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从非社会性行为这一理论视角来分析留守儿童群体中的非社会性行为,借助这一新的理论视角来拓展、深化留守儿童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非社会性行为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发展中的行为发展、儿童行为发展中的社会化发展,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学术热点之一。而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也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有过不少论述,本文则借鉴非社会性行为这一理论视角来分析留守儿童群体中的非社会性行为,借助这一新的理论视角来拓展、深化留守儿童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走进某装甲团坦克八连荣誉室.“群英谱”栏目中.一张张藏族战士年轻俊朗的脸庞与该连其他优秀官兵的影像交相辉映.他们的名字八连官兵更是早已耳熟能详:索南尖措、扎西才让、巴腾加、交巴泰、旦泽努日……  相似文献   

17.
以实证调查资料为基础,以家庭功能的弱化为基本分析前提,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环境及其对教师职责的扩展要求。文章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教师角色“实然”扮演的基础上,就农村教师的职责定位与角色回归等问题进行了“应然”探究。  相似文献   

18.
王秋香 《理论月刊》2007,(1):167-169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大众传播媒介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主要动力因素中的家庭及学校处于弱势状态,同辈群体与大众传播媒介则补位过度,出现强势与弱势的错位,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卢刚 《长白学刊》2009,(4):80-85
法律信仰是我国法治国家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伯尔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的结论是在西方法律与宗教相互融通的框架下展开的。他在《法律与宗教》中,最终关切的是失去了法律的宗教日益失去其社会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内心、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崩溃。而观照我国当下的法律信仰问题,在法律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与宗教传统的国家,过于强调法律信仰的作用,可能让我们忽视了真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法治并不一定需要以民众的法律信仰为前提。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互助县土族和藏族儿童在受教育权利实现方面共同面临着经济压力、校舍简陋、教师队伍不稳等普遍问题。同时,两民族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还受到经济来源、政府补助、语言障碍、家庭教育等不同因素的制约。基于以上异同,政府应当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宣传、鼓励私人教育捐赠并引导少数民族家庭重视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