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勤修官德     
勤修官德,是落实党的德才兼备的干部工作方针的要求,也是以德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德治国重在以德治官,以德治吏。因为我国历来有“以吏为师”的传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各级官员无论是主政一方,主管一线,还是主持一个单位,都居于领导地位。位高于人,理应德高于人,行高于人。领导身正行端,堪为楷模,才能带动下级,影响群众,教化一方。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一部重要基础性法规,《廉政准则》的颁布实施,再一次彰显了党中央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毫不动摇反对腐败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党性强则官德正,作风好则事业兴。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是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在制度执行和品行修养上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自觉做廉洁从政的表率。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既是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政治举措,也是公共行政生活中具体公共行为的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与依法治国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它的涵义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德治国方略的根本内容;以党员干部为表率-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以公民讲道德为目标-以德治国方略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刘建明 《政府法制》2012,(32):41-41
作为领导干部,身处领导岗位,肩负重要职责,应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加强官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服好务,自觉做到“四重四轻”。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在“治国”中处于领导地位。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依据人民的授权,代表人民“治国”,在“以德治国”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实施“以德治国”,必须首先“以德治党”。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既是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政治举措,也是公共行政生活中具体公共行为的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与依法治国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它的涵义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德治国方略的根本内容;以党员干部为表率—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以公民讲道德为目标—以德治国方略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严管家人、身边人做起。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常常与放任或放纵亲属子女紧密相连。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既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执行者和实践者。保持党的纯洁性,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负有极为重要的责任,既要组织开展好这项重要工作,又要以身作则当好模范和表率。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  相似文献   

8.
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一些学者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乃“先治官”。一、要实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必须“从严治官”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官”即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依照人民的授权,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所以,“官”实质是人民的公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逐步侵蚀到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相继提出 ,对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德治国必先以德治干 ,要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 ,必先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干部“四化”重要 ,应以“革命化”为首要。干部道德建设重要 ,应以“革命化”为核心 ,共产党人的干部不是官 ,是公仆。“为人民服务”是根本的为官之德。“三个代表”是加强干部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官“十不”是落实“三个代表”、加强干部道德建设的具体表现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在“以德治国”的要求下,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坚守廉洁自律,努力成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楷模,是新时期党风建设中的一个严肃的问题。作为领导干部的作风,本应在“廉洁自律”中解决。可有的掌权者“官”风不正,以权谋私;有的为“官”不廉,贪污腐化;有的“官”气十足,独断专行;有的傲视群众,自恃高明;有的只说不干,专司唱功;有的无视纪律,以言代法;有的玩忽职守,不负责任,所有这些都同一个“权”字发生着联系。正因有此不正之风,以致造成行业歪风不能清除,地方歪风受…  相似文献   

11.
12.
现在行政违法行为和行政失当行为屡见不鲜,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行政主体行政道德意识薄弱,而且这种行为都是对公务员行政道德的违反,都应该承担行政道德责任,所以当前应该强调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本文认为,在着力进行教育和培训的同时还应进行法制建设,建立对行政主体的道德责任监控机制。行政道德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制定公务员行政道德规范并推进其法规化进程;完善公务员行政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建立监督行政道德执行的专门机构等。本文主要论述最后一方面,提出建立公务员行政道德专员委员会的设想,并分析该机关与现有机关的协调,以达到各机关总体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宋球勋 《行政与法》2005,(11):61-6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经济是前提,协调阶层利益关系是关键,而加强道德建设是保证。长期以来,我们为道德建设投入的精力不可谓不大,付出的成本不可谓不高,而成效却并不显著。凡事都要讲究效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不可不讲效率。根据道德与法律的某些重合,古今中外的立法实践和我国目前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以法律手段“硬化”道德规范不失为一种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4.
15.
胡威 《行政与法》2005,(2):73-75
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人类消极地适应工业化时代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产物,它还有着深厚的政治道德基础.本文从分配正义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意义,阐明了分配正义原则的理论内涵,介绍了西方分配正义原则的当代争论,并从分配正义角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进行了理论思索.  相似文献   

16.
17.
传统文化包含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人际相处原则,对构建现代社会中的温情和睦风尚和确立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良性竞争原则无疑是一块坚固的基石。在当今改革开放和百种文化日益激荡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站在“以德治国”的高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传统文化主流———儒学人文主义的剖析,把仁心善性同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结合,阐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以德治国”中对提升个人的品格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的重要作用,并就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19.
20.
Abstract

Various states (and groups of states such as the European Community) have adopted legislation designed to raise standards of animal welfare in many areas including agriculture, companion animals, experimentation and testing, transport, and hunting and trapping methods. Much of this legislation has resulted from extensive lobbying and intense political wrangling. Where the legislation affects animals as products (or animal derivative products such as their pelts or their meat), legislators frequently resort to external facing trade measures to support the moral stance taken in the legislative instrument. At this point potential conflicts with the precepts of the multilateral trade regime operated by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aris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in the WTO portfolio of agreements (and the predecessor text of the GATT 1947) assist the cause of animal welfare is limited by both the texts themselves and the narrow interpretation of those texts by WTO/ GATT dispute panels.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involved with animal welfare issues are concerned that the WTO regime will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welfare protection legislation and are also concerned that the net result may be a retar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welfare measures in the face of open market competi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to, and substance of, this conten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designed to deal with the welfare of trapped wild animals and also with other animal welfare legislation having international trade implications. Moreover, the findings of such an examination have much broader implications in that they have relevance to any legislation based on public morality which seeks to enforce that morality through external facing trade meas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