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和法律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明晰的“法文化共识”,这是本文对中国古代法文化所作的一个新的概括。中国古代“法文化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以儒学为主导的法律意识、以宗法伦常为核心的法律价值和礼规范为主体的法律规则。这些“共识”不是官方和国家利用权势向民间和社会进行灌输和强加所造就的,而是据于它们的生成特点和本质属性而自然形成的结果。中国古代“法文化共识”富有积极意义,它使中国古代法律获得了普遍支持和有效实施的基础,减少和缓和了官方与民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和矛盾,使民间自治得以广泛实施,更为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法文化共识”这一传统及其实践的积极作用,对我们有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草案违宪争议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直击中国“改革共识”的破裂以及寻求新共识过程中的分裂与努力。该场争议调动了中国宪法学界和民法学界最主要的学术资源参与论辩。大大提升了中国宪法学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能力,开启了“后物权法时代”问题与主义的公共论辩。该辩论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议题。“中国向何处去?”是该场争议最后指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当举国上下对“齐二药”假药进行全面围剿之时,重庆“回锅药”事件却以《重庆晚报》的“道歉”而暂时告终。在中纪委、国家药监总局的督导之下,“回锅药”事件最终真相大白。2006年5月23日,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组织部分企业领导、专家、研究人员共同深入探讨了“齐二药”假药的教训。与会嘉宾达成共识: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做药就是做良心。而重庆“回锅药”事件所暴露出的却是被“黑幕”吞噬的“良心”。  相似文献   

4.
李振贤 《法学家》2023,(3):45-59+191-192
与域外判例法思维主导下的类案同判理论与实践不同,中国语境下的类案同判具有多重意涵与特定的实践机制。中国语境下类案同判的背景是以判例广泛运用为基本条件,在法院整体运行中解决司法共识的形塑问题。由多层次的中国语境所决定,类案同判兼有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司法伦理的基本原则、司法裁判的基本方法与审判监管的基本方式等多重意涵。在司法实践中,“类案”辨识机制是基于“价值单元”的案件相似性的再现,“同判”实现机制则是综合考量司法权威与司法理性之基础上类案司法见解的趋从。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对司法共识的制度化塑造,应注重类案同判的诉讼程序构造、判例运用制度的系统性完善、类案同判的信息化赋能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5.
对于刑法信仰、对话型刑事话语系统和共治型社会管理模式,共识刑法观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整个法制体系层面上,共识刑法观意味着刑法应与法律体系的其他部分,包括宪法、民法、行政法和刑事诉讼法达成并保持着共识。在刑法实践层面上,共识刑法观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刑法立法环节,共识刑法观意味着刑法规范的实体内容应凝结和体现社会共识,并直接关联刑法立法模式的选择;在刑法司法环节,共识刑法观意味着刑法解释及定罪量刑应照应社会共识,并直接关联刑事陪审制度问题;在刑罚执行环节,共识刑法观直接关联行刑听证制度,并对行刑人性化给予合理的节制。共识刑法观以常识、常理、常情为实际基础,是“刑法学术观”与“刑法实践观”的完全统一,是对常识主义刑法观的响应与提升,从而构成了刑法公众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百姓的事是我们最大的事,哪里有矛盾纠纷,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必须义无反顾地到哪里去办理案件,化解矛盾。”这是云南省元阳县人民法院党组一贯的做法和共识。为此,他们痛下决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和“三个至上”为原则,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改变以往“群众上访”为“法官下访”,“坐堂审案”为“送法下乡...  相似文献   

7.
文扬 《政府法制》2014,(18):30-31
南海风云再起,中国在东盟峰会之前对越南和菲律宾同时显示强硬,引起了不小的反应. 直接的反应之一,东盟十国在刚刚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加入了团结应对的“共识”部分,这被视为离开了当年柬埔寨担任轮值主席国时的立场,表现得更为强硬了。同时,美国也不失时机地发声,指责中国“挑衅”。  相似文献   

8.
“重要论述”国际规范扩散实质上是“重要论述”的国际化,具体表现为“国内人权理念——国际人权理念——国际人权规范”的发展进路。“重要论述”国际规范扩散旨在打破国际人权规范发展的中西方角色固化,有助于增强中国对外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与感召力。当前,全球人权治理困境凸显西方自由主义理念与规范的能力赤字,人权异化昭示全球人权治理亟需正本清源,而“重要论述”展现了全球人权治理改革的中国智慧。在推进“重要论述”国际规范扩散过程中,中国可借鉴西方自由主义人权话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规范扩展以及儒家文化被写入《世界人权宣言》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应进一步凝练发展主义人权观以开展国际规范竞争,运用社会框定策略形成“重要论述”国际规范扩散的社会共识,统筹利用国际和区域制度平台,重视“重要论述”中的人权理念从软法走向条约的谋篇布局。  相似文献   

9.
教师话语权力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制度的功能赋予教师以制度权力,它包括“话语权力”和“筛选权力”。话语权力即教师传递主导意识形态的权力。其话语内容在一元化封闭社会中表现为“被控制的共识”,在多元化开放社会中表现为“协商的共识”。其运作方式表现为文化专断、政治的社会化等。通过对我国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人物形象所承载的意识形态的分析,本文指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规范性话语内容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和大众性,而超越性和理想性、时代性和包容性颇显淡薄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主义是构建、识别、塑造宪法学知识的体系性、自主性与中国性的重要途径。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端赖于宪法学研究的历史转向。通过对百年来宪法学文献的全面梳理,可以发现中国宪法学沿着知识发生学的演进脉络,逐渐形成了以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为主干的知识框架。其中,学术体系是知识体系的核心,包括以“宪法”为起点的概念体系,以“立宪主义”为内核的原理体系和以“解释学”为根基的方法体系。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的根本依托,由中国宪法学等传统学科,部门宪法学等法学内部交叉学科,以及科技宪法等新兴交叉学科共同构成。话语体系则代表了知识体系的价值凝练与传播,已基本形成了以社会主义为内核的价值共识,但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尚显薄弱。随着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框架的基本形成,如何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宪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积累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将成为未来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季卫东 《中国法律》2009,(4):12-14,68-71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安身”与“安心”,并以信任为社会稳定的基石。但是,追求“信任之治”走到极端,就会反过来,变成对一切都不相信或者在客观上制造对一切的不相信。为什麽这麽说?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实质性信任需要以情投意合或价值共识以及话语共同体为前提,具有排除异质的一元化倾向。为此,在组织和制度的运作上必须采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方针,即为了确保信任不被辜负,首先必须把不可信任的因素剔除,这样才能获得彻底的安心。  相似文献   

12.
蒋敏 《中国律师》2011,(9):21-21
律师往哪个方向走?如何伴随祖国的强盛迎来律师事业的大发展?这是一个我们要为自己寻找答案的问题,需要我们达成共识。在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为我们达成共识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作为一名律师。一个法律人,通过学习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我的体会是:有共识才有律师事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治模式的选择——兼评一种法治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法学界在多年的论争中达成一种共识:法治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法治国家或法治社会的建立是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但是,在当代中国法治模式的选择中,法学界则众说不一,其中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法治观———“法治和德治统一”观颇耐人寻味。从表层粗略来看,...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政府法制》2013,(28):19-19
互联网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但其影响却早已“虚拟照进现实”。大力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使其成为社会进步正能量,这是举国上下的普遍共识。这些年来,网络问政的兴起,网络反腐的接力,以及通过微博直播庭审,都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自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但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的不同阶段,改革任务、改革思路、改革政策、改革实效乃至改革侧重点和关注点的变迁引致改革评价的差异。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新起点,回顾改革历程和既有轨迹,反思改革的是非得失,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的改革必将迎来新的辉煌。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探寻到继续推行改革的动力,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改革共识的不断探索上。“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构建正确协调科学处理社会矛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改革新共识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对1994年出台的预算法进行修订是久议之题,法律滞后于现实已是共识。2011年12月底,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预算法修正案(草案)。蹉跎十余年,中国的预算制度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专家建议,预算法修改,需要把预算“组织法”扭转为预算“权责法”,成为人大约束政府行为的法。  相似文献   

17.
刘梅芳 《政府法制》2008,(15):36-36
2007年年初,山西省屯留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四三二一”治县方略,并迅速在全县形成共识,全县呈现出一片你追我赶、争先发展的景象。“四三二一”治县方略围绕“区域重镇、经济强镇、商贸旺镇、人文名镇、旅游热镇”五大战略目标,走“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特色化、旅游品牌化”四条路子,突出“发展、富民、和谐”三大任务,以环境卫生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以项目建设推动镇域经济发展,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社会和谐、山川秀美”的“锦绣新余吾”。  相似文献   

18.
刘彬 《新法规月刊》2011,(3):103-109
当代,WTO多边法治秩序受到了区域贸易协定大潮的猛烈冲击。WTO对区域贸易协定的审议工作一直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今国际社会难以形成实质性共识。以“主体间性”为特色的哈贝马斯协商民主思想提出了程序主义的法范式,重视平等主体参与下的正当沟通程序的作用。这对于WTO民主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也具备实际推行的可能性。基于此,WTO审议区域贸易协定的工作不宜再以明确的“合法”或“非法”的审议结论为目标,而应着眼于一种正当程序功能,以促进成员间充分的协商民主为宗旨,促使多元价值在信息交流与辩论中尽可能达到对真理的共识,从而实现内在的团结和共存。国际法未来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亦可受益于此理念。  相似文献   

19.
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法律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是以“仁”思想为形上依据的,这一点已成为学界共识,但儒学“仁”思想的源流及含义并不清晰,见仁见智。本文以文献研究与分析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儒学“仁”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揭示出“天→道→天(道)人合一→仁”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包含法律文化)形上依据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秋臻 《检察风云》2011,(11):94-94
运动损伤不可忽视 现代人都知道运动的重要性,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已成为时下人们的共识。然而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因健身不当造成运动损伤的患者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递增。如今,运动损伤已经不是运动员的“专利”,不少百姓在健身过程重。很多人都是急于求成,或被动健身,受伤后又不选择“休养”而去“赶卡”,从而耽误了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