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蓝图谢志鹏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省,从云南出境,蜿蜒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注入南中国海,在中国境内的河段称为澜沧江,境外河段名为湄公河,全长4,880公里,是世男第9、亚洲第3、东南亚第1长河。它把中国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2.
湄公河电站建设有可能造成河流水位异常变化、河堤受侵蚀加剧、鱼类减少等生态问题,进而导致流域内渔业和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影响深远,因而遭到有关国家的反对。围绕电站开发产生的利益纷争,域内各国已尝试从外交层面加以解决,但未取得预期效果,从而对中南半岛的和平、安全与合作产生了一定负面作用。未来,湄公河水电开发可能成为影响东南亚...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南半岛次区域合作呈现多层次、多领域交叉重叠的复杂特性。以往对中南半岛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侧重区域外大国分析视角,本文从次区域内中小国家视角,以泰国为分析对象梳理泰国区域主义的演进历程及其主导次区域合作的尝试。受历史认知、经济实力等因素影响,泰国一直抱有成为中南半岛次区域中心的诉求。总体来看,泰国的区域合作政策存在参与和主导两种不同的路径。“黄金四角”机制和三河流域合作机制是泰国试图将自身打造成区域中心的重要载体,并且,泰国以中南半岛次区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机制呈现出一种“曼陀罗”结构。泰国在区域合作中的角色及对主导地位的追求,揭示了中南半岛次区域合作层次互动的复杂性,也使得中国在推进“澜湄合作机制”进程中需注意泰国在中南半岛地区的地位诉求。  相似文献   

4.
经济走廊建设是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的重要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将次区域交通走廊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把交通走廊转变为经济走廊。2008年6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论坛在昆明正式成立,标志着GMS交通走廊将逐步发展成为全面成熟的经济走廊。本文认为,经济走廊建设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同时也是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形式,并将对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邵乐韵 《新民周刊》2012,(19):44-46
湄公河表面上已趋平静,但沿途船民仍然惴惴不安。"金三角教父"糯康(又译诺坎)在老挝落网的第二天,湄公河货船船长阿申(化名)从当地华人朋友那儿得知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死去的13名中国船员终于  相似文献   

6.
在跨界水资源合作与国家间"水权力"矛盾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国际机构和部分国家开始重视"水外交",并将其视为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与下湄公河国家在湄公河跨界水资源开发中的争端也急需通过"水外交"来解决。本文在对"水外交"研究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将"水外交"定义为"一国政府围绕(跨界与非跨界)水合作项目和‘软水产品’的开发和利用问题,通过技术和社会双层举措来进行解决的外交实施方式",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三个案例分析阐明中国与下湄公河国家跨界水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中国"水外交"实施不足的具体原因。本文认为中国应通过完善"水外交"体系,建立水资源合作利益共同体,借助"水资源综合管理"、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实施积极有为的"水外交"对外策略,来应对湄公河跨界河流开发中的内外困境。  相似文献   

7.
黄金之门何在──泰国“中南半岛经济中心”的冀望与现实牛军凯译80年代,泰国政界和商界就希冀着变古老的印支战易为繁荣的商场。为了能在生机勃勃的环太平洋经济圈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本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泰国一直希望成为中南半岛经济转化的领头雁和“黄金半岛...  相似文献   

8.
澜沧江—湄公河是联通中国与下游五国的黄金水道,在区域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湄公河流域频发的犯罪活动,尤其是2011年10月发生在金三角水域的惨案,将联合执法提上了区域安全合作的议事日程。事件发生后,中老缅泰四国通过开展联合巡逻执法恢复了湄公河的国际航运,但相关制度的构建仍在探索之中。四国应依据相关国际法原则,结合该流域的现实情况,参照其他流域和国家的实践,尽快签署联合执法合作协定。  相似文献   

9.
老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挝地处中南半岛北部,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北部与中国接壤。老中两国是山水相连的近邻,历史上两国一直保持着亲密的睦邻友好关系,从未发生过战争和冲突。长期以来,老挝一直奉行友好温和的对华政策。只是到70年代末,由于受越南对华政策的影响,老挝同中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邓涵 《当代亚太》2019,(6):131-157
澜沧江—湄公河地区合作制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正在日益复杂化。2018年作为"峰会年",可以为评估该地区的制度竞合提供有效的视角。通过提出参与成员是否具有排他性、主导成员是否为同类型国家、议题领域是否重叠、合作内容是否涉及"高级政治"、目标原则是否具有外向性这5个维度的指标进行系统评估,并对中国、日本、越南和泰国四个关键国家的互动进行案例分析,文章发现,澜湄地区合作制度之间的竞争被夸大了;澜湄合作与日本—湄公河合作互为主要的竞争对象,但前者是被动跟随而非主动挑起竞争;柬老越发展三角、柬老缅越合作与伊洛瓦底江—湄南河—湄公河三河流域经济合作战略也相互竞争,但后者正在取得优势;澜湄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湄公河委员会之间不会出现"制度达尔文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区域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成为影响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最为主要的障碍之一。本文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并探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非传统安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今日老挝旅游环境斌全位于中南半岛东北部内陆的老挝(寮国),它四邻与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接壤,是个多山的国家,境内80%是山地和高原,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老挝全国领土面积231,400平方公里,人口约450万,其中有90%以上为农业人口。...  相似文献   

13.
微区域是区域合作新的实践重点。以"跨合区"和"经济走廊"为代表的跨境合作在全球方兴未艾,我们将此类跨境合作界定为微区域合作。文章以微区域安全及其治理的逻辑为研究中心建构微区域概念,建构包含微区域与"宏—次区域"的"大区域",以此为基础将微区域安全分为内部安全与微区域间安全,并通过对安全"内渗"与"外溢"效应的分析,探究微区域安全治理的逻辑。文章将"一带一路"视为一种"大区域",将"大湄公河次区域"视为一种微区域,在上述概念与分析框架基础上探究"大湄公河微区域"安全及其治理的逻辑。文章认为,安全既是"大湄公河微区域"产生中的固有要素,也是其当前发展的瓶颈,在"内渗"与"外溢"效应下,"大湄公河微区域"安全治理的关键在于要以中国—东南亚间的规范协调为基础,以在"大湄公河微区域"与"澜湄合作"对接中建构微区域安全规范为重点,最终获取中国参与微区域安全治理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大西南政经战略地位与缅甸民族武装及毒品问题探析·郭健初·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无论从经济发展或是国家安全战略上都为我们显现出了它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大西南由于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上的雄厚储备,以及与中南半岛良好的地...  相似文献   

15.
亚洲开发银行与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初重新活跃,并形成了众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参与的合作机制.其中亚洲开发银行牵头组织的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最有成效的一个.本文试图探究亚行在湄公河区域合作过程中的作用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2008年3月27~28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合作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会议由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来自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印度、日本、韩国和中国的7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着如何进一步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走廊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讨,并就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与环境、地区合作、国际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柬埔寨的农业──柬埔寨的农、林、渔、牧业之一少林,天枢前言古代柬埔寨是东南亚地区强国。中国古书记载:“扶南国,方五千里,南夷之国,最为强大”。扶南不但是海上贸易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强国。历代君主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整治土地。扶南所处的湄公河下游三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水资源的开发既有利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安全,但又会引发利益冲突,这一问题的安全化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安全化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以达成妥协的过程,也是一种合作安全的社会建构过程。通过安全化,在横向关系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彼此间展开利益的讨价还价而逐渐达成妥协与合作;在纵向关系上,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权益得到国家的关注。但本文也同时指出,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水资源开发争端最终走向去安全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它与安全化过程构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未来五年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目前已经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内并将成为自贸区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这表明这一合作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本文对未来 5年在交通、资源、农林、旅游等重要领域的合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笑饮 《新民周刊》2023,(24):54-55
<正>中国与如今东南亚各地的交往,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无论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中南半岛,还是远在天涯海角之外的那些海岛,起码在汉代就已经与中国建立了一些联系。“从前的人真有趣,他们形容荒唐,便说‘一错错到了爪哇国’,他们以为爪哇是最远的了,你想明朝人有多可爱。”这是木心的《爪哇国》中的几句话。正如木心所言,爪哇在明代已经是一个国人熟知的地方了,但一旦提及,首先想到的就是爪哇之远——也许是已知世界中最远的地方了。爪哇以远,那是我们视野之外的所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