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边地区牛瑟氏泰勒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吉林省延边地区牛瑟氏泰勒虫病的流行情况,分别采用血涂片染色镜检法和PCR方法对采自延边地区的206份牛血液样本进行了牛瑟氏泰勒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PCR检测的阳性率为62.6%,显著高于血涂片染色镜检法检测的阳性率(17.5%)。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PCR检测的206份血液样本进行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品种及饲养方式的比较;结果,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品种之间瑟氏泰勒虫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和不同饲养方式之间牛瑟氏泰勒虫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吉林省延边地区是牛瑟氏泰勒虫病的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须癣毛癣菌快速诊断方法,采集疑似患真菌病的家兔皮屑样品96份,制作涂片,分别进行直接镜检、G rocott六胺银染色、过碘酸雪夫氏染色、Calcofluor W hite荧光染色和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4种常规方法的阳性率依次为69.78%、71.19%、72.92%和84.38%,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没有显著差异,而荧光染色检查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其他3常规种方法(P0.01)。定量PCR的阳性率略高于荧光染色,但没有显著差异。与其他3种常规方法相比,Calcofluor White荧光染色方法相对简单、快捷、敏感、阳性率高,其阳性率与定量PCR相当,但费用低。由此可见,Calcofluor White荧光染色方法是须癣毛癣菌感染可选择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广东省奶牛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离心沉淀法、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和饱和蔗糖漂浮法对广东省部分地区10个奶牛场共1 440份乳牛粪便样品进行显微镜检测,之后对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进行PCR鉴定。镜检结果显示:10个奶牛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47.64%(686/1 440),共检测出9类肠道寄生虫即球虫、十二指肠贾第虫、隐孢子虫、阿米巴原虫、圆线虫、鞭虫、贝氏莫尼茨绦虫、吸虫和纤毛虫,其中优势感染种类为球虫与阿米巴原虫,感染率分别为24.86%和24.65%;另外,不同年龄段乳牛寄生虫感染率及感染种类均有差异,断奶后犊牛感染率最高(62.29%),犊牛感染的寄生虫优势种类为球虫而育成牛和成年牛为阿米巴原虫。PCR检测结果显示: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4.38%、2.20%和8.19%。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部分地区奶牛肠道寄生虫感染比较普遍,同时也存在人兽共患病原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微孢子虫的感染,因此应加强该地区奶牛的饲养管理和肠道寄生虫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掌握乳牛隐孢子虫病在河南省的流行动态,从河南省郑州、开封、济源和鹤壁4个地区9个奶牛场采集12月龄以内的乳牛粪便样品582份,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隐孢子虫总感染率为26.12%(152/582).其中,断乳前犊牛(5日龄至2月龄)隐孢子虫感染率为30.91%(51/165),断乳后犊牛(3~12月龄)感染率为24.22%(101/417).依据形态数值初步鉴定为2种隐孢子虫,即微小隐孢子虫和安氏隐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在断乳前犊牛阳性样品中的比率为50.98%(26/51),在断乳后乳牛阳性样品中的比率为9.90%(10/101).另外,饲养方式(断乳前犊牛单独隔离饲养和未隔离饲养)对断乳前犊牛2种隐孢子虫的感染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最近 ,作者在整理以前的血涂片标本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血液原虫。根据原始记录、虫体形态等特征 ,综合判定为卵形巴贝虫 (Babesiaovata) ,该原虫在本地区为首次发现。1 发病情况1997年 5月 2 0日 ,延边地区从吉林省四平地区分 2批运来中国黑白花牛 2 0头 ,一直在珲春市北郊村后的山上放牧。 6月 4日发现部分牛体表寄生大量的蜱 ,个别乳牛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不愿意活动等症状。于是 ,将该群牛由山上转移到村外附近放牧 ,并采用黄色素和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但治疗效果不明显。 6月 10日死亡母牛 1头 ,6月 12日又死亡母牛 …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牦牛泰勒虫的感染状况,采用可同时检测3种牛泰勒虫感染的重组MPSP蛋白间接ELISA方法,对采自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和玛曲县的320份牦牛血清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1.56%(229/320),表明该地区牛泰勒虫感染严重。SPSS22.0.0.0软件卡方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甘南藏族自治州这4个县(市)之间牦牛血清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11,x~2=2.39,df=3),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牦牛之间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9,x~2=2.13,df=2;P=0.07,x~2=0.02,df=1)。本研究为该地区牦牛泰勒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流行病学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国内有关水牛瘤胃内环境的研究尚少有系统的报道,仅见于个别资料,且测定条件比较特殊。为了探讨水牛瘤胃内环境的变化情况与营养状况和发病机理之间的规律,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牛的差异性,为进一步提高水牛的饲养管理和对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对邵东地区临床健康水牛瘤胃液的颜色、气味、沉渣、粘稠度、pH值、气体发酵强度、纤毛虫活率和活动性以及纤毛虫数量等进行了测定。现将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西安地区流行的奶牛腹泻,进行了病原学调查。从死牛和病牛肠内容物分离卵囊,作光镜、电镜及不同染色标本镜检。用牛体分离的虫株接种雏鸡、雏鸽、小鼠、犊牛等实验动物进行生物学传递试验。对自然死亡牛和实验动物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在病牛粪便中查到大量圆形和椭圆形隐孢子虫,大小为2.5~6.0μm或3.5~6.0×2.5~4.5μm,其感染率:犊牛为75.40%,青年牛为6.25%,成年牛为29.36%;发病率分别为50.80%、0%和27.52%。球虫(E.bovis、E.brasiliensis、E.cylindrica)感染率:犊牛为7.34%、青年牛0%、成年牛2.13%。参与生物学试验的动物均发生感染,雏鸡和犊牛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小鼠和雏鸽呈隐性感染。病理学变化、实验动物与自然病例一致,均以肠道为主,其他脏器无异常。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部分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黑龙江省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感染情况,采用已建立的BVDV NS3蛋白抗体间接ELISA方法对采自黑龙江省内不同地区的4个奶牛养殖场2006~2008年的1388份血清样本进行了BVD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4个奶牛养殖场这3年的平均BVDV血清阳性率分别为54.66%、57.68%和62.90%.提示,在黑龙江省奶牛养殖场中BVDV感染率较高,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爆发过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郑州郊区某鸡场每月定期抽样检查10只育成鸡或童鸡,翅下静脉采血涂片,姬-瑞氏染色,每个血片光镜检测100个视野。结果证实,爆发过本病未经有效治疗已无明显症状的鸡的血片中,一年四季不同程度的均可查到病原。本病在郑州地区出现于5~6月份,7~8月份为高峰期,阳性率高达100%,阳性视野达300‰~453‰,以后逐月下降,12、1、2、4月份为低潮期,虽然阳性率为40%~50%,但阳性视野仅为11‰~12‰。调查证实,在郑州地区荒川库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者。根据郑州地区气温变化分析,荒川库蠓活动的高峰期为5月中旬到6月中、下旬,与发病高峰期基本相符。本病的致死率在1~3月龄鸡为91%,育成鸡为11.8%,老龄鸡较低。本病的发生率各品种鸡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牛新孢子虫病和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调查我国牛新孢子虫和弓形虫的感染情况,应用新孢子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弓形虫间接血凝试验(IAT)分别检测了来自国内10个省(市、自治区)的262份乳牛、10份肉牛和40份水牛血清。结果显示,乳牛新孢子虫的抗体阳性率为17.2%,弓形虫的抗体阳性率为2.3%,没有检测到既有新孢子虫抗体又有弓形虫抗体的乳牛血清。各牛场所检乳牛血清的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在0~34.4%之间。在水牛和肉牛血清中未检测到新孢子虫抗体和弓形虫抗体。流产乳牛血清的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为20.2%,未流产乳牛为16.1%,其中血清抗体阳性乳牛主要在妊娠中晚期流产。各个年龄段乳牛血清的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妊娠胎次的乳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确认新孢子虫病在国内大部分牛场存在。  相似文献   

12.
用间接测定法(T1824)对引进海拔3000 m的加里福尼亚兔和当地饲养多年的中国白兔、青紫蓝兔部分血液学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所测兔红细胞比容、血浆容积、红细胞容积和总血量与低海拔地区兔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其中所测兔红细胞比容、血浆容积和总血量在其品种、性别之间差异显著(P<0.05)或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的肠道原虫,隐孢子虫可感染包括猪在内的多种家畜和人类,但对云南省猪的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尚缺乏系统研究。为获悉云南省猪场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虫种类型,本研究采集来自于云南四个代表性猪场的129份新鲜粪样,采用巢式PCR扩增猪隐孢子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然后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和构建进化树,解析隐孢子虫的种属关系;对不同地区及动物年龄的感染率进行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有17个样本确定为隐孢子虫感染阳性,总体感染率为13.18%(17/129),其中16例为成猪隐孢子虫,1例为猪隐孢子虫;风险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及不同的年龄段之间均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本研究首次在云南省猪体内发现猪隐孢子虫虫种,研究结果为云南省猪隐孢子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鹌鹑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进一步掌握河南省鹌鹑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状况,于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对河南省鹌鹑养殖量较大的5个地市47个鹌鹑养殖场(户)进行了调查.共采集1 818份粪样,经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15%(239/1 818).根据形态学特征,将分离到的2种隐孢子虫鉴定为贝氏隐孢子虫和火鸡隐孢子虫.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不同品种鹌鹑之间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差异不显著,但鹌鹑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具有一定的地区、季节及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用高能日粮饲养400只1日龄AA肉用鸡,14日龄时保优淘弱,随机分为3组,其中100只为常温(20℃)对照组;150只为低温(11℃)试验组;100只为低温(11℃)及日粮添加10 g/kg L-精氨酸试验组.用单因子低温诱发肉用鸡腹水综合征,并于不同时间用红细胞压积、腹水心脏指数和腹水阳性率作为常规指标来判定肉用鸡腹水综合征a结果表明,低温组复制出肉鸡腹水综合征动物模型,其发病率为9.33%,对照组为3.00%,与低温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L-精氨酸组腹水综合征发病率为3.00%,与低温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TLR4通路在油酸(oleic acid,OA)致BRL 3A细胞脂肪变性中的作用,用不同浓度的OA(0、1.2、1.8、2.4 mmol/L)处理BRL 3A细胞24 h,再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损伤状况,DAPI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生成量,甘油三脂(TG)试剂盒测定TG含量,Western-blot检测TLR4通路蛋白TLR4、My D88、TBK1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OA浓度增加,细胞损伤增加,细胞核变形、破碎、皱缩,呈一定的浓度梯度依赖性;细胞内脂滴生成量增加,TG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TLR4、My D88及TBK1的表达量随着OA浓度增加呈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这表明油酸可能通过TLR4/My D88途径促进BRL 3A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贝氏柯克斯体伴随蜱活动的流行特征以及该病原的分子特征,采用布旗法收集黑龙江省伊春、鹤岗及佳木斯等地共计461份饥饿蜱,并通过形态学鉴定其种类。经PCR扩增病原的16S rRNA基因,并测序,分析统计不同蜱种感染贝氏柯克斯体阳性率。采用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遗传进化树,分析不同地域不同蜱种来源贝氏柯克斯体的遗传进化关系。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收集的蜱种主要包括日本血蜱(n=102)、全沟硬蜱(n=97)、森林革蜱(n=150)以及嗜群血蜱(n=112)。其中,日本血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高达12%,嗜群血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为6%,而全沟硬蜱及森林革蜱的贝氏柯克斯体感染率均为4%。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贝氏柯克斯体是一类高度保守的病原,不同地方株之间序列差异不显著。且贝氏柯克斯体与多个变形菌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特别是G-变形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有一支分化为贝氏柯克斯体,另外一支依然保持了G-变形菌的分子特征。基于上述分析,贝氏柯克斯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可在多种蜱体内广泛存在,但其感染率略有不同。该病原的存在会给当地家畜及人的活动造成潜在的危害,为该病原的防控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强当地家畜饲养管理将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杀蜱也是防控Q热病原极其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质量浓度铅暴露对鲫鱼抗氧化及免疫的影响,将180尾鲫鱼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Ⅰ组、铅暴露Ⅱ组(0.05 mg/L)、铅暴露Ⅲ组(0.5 mg/L)和铅暴露Ⅳ组(1 mg/L)。在铅暴露后第30及60天分别取样,检测鲫鱼肝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质量分数、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血清溶菌酶(LZM)活性及免疫球蛋白M(Ig M)质量浓度。结果显示,铅暴露后第30天与对照组相比,Ⅱ、Ⅳ组T-AOC质量浓度显著增加(P0.05),Ⅲ组质量浓度略微降低(P0.05);Ⅱ、Ⅲ、Ⅳ组SOD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Ⅱ、Ⅲ组GSH质量分数显著减少(P0.05),Ⅳ组显著增加(P0.05);Ⅱ、Ⅲ、Ⅳ组CAT、LZM及Ig M水平显著降低(P0.05)。铅暴露后第60天与对照组相比,Ⅱ、Ⅳ组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Ⅲ组SOD水平升高不显著(P0.05);Ⅱ、Ⅲ、Ⅳ组T-AOC及GSH水平显著提高(P0.05),Ⅱ、Ⅲ、Ⅳ组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Ⅱ、Ⅳ组LZM及Ig M水平显著提高(P0.05),Ⅲ组LZM活性显著降低(P0.05),Ig M质量浓度增加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铅暴露可诱导鲫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并对其免疫系统造成一定影响,不同质量浓度组抗氧化及免疫指标存在差异性。鲫鱼通过调节自身抗氧化及免疫防御系统从而降低铅暴露导致的机体损伤。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钼对雄性大鼠睾丸毒性以及对性腺轴激素的影响。3周龄清洁级Wistar雄性健康大鼠80只,适应性饲养1周,随机分成Ⅰ、Ⅱ、Ⅲ和Ⅳ组,每组20只。基础日粮相同,正常饮水,分别在饮水中添加钼酸钠(以钼离子计)0、200、500、800 mg/L,试验周期42 d。分别于钼酸钠处理后第0、14、28、42天,每组随机挑选5只大鼠,采集血液及睾丸组织,用试剂盒法检测SOD、XOD、MDA活性或含量;用TUNEL法检测睾丸凋亡细胞数;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GnRH、FSH、LH、T、E2含量。与Ⅰ组相比,钼酸钠处理后第28、42天,Ⅲ、Ⅳ组大鼠睾丸SOD、XOD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TUNEL染色显示,第42天时Ⅲ、Ⅳ组睾丸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与Ⅰ组相比,第14、28天时Ⅱ、Ⅲ、Ⅳ组GnRH含量升高(P0.05,P0.01);钼酸钠处理后第14、28、42天时Ⅲ、Ⅳ组大鼠血清T含量下降、E2含量上升(P0.01)。上述结果表明,饮水钼添加量≥500 mg/L可造成大鼠睾丸抗氧化能力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数增加,生殖激素分泌紊乱。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扩展莫尼茨绦虫对成年牦牛小肠黏膜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染色与细胞数量检测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感染组和对照组牦牛小肠不同部位黏膜固有免疫细胞进行了详细观察、分析,并做了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牦牛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中的黏膜固有免疫细胞即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均远远多于对照组牦牛的相应部位,差异都极显著(P0.01)。但感染组和对照组从十二指肠到回肠,上述5种细胞的分布趋势一致:上皮内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在小肠各段的数量分布均差异显著(P0.05);杯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从前至后呈增多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浆细胞呈增多趋势,然而空肠和回肠浆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扩展莫尼茨绦虫感染时,成年牦牛感染部位小肠黏膜固有免疫细胞大量增生,但其分布趋势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