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讨致病性大肠杆菌HPI对TLR4/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从猪外周血分离中性粒细胞,分别用HPI阳性株和HPI阴性株的大肠杆菌感染细胞,于大肠杆菌感染后的第2、6、12、24小时收集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TLR4、NF-κB、My D88、IκB-αm 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NF-κB、IκB-α及炎性因子TNF-α和IL-1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感染后,TLR4/NF-κB信号通路中各基因的表达及炎性因子TNF-α和IL-1的含量普遍呈上调趋势,均高于对照组,且HPI阳性组基本高于HPI阴性组。由此可知,大肠杆菌HPI对TLR4/NF-κB信号通路具有激活作用,其通过上调TLR4、NF-κB、My D88、IκB-α的表达而促进炎性因子TNF-α和IL-1的释放,诱发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对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p50)mRNA转录时相及核易位的影响,探讨PRRSV感染导致的免疫抑制与NF-κB的活化异常是否有一定的相关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PRRSV感染Marc-145细胞不同时期NF-κB p50、p65mRNA的转录水平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取不同感染时期Marc-145细胞核蛋白,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核内具有活性的p50、p65水平变化。荧光定量结果表明,Marc-145细胞感染PRRSV后第8~12小时,p50、p65转录水平急剧下调,第12~120小时p50、p65mRNA含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与接毒前及对照组同时期的转录水平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免疫印迹结果表明,Marc-145细胞感染PRRSV后第12~96小时,细胞核内均未检测到p50的表达;感染后第12小时,细胞核内p65表达下调,第48~96小时未检测到p65的表达。可见,PRRSV体外感染Marc-145细胞能够抑制NF-κB p65/p50mRNA的转录及核易位。以上结果支持PRRSV感染早期无力的先天性免疫应答可能与NF-κB活化水平的低下有关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PRRS的感染机制及NF-κB的功能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猪细胞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p50/p65)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体外增殖的影响,从猪外周血淋巴细胞扩增NF-κB p65ORF和p50RHD功能区,分别克隆至pcDNA3.1(+),经酶切及测序鉴定,获得pcDNA3.1(+)-p50-RHD及pcDNA3.1(+)-p65。将其转染至Marc-145细胞,Western-blot检测胞核内p50、p65的表达水平。pcDNA3.1(+)、pcDNA3.1(+)-p50-RHD、pcDNA3.1(+)-p65和pcDNA3.1(+)-p50-RHD+pcDNA3.1(+)-p65分别转染Marc-145,18h后接种PRRSV,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培养上清病毒粒子增殖时相,绘制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猪NF-κB p50、NF-κB p65真核表达载体,且可在Marc-145细胞中表达。转染p50+p65、p65真核表达质粒可加速PRRSV感染Marc-145细胞后CPE进程,抑制PRRSV增殖,极大降低病毒效价,且p50+p65抑制作用更强;转染p50质粒则推迟CPE出现,减缓PRRSV增殖,但对病毒效价影响不大。本研究结果表明,NF-κB p50/p65、p65/p65对PRRSV在Marc-145细胞中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脂多糖(LPS)诱导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核因子κB亚单位P65蛋白mRNA的表达变化,从细胞水平深入探讨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将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传代培养,采用1、10、50、100、1000μg/mL五个浓度梯度的LPS刺激子宫内膜上皮细胞,MTT法筛选最佳刺激浓度;以上述最佳刺激浓度刺激细胞,于0、0.5、1、2、4h后收集细胞,荧光定量RT-PCR检测p65 mRNA的表达差异性。结果显示,100μg/mLLPS为最佳刺激浓度;LPS刺激1h组p65 mRNA的表达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时间组;2h组显著(P0.05)高于0、0.5和4h组;0.5和4h组显著(P0.05)高于0h组。结果表明,LPS可诱导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NF-κB的激活,LPS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存在于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并参与子宫内膜炎发病机理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穿心莲内酯是从穿心莲中提取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穿心莲内酯抗LPS诱发的小鼠乳腺炎的信号转导机制。选取36只分娩后第5~7天的初产、泌乳母鼠,随机将其分为6组,用LPS灌注乳池,建立小鼠乳腺炎模型。分别以不同质量浓度的穿心莲内酯(2.5、5、10 mg/kg)及地塞米松(5 mg/kg)经腹腔注射给药后第24小时,采取乳腺组织。通过组织切片观察乳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质量浓度及其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测定NF-κB、p38、ERK和JN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LPS组相比,穿心莲内酯能减轻乳腺组织的病理损伤,抑制LPS诱导的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并呈现剂量依赖性;同时,穿心莲内酯抑制了转录因子p65的入核表达水平和Iκ-B、JNK、ERK1/2、p38的磷酸化水平。上述试验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通过抑制NF-κB和MAPKs信号转导通路,进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其mRNA表达,最终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结构蛋白M对Ⅰ型干扰素(IFN)产生及其信号通路的影响,将PEDV M蛋白表达质粒转染HeLa细胞后用poly (I:C)刺激,应用双荧光素酶分析系统对IFN-β-Luc、IRF3-Luc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应用荧光定量RT-PCR(qRT-PCR)对IFN-β、IFN刺激基因15(ISG15)、ISG56转录水平进行检测,应用Western-blot对IRF3磷酸化及CREB结合蛋白(CBP)表达进行检测,应用IFA试验对IRF3核移位及CBP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M蛋白过表达细胞内IFN-β-Luc、IRF3-Luc表达水平显著下调,IFN-β、ISG15、ISG56转录水平显著下降,TRAF3、TBK1、IKKε、IRF3蛋白过表达细胞内的IFN-β-Luc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但IRF3的磷酸化、核移位以及CBP的表达不受影响。结果表明,PEDV M蛋白可以通过对IRF3信号通路的影响来抑制Ⅰ型IFN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食淀粉乳杆菌对轮状病毒感染中NSP1及NF-κB通路mRNA表达的影响,将食淀粉乳杆菌及其分泌上清分别作用于轮状病毒感染的乳鼠和IPEC-J2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各组NSP1和IκB/NF-κB通路的mRNA水平变化。体内与体外试验结果显示,食淀粉乳杆菌及其分泌上清可显著下调NSP1 mRNA的表达(P0.05)。体外试验中,预防性干预组(BI组)IκB、NF-κB整体趋势相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F-κB mRNA上调显著(P0.05),与轮状病毒组(RV组)和治疗性干预组(AI组)相比表达相对平稳,IκB mRNA在第4到6小时上调显著(P0.05);体内试验中,在乳鼠感染轮状病毒的3 d内BI组NF-κB mRNA显著上调且与RV组和AI组差异显著(P0.05);第3天时BI组IκB mRNA水平上调高于RV组和AI组且差异显著(P0.05),RV组和AI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食淀粉乳杆菌及其分泌上清能够有效下调猪轮状病毒NSP1的mRNA表达,在激活IκB/NF-κB通路、提高机体先天性免疫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而且预防作用优于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野鸭源新城疫病毒(ND V)V蛋白抑制宿主细胞干扰素β(IFN-β)产生的机制,构建真核表达新城疫病毒强、弱毒株V蛋白的重组载体,分别与IFN-β-Luc、NF-κB-Luc、PRDⅢ/Ⅰ-Luc、AP-1-Luc报告质粒共转染H EK-293T细胞,接种仙台病毒刺激宿主细胞后,测定宿主细胞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新城疫病毒强毒株V蛋白(vNDV-V)能抑制NF-κB、AP-1、PRDⅢ/Ⅰ启动子活性,新城疫病毒弱毒株V蛋白(aNDV-V)能抑制NF-κB、AP-1启动子活性,进而抑制IFN-β的产生。构建新城疫强弱病毒V蛋白嵌合体进行试验,结果表明NDV强毒株V蛋白羧基端在抑制PRDⅢ/Ⅰ启动子活性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V蛋白对抗宿主细胞天然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感染旋毛虫后宿主巨噬细胞NOD1受体及其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与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动态,将一定量旋毛虫肌幼虫经口感染小鼠,在感染后第0.5、4、7、14、21、28、35天分别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NOD1、RIP2、NF-κB mRNA表达量,Western-blot测定NOD1、RIP2、NF-κB蛋白表达量,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及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的质量浓度。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感染旋毛虫后巨噬细胞中NOD1、RIP2、NF-κB的mRNA表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平稳"的态势,且分别在感染后第4和21天各具有1个mRNA表达量峰值,在第28~35天时mRNA水平降低并趋向稳定。Western-blot结果表明,NOD1、RIP2和NF-κB p-p65的蛋白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与其mRNA表达量检测结果基本一致。ELISA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和小鼠血清中TNF-α、IL-6的质量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明显(P0.01,P0.05),变化趋势与NOD1、RIP2和NF-κB的变化相似,IL-1β的质量浓度变化程度不明显。结果表明,旋毛虫感染可以引起小鼠NOD1受体的激活,在旋毛虫生活史的特定时期上调NOD1受体通路中关键分子RIP2和下游分子NF-κB的表达,促进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试验证明,宿主NOD1受体参与了旋毛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为防治旋毛虫病和理解旋毛虫对宿主的感染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大肠杆菌对奶牛乳腺成纤维细胞(BMFB)TGF-β1表达的影响以及对其信号转导通路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采用热灭活的不同浓度大肠杆菌菌液(0、1×105、1×106、1×108 CFU/mL)作用于奶牛乳腺成纤维细胞,分别于不同时间点(作用后第6、12、24、48小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TGF-β1和TLR4mRNA的表达,运用Western-blot检测TGF-β1、TLR4和p-NF-κB-p6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大肠杆菌作用BMFB后,TGF-β1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显著的升高,并且TGF-β1mRNA的表达呈明显的时效及量效关系,于第24小时达到高峰后降低(P0.05);TGF-β1蛋白的表达量呈量效性(P0.05)。TLR4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且TLR4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时效性和量效性,分别于作用后第24和12小时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P0.05)。p-NF-κB-p65的表达与大肠杆菌作用浓度呈正量效关系,表达量随作用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逐渐降低(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热灭活的大肠杆菌能够促进BMFB的TLR4表达,并激活BMFB p-NF-κB-p65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TGF-β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了解家禽细胞静息状态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基础活化状态,为研究家禽Wnt信号通路提供细胞模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绝对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鸡胚成纤维细胞(CEF)、鸡胚肾细胞(CEK)、鸡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DF-1)和鸡肝癌细胞系(LMH)中β-catenin蛋白的定位情况以及表达情况。同时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不同细胞加入激活剂后Wnt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显示,CEF细胞中β-cateni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较低,主要位于细胞膜上,且对信号通路激活剂反应最为明显。DF-1细胞与LMH细胞中β-catenin的m RNA水平与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家禽细胞。结果表明,CEF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基础活化状态较低,是研究家禽Wnt相关信号通路的良好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不同浓度脂多糖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NF-κB及LAP基因表达的影响,设置不同浓度(0、50、100、200、400和800ng/mL)的脂多糖(LPS)刺激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别于刺激2、4、8、16、24、48和72h后提取细胞总RNA,经反转录反应后,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NF-κB P65亚单位和LAP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脂多糖浓度达到400ng/mL并培养72h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NF-κB P65亚单位和LAP的表达量最高,且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果表明,在脂多糖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效应中,NF-κB的表达活性增强,调控着防御基因LAP表达,呈现一定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杨树花多糖(PFP)对大肠杆菌感染河田鸡的防治效果。将225只1日龄河田鸡随机分为9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与预防组(高、中、低)、治疗组(高、中、低),每组25只,连续用药6 d后,观察7 d。通过Western-blot检测TLR4、Myd88及NF-κB蛋白水平,通过qPCR检测IL-6、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观察发现,杨树花多糖防治组鸡的精神状态和模型组相比显著改善,组织器官的症状及病理变化显著减轻。Western-blot结果显示,杨树花多糖防治组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下调明显,且呈现出剂量依赖型。qPCR结果显示,杨树花多糖防治组IL-6、TNF-α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其中预防高剂量组IL-6 mRNA表达量与恩诺沙星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TNF-α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恩诺沙星组(P0.05)。结果说明,杨树花多糖能有效清除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对河田鸡大肠杆菌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葛根素(PUE)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的作用及其所关联的信号通路。通过培养MC3T3-E1细胞,运用CCK-8法对比加入不同浓度葛根素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CCK-8法检测最适浓度葛根素在不同时间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pNPP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以检测不同浓度葛根素对细胞分化的影响;通过向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kinase,p38 MAPK)信号通路中加入p38抑制剂SB203580分析细胞分化水平;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p38磷酸化蛋白(P-p38)表达水平;通过ELISA检测Ⅰ型胶原分泌水平。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葛根素作用于MC3T3-E1细胞,可以不同程度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其中浓度为1×10~(-6)mol/L葛根素组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其他组。最适浓度葛根素在不同时间对细胞增殖作用有明显差异,其中48 h对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显著。葛根素可以激活ALP,促进Ⅰ型胶原分泌,诱导细胞的分化。使用抑制剂SB203580阻断p38 MAPK信号通路后,相比于对照组,细胞增殖、ALP活力以及P-p38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果表明,葛根素可以通过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15.
分析显示,口疮病毒(ORFV)125蛋白的3D结构及其结构域与Bcl-2家族蛋白高度相似。为了探索ORFV125蛋白是否具有Bcl-2蛋白的抑制细胞凋亡作用,本研究通过构建ORFV125基因单个结构域突变体质粒BH1、BH2、BH3、BH4和缺失BH1、BH2、BH3、BH4结构域的突变体质粒,分别将不同质粒分别转染到293T细胞后培养24 h和72 h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在转染质粒的细胞培养到第24小时的细胞早期凋亡率低于5%,细胞晚期凋亡率低于6%;在转染质粒的细胞培养到第72小时的细胞早期凋亡率高于20%,细胞晚期凋亡率低于4%;而在同一时间点比较,各个的突变体之间的凋亡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ORFV125蛋白及其突变体具有抑制凋亡的作用,但随着凋亡时间的持续凋亡效果更加明显,这为进一步开展ORFV125蛋白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17β-雌二醇对小鼠胸腺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将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系(MTEC1)细胞经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处理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核形态的变化;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差异基因表达谱并运用KEGG通路分析预测差异基因的作用通路;String基因互作分析差异基因的相互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p53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7β-雌二醇显著抑制MTEC1细胞的增殖活力,并呈浓度依赖性;使细胞周期出现G2/M期阻滞;能诱导MTEC1细胞凋亡,细胞核呈现不规则形态、核碎片、染色质凝聚和凋亡小体等典型的凋亡特征;KEGG通路分析显示,与细胞增殖和凋亡密切相关的p53信号通路呈极显著性差异;String基因互作分析显示,p53信号通路的相关基因互相作用,形成紧密联系的网络;p53信号通路的下游周期基因Cyclin B1表达下调,凋亡相关基因Trp53、Gadd45a、Fas、p21、Apaf1和Bax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果提示,雌激素可能通过p53信号通路对MTEC1细胞的增殖抑制、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将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ORFV B2L蛋白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中进行重组B2L蛋白的诱导表达;对纯化复性后的B2L蛋白进行Western-blot鉴定;用复性后的B2L蛋白作为包被抗原,优化反应条件,建立检测血清ORFV抗体水平的间接ELISA,并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试验,最后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原核表达出42 ku的重组B2L蛋白。Western-blot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抗原反应性。最佳优化反应条件为:抗原包被量每孔600 ng,血清以1∶200倍稀释作用1 h,酶标二抗以1∶5 000倍稀释作用30 min,TMB显色时间为10 min。在该优化条件下,D_(450)≥0.342为阳性,D_(450)0.342为阴性;特异性试验表明,此间接ELISA对其他阳性血清的检测结果为阴性;对121份阳性血清进行检测,敏感性为99.2%;重复性试验表明,批内和批间D_(450)值的变异系数分别在1.81%~6.23%和1.70%~7.45%之间。本试验建立的体系对临床上676份山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为99.4%。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可用于ORFV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应用RT-PCR技术,从小鼠脾淋巴细胞中克隆AIM 2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AIM2的遗传演化关系、分子结构特征以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应用q RT-PCR检测在不同组织中的m RN 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克隆的小鼠AIM2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 065 bp,编码354个氨基酸,与其他动物的AIM2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56.9%~88.9%);q RT-PCR检测表明,AIM2基因在肌肉和心脏组织中转录水平较高。此外,将AIM2基因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 CMV-Tag 2B进行W estern-blot验证,然后将正确的重组表达质粒转染H EK 293T细胞,进而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证实在poly(d A-d T)和poly(d G-d C)刺激下,过表达小鼠AIM2对转录因子NF-κB和AP-1的活化过程有显著增强作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小鼠AIM2能够识别富含A/T或C/G的D NA,是重要的胞浆DNA识别受体,这为进一步探讨AIM2与DNA病毒的相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证口疮病毒112基因的免疫学特性,本研究参考Gen Bank载录的口疮病毒NZ2株112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口疮病毒112全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中,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 ET-28a(+)-ORFV 112,并转化到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用IPTG进行诱导重组ORFV 112蛋白表达,并分别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鉴定,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口疮病毒112蛋白的性质和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ORFV 112基因的大小约为861 bp;通过重组表达的融合蛋白大小约为40 ku;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该蛋白具有免疫反应原性。预测分析表明,ORFV 112蛋白分子式为C1357H2155N367O451S11,理论等电点(PI)为4.68,消光系数为23 295,脂肪指数为81.78,总平均疏水性(GRAVY)为-0.383,其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29.37%)和无规则卷曲(40.56%)构成。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口疮病毒112蛋白结构与功能及该蛋白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日本血吸虫Wnt信号通路受体和配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日本血吸虫5个Wnt配体和4个Frizzled受体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293T细胞进行了表达。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所构建的p3×FLAG-Wnts、pRK5-frizzleds-myc真核表达载体均能在293T细胞中被成功表达。Western-blot结果显示,所表达的重组蛋白的分子质量与理论分子质量相符。双重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两组共转染受体和配体重组质粒p3×FLAG-Wnt2、p3×FLAG-Wnt4与pRK5-frizzled5-myc、pRK5-frizzled8-myc能够在同一细胞内共表达。本研究为下一步分析Wnt受体和配体间相互作用关系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