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规律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对100日龄中国黄羽鹌鹑的消化道进行嗜银性染色,观察了其消化道内嗜银细胞的分布规律和基本形态。结果显示,在中国黄羽鹌鹑的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直肠发现有嗜银细胞的分布且分布密度呈现波浪形,在腺胃和直肠中最高,盲肠中最低。雌雄之间同一部位嗜银细胞数量比较只有十二指肠部差异显著。嗜银细胞主要分布在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肠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肠固有膜中,盲肠和腺胃中发现有嗜银细胞分布在结缔组织中。嗜银细胞的形态有梭形、椭圆形、锥形和圆形,还有一些为不规则形状。其中锥形嗜银细胞突起伸向肠腺腔,梭形嗜银细胞两端均有突起,分别指向肠腔和固有膜。根据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推测嗜银细胞有内分泌、外分泌和旁分泌3种功能。  相似文献   

2.
运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南的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布、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及形态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海南的胃及小肠各段都有嗜银细胞,其中胃和前肠分布最多,中肠、后肠逐渐减少。银染细胞在胃组织中以圆形和不规则形的居多,在小肠段以长棒状、圆形的居多。应用生长抑素抗血清、胰高血糖素抗血清、胃泌素抗血清对海南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发现生长抑素细胞在胃肠道均有分布,其中在腺胃和前肠最多,往后逐渐减少;在胃肠道均未发现胃泌素细胞和胰高血糖素细胞。  相似文献   

3.
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对双峰驼前胃腺囊区的组织结构和腺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双峰驼前胃3个腺囊区的组织构造基本一致,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每个腺囊区都可分为有腺部和无腺部。有腺部表面衬以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较厚,含较多的黏液腺,腺细胞主要为黏液细胞,另有少量的壁细胞和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的超微结构与牛、羊真胃贲门腺中的同类细胞相似。无腺部的构造与非腺囊区类似,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表层角化明显;固有层薄、无腺体分布;黏膜肌层薄且不连续。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学与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双峰驼幽门腺区黏膜的微细结构和腺体细胞组成。双峰驼幽门腺也为高度蟠曲的分支管状腺 ,由柱状上皮构成 ,胞质中有细小的嗜伊红颗粒 ,主要分泌酸性糖共轭物 ,在腺体细胞间有分布密度大于贲门腺和胃底腺的亲银细胞 (即分泌 5 羟色胺的EC细胞 ) ;黏膜肌层进入固有层 ,使腺体间可看到丰富的平滑肌纤维 ;覆盖于幽门腺区的高柱状上皮分泌中性糖共轭物和酸性糖共轭物 ,以前者为主。双峰驼幽门腺区在皱胃中所占面积最小 ,黏膜皱襞不发达 ,但其胃沟多而密集并且很深 ,可达黏膜层的 1/2或 2 /3 ,常有多条深的胃小凹开口于此 ,从而增加了幽门腺区的表面积。研究结果显示 ,双峰驼幽门腺区黏膜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动物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5.
采用组织学与组织化学方法对骆驼前胃特有的三个腺囊区有腺部黏膜研究表明 ,其黏膜的组织结构和糖共轭物呈色反应基本相同 ,并和骆驼及其他动物的贲门腺区结构相似。所含腺体为黏液性腺体 ,呈短而直的单管状 ,直接开口于浅而密集的胃小凹。黏膜表面上皮、胃小凹上皮和腺上皮均呈柱状 ,但从黏膜表面到腺体盲端逐渐变矮 ,腺底部上皮核上细胞质呈弱嗜碱性 ,有嗜碱性颗粒。所有上皮的细胞质均可分泌中性糖和酸性糖共轭物 ,但呈色反应从黏膜表面上皮到腺体盲端逐渐减弱 ,黏膜表面上皮以分泌中性糖共轭物为主 ,而腺底部细胞以分泌酸性糖共轭物为主。在黏膜表面还附有一层很厚的混合糖共轭物。三个腺囊区的主要差异表现在第二室腺囊区面积最小 ,腺囊容积也最小 ,但腺囊数目最多 ,囊底黏膜褶丰富 ,黏膜层厚 ,腺体密集 ,深而密布的胃沟将黏膜分成无数小区 ,腺体中的亲银细胞丰富 ,明显多于前、后腺囊区 ,提示此区尚有分泌大量 5 羟色胺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对1日龄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变化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学特殊染色技术,分别对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上皮内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分布特点和数量变化进行研究,对各肠段分泌的黏液性质进行判定。结果显示,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呈依次减少的趋势,各肠段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固有层淋巴细胞数量、肥大细胞密度从十二指肠向回肠呈依次递增的趋势,各肠段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上皮内杯状细胞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呈增长趋势,十二指肠与空肠差异显著(P0.05),但两者与回肠差异极显著(P0.01);十二指肠上皮杯状细胞分泌中性黏液,而空肠、回肠分泌酸性黏液或中性和酸性混合性黏液;十二指肠腺靠近黏膜层分泌中性黏液,靠近肌层分泌酸性黏液;小肠腺均分泌有中性和酸性混合性黏液。上述结果表明,1日龄牦牛小肠不同肠段黏膜相关免疫细胞数量的不同变化,显示了小肠黏膜为机体天然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对双峰驼消化道组织标本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肠道和胃的有腺部固有膜淋巴组织中含有丰富的浆细胞,并且在肠道的分布多于胃;在肠道回肠分布最密集,其次是空肠后段和盲肠.从食管至回肠浆细胞分布逐渐增多,从盲肠至直肠逐渐减少;肠道和胃的有腺部浆细胞明显多于食管和胃的非腺体区,后者仅有极少量散在的浆细胞分布;胃的3个腺囊区腺体部和贲门腺区的浆细胞分布相似,并多于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浆细胞在淋巴小结、集合淋巴小结以及整个消化管粘膜下层分布很少;光镜下的浆细胞为多形态,以卵圆形细胞多见;电镜下的浆细胞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胞浆内充满大小、形态不一的囊泡状粗面内质网,另一种胞浆内充满扁囊状粗面内质网,以前者多见.观察结果证实,双峰驼肠道粘膜和胃粘膜具有产生抗体的形态学基础,尤其回肠、空肠后段和盲肠是消化管粘膜产生抗体的重要免疫效应部位.  相似文献   

8.
用硝酸银反应法对 15、3 5和 60日龄健康兔及同日龄感染艾美球虫兔圆小囊内的嗜银细胞的分布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 ,随着健康兔日龄的增大 ,圆小囊内嗜银细胞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而同日龄兔感染球虫后的嗜银细胞数量增多 ,并成群成片出现于淋巴组织各处。表明嗜银细胞的出现及数量变化除了与兔日龄有关外 ,还与兔受到抗原刺激密切相关 ,即圆小囊内嗜银细胞的数量变化与兔肠道黏膜局部免疫有一定关系。提示嗜银细胞可能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DNES)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成年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中国黄羽鹌鹑口咽腔黏膜不形成皱襞,固有层发达。食管和嗉囊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向内突出形成皱襞,固有层含丰富的食管腺,黏膜肌层和肌层发达。腺胃固有层发达,含单管状腺和复管状腺2种腺体。肌胃无黏膜肌层,肌层较发达。小肠肠绒毛细长,无分支现象;大肠肠绒毛粗短,黏膜层、黏膜下层向内突出形成皱襞,杯状细胞数量较多;泄殖腔包括粪道、泄殖道和肛道3部分,均具有明显的黏膜肌层和发达的肌层。结果表明,中国黄羽鹌鹑的消化道结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鹅瘟的研究     
从10日龄鹅胚自62日龄急剧下痢的病死鹅脑、心、肝、脾、肾、腔上囊、空肠内容物中分离出鹅瘟病毒(细小病毒)。病死鹅肝细胞核丝状分裂、变性,核内嗜碱性包涵体;心肌细胞核内嗜酸性(嗜伊红)包涵体;腺胃腺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伊红包涵体;胰 腺 腺 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伊红包涵体;淋巴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碱性包涵体,腔上囊内纵平滑肌纤维、外环平滑肌纤维细胞核嗜碱性包涵体;空肠内形成干酪样凝固栓子,肠腺细胞核内嗜伊红包涵体。该株鹅瘟病毒在本地鹅胚中适应性强、繁殖稳定、致死鹅胚迅速、胎儿病变典型。经标准抗小鹅瘟高免卵黄处理后失去感染力。用感染的鹅胚尿囊液攻击60日龄鹅,试验鹅全部下痢急性死亡。  相似文献   

11.
成年牦牛几种主要组织细胞中胞红蛋白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胞红蛋白(CYGB)在成年牦牛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分布特征,选择健康成年牦牛8只,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观察CYGB在成年牦牛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CYGB在成年牦牛大脑和小脑皮质部与髓质部、脊髓、肾上腺皮质部、垂体、松果体、胰岛、睾丸、附睾、卵巢、子宫、胃、肠、肝、唾液腺、心肌、骨骼肌、脾、肺和肾等组织细胞中均有表达,CYGB免疫阳性物质主要定位于细胞质。此外,在牦牛皱胃胃底腺、小肠腺以及十二指肠腺分泌细胞中也发现有CYGB阳性表达。在肾上腺髓质部和肾的肾小球内未见CYGB阳性表达。结果表明,CYGB在成年牦牛多种组织细胞中广泛分布,CYGB在这些组织的氧利用及功能活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北京市肉联厂进行肿瘤调查时采获猪恶性间皮细胞瘤一例。 剖检时在胃浆膜面上见17×14×8厘米瘤块一个,瘤块由许多拇指大肿瘤结节融合而成,外观似葡萄串状,并与大网膜粘连,瘤体表面光滑,质地坚硬,切面平滑细腻,灰白色。镜检: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属于上皮型。主要由形态大小不一的腺管样结构和少量纤维成分组成,瘤组织被结缔组织伸入分化为不规则小叶,腺管上皮呈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境界不很清楚,极性稍紊乱,胞浆粉红色细颗粒状,内有细小的空泡,核呈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分别对3例宠物家兔患子宫肿瘤进行病理学分析。通过石蜡切片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病理学诊断及分析。病例一,子宫肿块显示乳头状突起,腺上皮呈假复层或复层。肿瘤腺上皮细胞核颜色深,嗜碱性,核仁明显,细胞质稀少,有丝分裂低,异型性易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强阳性、vimentin阴性,确诊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病例二,子宫内膜边界不清,伴肌层侵润,细胞筛状或实性排列,复层或多层,具有合体细胞聚集等特征。肿瘤上皮细胞由柱状、多角性细胞组成,嗜酸性,细胞质丰富,细胞边界清晰,细胞核深染,从卵圆形到椭圆形不等,核仁明显。其免疫组织化学表型AE1/AE3阳性、α-SMA阴性。肿瘤间叶细胞,细胞核呈梭形或多形性,有轻度或深嗜酸性纤维质,细胞边界不清,细胞核从卵圆形到圆形不等,核分裂现象易见,呈脉管侵润。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α-SMA阳性、AE1/AE3阴性、CD10阳性,确诊为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病例三,子宫内部充满组织液,局部呈虫卵状。有实体性组织肿块,瘤细胞梭形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核均匀,未见异型细胞。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α-SMA阳性、desmin阳性、S-100阴性。确诊为子宫多发性平滑肌肿瘤。  相似文献   

14.
以昆明白品系小鼠胎儿生殖嵴为材料,以不同的培养液分离培养胚胎生殖细胞(EGcells),发现小鼠胎儿肝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效果好于未添加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基础培养液,而差于添加了1 000 IU/mL LIF的基础培养液。同时,试验对比了从不同胎龄胎儿分离培养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情况,鉴定了EG细胞的生物学特性;EG细胞经体外培养,可以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和简单类胚体。  相似文献   

15.
急性犬瘟热伴发寄生性肠炎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病理学方面调查急性犬瘟热与寄生性肠炎的关系,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苏木精伊红和过碘酸雪夫氏染色等方法,对12例急性犬瘟热伴发腹泻的病例进行了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6例腹泻主要是由球虫引起的,2例由隐孢子虫所致。犬球虫主要存在于病犬的空肠和回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内,在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被破坏的肠绒毛所形成的黏液内,也能检出大量的球虫。最常见的球虫形态为滋养体和裂殖体,滋养体多位于上皮细胞内或细胞间,断面呈不整圆形,核位于中央,被苏木精深染,原生质淡染呈细网状,质膜明显;裂殖体多呈不整圆形,内有香蕉状的裂殖子,位于变性的肠上皮细胞内,含有较多的糖原颗粒,用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时呈红色。隐孢子虫主要位于肠上皮细胞和肠腺上皮细胞的纹状缘,引起微绒毛破坏和细胞脱落。用抗犬瘟热病毒核衣壳蛋白单抗染色检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隐窝的腺上皮细胞、浸润在肠黏膜固有层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集合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均呈强阳性反应。据此认为急性犬瘟热的寄生性腹泻是在犬瘟热病毒引起肠黏膜抵抗力降低的基础上发生的。  相似文献   

16.
应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和细胞化学反应 ,对中华鳖消化道黏膜固有层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中华鳖消化道固有膜内均有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粒性白细胞分布。其中 ,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大肠和小肠 ,以小淋巴细胞为主 ,细胞的核 质比大 ,胞质中含有数个圆形嗜天青颗粒。 6 0 %~ 70 %的淋巴细胞为T淋巴细胞 (ANAE阳性细胞 )。浆细胞也主要见于肠道。而肥大细胞主要散布于食管和胃壁内。虽然可见淋巴细胞聚集现象 ,但从食管至泄殖腔均未见淋巴小结。  相似文献   

17.
利用石蜡切片一步银染法对14例马立克氏病鸡肿瘤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silver-bindingnucleolarorgainizerregions,Ag-NORs)的数目、形态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D肿瘤细胞中有2种形态的Ag-NORs:一种为团块状较大的Ag-NORs,每个肿瘤细胞平均为1.58个/细胞;一种为较小的散在分布的Ag-NORs,平均为5.81个/细胞。每个肿瘤细胞拥有7.37个Ag-NORs。MD鸡肿瘤细胞中Ag-NORs的数量、形态特征与其分化程序和DN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将小鹅瘟基因疫苗(pcDNA-GPV-VP3)分别以每只200、100和50μg肌肉注射免疫30日龄四川白鹅,以生理盐水和空载体质粒pcDNA3.1(+)为对照,于免疫接种后第12h、1d、3d、7d、21d、35d、63d和105d采集各组织器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DNA-GPV-VP3在雏鹅各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显示,各剂量免疫组第1d在免疫部位肌肉,第3d在心肌中均能检测到pcDNA-GPV-VP3的表达产物,第7d的表达量最大,表达可持续至第63d;第3d时各剂量免疫组均能在各肠段的肠腺、肠绒毛的杯状细胞和肌细胞中检测到pcDNA-GPV-VP3的表达产物,第7d的表达量最多,表达可持续至第35d;肝、肺、肾、脾、胰腺、脑、腔上囊、胸腺中未见表达;不同剂量的pcDNA-GPV-VP3免疫雏鹅后各组织器官中表达产物的量和持续时间的总体规律为200μg100μg50μg,但非等比例递增.研究证实,pcDNA-GPV-VP3免疫雏鹅后能在免疫部位肌肉、心肌、小肠肠腺和肠绒毛的杯状细胞、肌细胞内表达.  相似文献   

19.
对自然感染绵羊夏伯特线虫的牦牛(感染组)进行了病理学观察,并同正常牦牛(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虫体寄生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口、盲肠以及结肠前约1/3处,寄生数量为30~50条.寄生部位黏膜增厚,呈脑回样增生,颜色灰白,偶见散在点状出血现象,表面附有较多黏液.黏膜上皮、固有层内肠腺及杯状细胞、浆细胞、弥散淋巴组织均有增生,固有层、黏膜肌层以及黏膜下层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淋巴小结、淋巴集结以及血管周围肥大细胞显著增生,偶见黏膜出血、黏膜上皮坏死脱落等变化.结果表明,肠黏膜脑回样病变实际是由宿主机体自身组织增生所致.成年牦牛对绵羊夏伯特线虫的抗感染能力较强,其原因可能是成年牦牛寄生部位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发育成熟完善,可通过增生加强局部免疫力来抵抗寄生虫的寄生.  相似文献   

20.
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 唐山市某珍禽养殖场地面散养绿壳黑羽乌鸡 3 0 0 0只 ,40日龄开始发病 ,表现精神萎靡 ,食欲减退 ,消瘦 ,羽毛蓬乱 ,双翅下垂 ,眼下陷 ,排白色稀粪 ,个别的粪便中带血 ,死亡 2 0余只。病理学检查 病死鸡小肠充血、出血 ,肠腔内充满红褐色液体 ,肠粘膜脱落 ,有的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或出现白色结节。取一段小肠做组织切片 ,显微镜下可见肠粘膜细胞肿胀 ,肠腺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 ,腺泡腔内有积液和少量淋巴细胞 ,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物凝结成块状 ;固有层有多量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淋巴滤泡肿大 ,中心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