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前提在于文化的认同。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好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血脉;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增强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云南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各民族在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积淀、传承、创造了多元灿烂的文化。一直以来,云南始终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发展观,弘扬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最大同心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努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理路和现实困境,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维度强化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华夏儿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汇聚强大民族力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步入新时代,中国正在全球化、智能化潮流中为民族复兴而持续奋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多次强调要重视历史传承与文化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先秦华夏共同体的传统奠基以及近代民族国家的价值重构,对于今天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治理与文化认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丰富发展实践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昭彰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共存性和核心凝聚力,是凝聚中华民族思想共识、积聚国家核心力量的思维根基与价值基础。面对新时代发展语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国内外现实困境及发展要求,通过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族文化交融交流等路径,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底、政治基础与文化依托。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和战略目标,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任务就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古代华夷一体为核心的族群观念、近代国族一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的传承与发展;正视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立足现代社会、应对风险社会归属感、是对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是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立足世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蕴、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集体力量应对挑战的价值理念、是以和而不同为核心倡导整体性的多民族国家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各民族一律平等为根本原则,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灵魂,以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这一民族制度具有造福各族人民、促进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显著优势.疫情防控事关中华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关系到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的大局与国际形象.抗击疫情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团结一致,疫情防控仅仅医治确诊病例是不够的,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是最为艰巨和紧迫的任务,必须展开一场切断传播路径、控制传染源的阻击战.  相似文献   

8.
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形象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作为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地区,拥有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觉形象资源,积累了多样化的视觉形象生产方式,拓展了多元化的视觉形象接受渠道。在视觉文化语境下,迪庆藏族自治州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系统性地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觉形象资源整理工程、品牌培育工程、典型示范工程和统筹融入工程。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脉。”地处边疆民族大省的云南,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讲好民族团结交融史话,对于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做好这一点,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挖史料,展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密切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揭示各族人民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始终保持团结交融的深层次民族历史发展规律。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在理论探索的同时,结合史实,对如何讲好民族团结交融史话,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共赏、共享、共传。  相似文献   

11.
跨境民族是指跨越不同国境间居住的同一民族。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全面推进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但是,由于人文内涵和社会特征的复杂性,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较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群体而言任务更为困难和艰巨。从宏观角度而言,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受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从微观角度来看,我国约有30多个跨境民族分布于不同省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着眼全局,认清现实,在全方位制定路径的基础上,推进我国跨境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端重要性和时代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统战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赋予统一战线的政治使命。统一战线要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培育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站在服务国家大局的高度弘扬先进文化;二是要培育以自立创新精神为支撑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三是要应对世界文化挑战,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大力塑造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与人文精神辩证统一,汇聚于先进文化的潮流之中,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相似文献   

14.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被写入了党章。文化认同作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始终起着"内核"与凝聚作用。新时代,以文化的视角审视藏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熔铸,就显得十分迫切。应高度重视各族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思想价值诉求,通过正确引导民族社会心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途径,使文化共识有效促进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以2017—2023年CNKI期刊库中篇名包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NKI和VOSviewer 1.6.18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文献特征和热点议题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探索、深化发展和持续热度化三个阶段,时政性较为明显;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较为分散,核心团队和科研共同体尚未形成;热点议题主要集中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依据和基础、机遇和挑战、实践路径五个方面,研究视角呈多样化特征。未来,要继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学科交叉和方法融合、深化实践经验提炼,以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站在历史高度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体概念的清晰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以"集体历史记忆"为中心的社会方法论,其社会运行保障是以"孝"文化为中心的社会伦理制度。祭祖作为公众行为更多表现为一种形式化社会制度,其构成了"孝"伦理体系最核心的社会管理形式,祭祖的评价体系树立了个人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设计原则包括,其一充分利用现有祭祖形态,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意志相结合、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其二祭祖形式的公众参与范围越大、参与度越高,培育所起到的号召力越大。基于此原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应有三条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分析民主党派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逻辑依据;阐述民主党派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目标体现在通过维护共同核心、助力共同繁荣、遵循共同价值、担负共同责任,铸牢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提出民主党派可以围绕履行基本职能、创新社会服务方式、加强自身建设,不断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  相似文献   

18.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具有“大一统”的政治凝聚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传承了“民为邦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智慧。黄河文化凝结了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精神;黄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构建以“黄河”为中华文化认同的符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要凝聚民族之合力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就需要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提高,更需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构筑各民族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各族人民对国家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实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接续传承性、改革创新性和开放共享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合作;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