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社会生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是一种孤立的政治行为,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态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潜在地影响和决定执政党行为的取向和质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有社会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同质整合关系,使社会处于新的多元重组状态。科学分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对实现执政党与社会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保持政治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廉政文化依托于廉政文化生态环境,廉政文化建设应符合文化生态学观,以整体的、关联的、互动的视域宏观审视廉政文化生态系统。社会发展变化的永恒性决定了廉政文化生态系统失衡的常态性,可通过廉政文化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度量承压度,进而发布失衡预警以便及时有效加以调适。廉政文化生态系统的调适性机理决定了其自身平衡性的建构和维持应...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而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化建设具有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征,要求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潘春晔 《工会博览》2011,(12):118-118
和谐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追求社会和谐为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的特定文化类型。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按生态规律运行的人类生存方式。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范畴,生态文化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通过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的追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化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合理继承与超越,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塑造了人类。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即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的意识、观念、动机与行为,无一不打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环境的文化烙印。而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犯罪现象也无一不打上时代和环境的文化烙印。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我和一个朋友谈论现在中国的社会现象,他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大多数社会现象归结为文化的结果。所谓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历史进程的载体和主要介质,离开文化,人类还剩下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社会主义不仅指称一种未来理想的社会形态,更指称一种建立在真正人性基础上的合理社会目标和价值追求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理性与生态理性的相互统一,这也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高兹的目标.高兹通过对经济理性的现代性批判与对生态理性的合理性建构,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理想鲜明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9.
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常常是社会矛盾和社会环境阴暗面的衍生物。要遏制犯罪的蔓延,必须大力净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多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它对人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作用,不可能是单一因素的结果。但是,在诸多因素中,社会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常常发生着深刻、明显的作用。研究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会文化转型与青少年社会化的矛盾 一定的社会有一定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化也在发展变化着。社会文化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的社会化是指人获…  相似文献   

10.
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近30年来日趋兴盛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是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扩张主义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挑战的理论回应。其理论核心生态发展观以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态重建模式,为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方面的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家目标之一。根据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不同关系,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西方环境伦理,即人类中心主义、感知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儒家经典文化中存在丰富的生态思想,既有表现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容,也有表达动物福祉、生态系统和"天人合一"整体融合的内容,基本属于弱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还存在一些障碍,但是经过改良的儒家思想能够极大地促进传统思想发生转变,从而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解决中国面临的巨大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主义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伴随生态危机和生态运动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潮.该理论以生态学、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和非暴力为原则,以环保、和平、女权为基本目标,在西方社会政治理论中独树一帜,对各国和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个案出发,站在文化的角度,从中国传统家族伦理文化、社会文化场中网络电子文化中的色情暴力文化以及以麻将为代表的民间“赌’,文化两大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分析了当今中学生犯罪率高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5.
生态民主源于民众对于更好生活的渴望,体现出集体和个人对于建立一个公正、持久的共同体的决心。生态民主作为市民社会的一种表现,建立在对工业过度发展的限制和随后的改革之上,它具有放权、灵活、权力转移等特点。全球工业政治经济帝国和国家的解体为民主转型提供了机会。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工业主义现实中构建生态民主,将生态民主视为市民社会的复杂动态的一种表现。从结社、合作和联盟的演变中不断发掘出对于自由和共同体的追求,是生态民主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一种渐进的质的变化。文章还考察了作为新兴的生态民主范例的三个案例:蒙德拉贡合作社、生活协会俱乐部和大西洋消费合作社。  相似文献   

16.
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被中国学者引介到中国学界。在过去的20年中,生态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历了四种理论形态,分别为生态危机理论、双重矛盾理论、革命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的生态学理论。这四种理论形态反映了生态马克思主义从不承认马克思具有生态学思想发展到发掘马克思系统的生态学这一完整的过程,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我和一个朋友谈论现在中国的社会现象,他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大多数社会现象归结为文化的结果。所谓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历史进程的载体和主要介质,离开文化,人类还剩下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陈彤 《台湾研究》2013,(3):35-38,43
当前全球掀起的生态文明浪潮体现了全球生态安全的责任,其核心在于探索低碳环保的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发展道路。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信息化是生态文明的时代特质,对于生态可持续性的研究在系统维护和产业发展两个维度向操作性领域探索和深化着。全球有机农业运动践行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9.
于宏源 《国际展望》2023,(1):24-41+153-15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全球生态危机加剧、大国竞争日益激烈、全球环境治理碎片化的背景下,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内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积极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大力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在全球环境治理转型进程中,中国宜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提升国际话语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中国方案。应通过加快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来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转型,通过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平衡大国绿色转型中的竞合关系,通过参与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公共产品供给,引领建设全球法治体系,塑造生态文明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主流规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作为真切反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思想,是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它的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具体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有机统一、人类主体性与自然先在性相协调、人化自然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异化、共产主义社会两大"和解"等观点。在现代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潮流中,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仍然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解决现实生态问题都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为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