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犯罪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刑事司法制度和运作则是犯罪防治的重要一环。西方法律中犯罪预防理论观点之一认为,犯罪是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功能不当的产物,因此强调犯罪防治应当着眼于加强和改革刑事立法和司法。固然该理论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如将犯罪原因肤浅化和犯罪防治简单化,但其表达出合理的一面也不容否认,即刑事司法是犯罪防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犯罪学界对于刑事司法在犯罪防治中的地位、作用、内容、价值等问题认识不足,观念陈旧,研究的力度不够。在我国社会处于变革转型的今天。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学研究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在犯罪防治研究领域再也不能忽视刑事司法问题了。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赵琛所著《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1939年),是我国第一部少年犯罪研究专著。该书的产生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犯罪学受到重视,法律院校开设犯罪学、少年犯罪学课程,国际社会对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视及国民党政府内忧外患等历史背景密切有关。该书对于推动中国犯罪学、刑法学的发展,推动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产生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所提出的"少年犯罪综合治理思想"等,也都均具有较高的理论、实践与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毒品犯罪研究,从学术史角度具有从属性和阶段性。伴随着《关于禁毒的决定》和97《刑法》的颁布相继形成了两次研究高潮,研究本身也实现了从规范学研究到犯罪学研究的转向,当下正在从犯罪学研究到刑事政策学研究的第二次转向之中。从方法论角度,逐渐形成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史学研究、其他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医学)研究等四种基本研究范式。但在研究自身和研究之外存在许多问题和亟待挖掘的热点。在毒品犯罪研究中采用知识社会学视角,前提是对毒品问题复杂性的判断,把毒品(毒品犯罪)视为社会中被建构出来的“知识”,人们对这种知识的认识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这些因素,才能全面反思、理解毒品政策的正当性。毒品问题的复杂性判断是摒弃“运动式治理”思维的基础,这种判断在中华民国时期已经形成共识。当时知识人曾从法律本位、国家主权维护和国际合作、禁毒的步骤、禁毒中政府经济利益、禁毒中法律权威性和吸毒者矫治等角度广泛讨论毒品问题,前人对毒品犯罪的这种问题意识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4.
犯罪学和刑法学都是以犯罪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犯罪学关注的是犯罪人,刑法学关注的是犯罪人的行为。两者是"父子关系"还是"兄弟关系"或是"陌路人"?在中国社会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由于对犯罪的关注过多和过重地集中在通过刑法进行严惩和打压,但是我国社会目前阶段的犯罪依然处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生状态"。因此,如何认识犯罪的生存和产生的原因,如何实现对犯罪的全面预防和遏制,如何扭转重严惩轻预防的刑事政策,其更大社会责任的观念提升将历史地降临在犯罪学身上。犯罪学和刑法学如何实现相互联动和互补共进,将是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异同困挠了许多学者。时至今日,犯罪学研究的犯罪与刑法学研究的犯罪究竟是相同还是不同,依然是一些学者争论的话题。我也曾从刑罪同源的角度涉及过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7年3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皮艺军教授提交的论文为《犯罪学VS刑法学》,本文系戴宜生先生对皮教授论文的回应。据悉,皮教授论文的题目已经改为《刑事一体化的方法论解析》,拟刊于陈兴良教授主编之《刑事法评论》。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是一项兼顾被害人与加害人利益的新的刑事政策,其目的是恢复加害人与被害人原本所处的社会关系,平复被害人的损失和创伤,并促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从犯罪学的角度,可以对刑事和解进行一些独特的思考。刑事和解理论的提出是犯罪学研究的应然趋势和新的尝试,但其本身也面临着一些悖论性的困惑,而犯罪学的研究既是解决刑事和解建构困难的可靠途径之一,也是对其可行性问题检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华东政法学院离退休高级专家协会于2005年11月3日召开了刑事源流研讨会。会议由徐建教授主持,与会刑法学、犯罪学专家围绕“刑事源流”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夏吉先教授首先做了发言,指出其新著《刑事源流论》并非刑事源流史学著作,而是在刑事学科领域内的一种学科理念主张,整体刑法学、刑事一体化、刑事源流论所用的词语虽然不同,但其基本思想是相同的。他从社会的变迁中感悟到犯罪问题动态研究的重要性;从刑法学上的“因果论”研究感悟犯罪学上的“源流论”研究的重要性;从刑法学与犯罪学谁先谁后之争,感悟到刑事一体化理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针对青少年犯罪日趋恶化问题,澳大利亚颁布了新法律和出台了新举措,对青少年刑事司法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改革,如"两会"制度的确立,极具人道主义的青少年罪犯改造措施等.将澳大利亚青少年刑事司法的改革与我国的实践进行比较,澳大利亚少年刑事司法具有"简易化"、"交易化"、"轻刑化"、"社会化"四个特色.  相似文献   

10.
张廷甫 《法制博览》2023,(25):90-92
相比普通刑事法律法规而言,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法律具有罪犯年龄、犯罪定性、犯罪司法执行等法律不健全的特征,在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上也存在着协同性不强的问题。近年以来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强奸等暴力犯罪案件不断出现,表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法律制度亟待修改。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法律规制问题出发,探讨未成年犯罪的刑事立法修订、刑事司法矫正方案,尽可能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处罚规制体系,以期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于犯罪原因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对犯罪问题的思索而相始终的。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直到现当代,西方犯罪学界关于犯罪原因问题产生了浩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犯罪问题的重要借鉴对象。本文将对西方犯罪学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关于犯罪原因的学说与理论进行考察,对于西方学者所提出的预防犯罪的对策,也予以简要介绍,以期对构建我国的犯罪学研究与犯罪预防策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关于犯罪原因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对犯罪问题的思索而相始终的。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直到现当代,西方犯罪学界关于犯罪原因问题产生了浩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应当成为我们思考犯罪问题的重要借鉴对象。本文将对西方犯罪学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关于犯罪原因的学说与理论进行考察,对于西方学者所提出的预防犯罪的对策,也予以简要介绍,以期对构建我国的犯罪学研究与犯罪预防策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由华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系、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犯罪研究》杂志社、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协办的“犯罪研究前沿学术研讨会”最近在上海华东政法学院举行。国内犯罪学界部分精英聚集一堂,见仁见智,阐述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就犯罪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博导王立民教授到会并讲了话。华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系主任杨正鸣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福州大学肖剑鸣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皮…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犯罪也属于犯罪种类的一种,从犯罪性质上看和成年人犯罪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由于未成年人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国家在未成年人案件上特定的刑事政策和价值取向,未成年人犯罪的适用程序又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是从程序方面,针对我国在未成年人案件的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一些争论热点及缺陷和误区,展开分析和论述,借以抛砖引玉,希望对我国未成年人的刑事程序保护提供一点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随着少年犯罪的突出,少年刑事司法也成为法律界的一个重大课题。对少年刑事司法理念不能全面客观认识必然会影响少年刑事司法的长远发展,少年刑事司法制度不足使我们对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存在困难。对少年刑事司法理念和制度进行科学的批判与继承,对构筑一种理性的少年刑事司法体系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于何谓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学界大体存在四种主要观点。科学界定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明确犯罪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犯罪学展开犯罪问题研究的基础理论两个层面的问题;从犯罪学是晚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来把握;从犯罪学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门引介的学问的角度来把握即不仅注意其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的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也应注意到其在我国本土其基础理论的特殊性。从这样的维度确定其辐射范同,有利于在现实层面有重点、有方位性地展开有真正学术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犯罪学角度分析累犯问题是制订相应刑事政策的需要。作为再犯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累犯在诸多方面与一般意义的再犯存在区别。刑满释放人员之所以在回归社会后的较短时间内之所以能形成累犯,总体上与其对再犯罪的机会成本认识程度有直接关系。所以,预防累犯的关键是提高累犯的犯罪机会成本并使之为易形成累犯的群体所认同。  相似文献   

18.
征稿征订     
《青少年犯罪问题》创刊于1982年,是我国唯一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以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以及犯罪学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学术性期刊。由华东政法学院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是全国法学类核心刊物、青少年法律保护和法制教育的指导读物。《青少年犯罪问题》致力于及时反映国内外有关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方面出现的新理论、新动向、新观点、新经验和新问题;致力于深化和繁荣青少年犯罪学、青少年法学理论研究,推动我国青少年法制建设;致力于整合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资源,从宽视野、多学科角度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凡是与青少年犯罪、少年司法、青少年权益保护问题有关的文章,无论是直接关联或者间接关联,无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新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司法制度要求在审理少年刑事案件过程中,不仅要依法收集被告人犯罪行为方面的事实资料,更要注重收集少年被告人犯罪行为方面的背景资料。有鉴于此,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在《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规定》中对社会调查的作用、方法、内容、对象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表明了对少年被告人的刑事调查范围更为广泛,内容更为深入,而这种调查的开展,在司法实践中肯定了成年人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的差异,标志着我们对少年司法制度和成年人司法制度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这一问题有了明确、科学的认识。而从执法角度讲,对少年被告人实行广…  相似文献   

20.
陈曦 《法制博览》2013,(7):91-92
对于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是否理性,一直以来是犯罪学研究中的一个争议。早期古典主义学派坚持犯罪人生物属性的同时强调了犯罪人趋利避害的特征,反映了犯罪人犯罪时的理性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心理学、刑事法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成熟,犯罪人的社会属性日益凸显出来,给不同的学科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犯罪人的新视角。争议依然存在,但是"理性"作为人的主观意识,应该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注重移情以及综合的分析,单纯的以外部表现与客观结果做判断,只能让犯罪人"被不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