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張學良傳》作者張魁堂從事西安事變史和張學良生平的研究多年。他在這部傳記中以信實可靠、生動具體的史實,記述了傳主張學良將軍這位偉大愛國者從軍閥貴公子到民族英雄的一生事迹。書中徵引了不少第一手資料,特別是其中有一部分未曾披露過的文獻檔案,以及有張學良“政治靈魂”之稱的黎天才自傳和中共駐東北軍  相似文献   

2.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赞美這兩位偉大的詩人說:「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宋代詩人蘇軾也說:「李太白、杜子美以英偉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現在就讓我們先來欣賞杜甫的一首七絕。  相似文献   

3.
半個世紀前,在國家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和我的父親楊虎城將軍共同發動了震驚中外、永垂史册的西安事變。西安事變以後,張學良將軍失去了自由,我的父親被迫去職出洋考察,緊接着是被囚禁監獄長達十二年之久,一九四九年在獄中被害。父親離開我們出走的那一年,我才十三歲,父親對我幼時的細微的關懷體貼,諄諄教導,沒有因歲月的流逝而冲淡,相反時時浮現在我的腦際。他那為國為民不惜犧牲一切的崇高品質,更是激勵我不斷克服人生征途遇到的各種艱難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的關鍵人物張學良將軍,在遭軟禁逾半個世紀,沉默了五十四年後,去年六月,首次在台北露面。一時間,引起了海內外的關注。  相似文献   

5.
「晚晴園」在新加坡市區五公里外的大人律十二號,八十多年前孫中山先生曾在此住宿和辦公,組織南洋同盟会,從事革命活動,留下了光輝的史迹。「晚晴園」的前身,原是祖籍廣東的一位姓梅的殷商所建築的一座雙層樓房,結構保持中國民族特色,面積一萬八千平方米。這是他修建給其愛妻的住房,故以愛人之名為樓名,叫做「明珍廬」。樓房富麗堂皇,陳設精美。後來,這位富商事業不振,家道中落,將這座明珍廬賣給華僑張永福,供奉慈母養老住宿。張永福是一位尊老愛國的僑領,將房屋改名為「晚晴園」,取自唐代名詩人李商隱的詩句「人間愛晚晴」,意為晚霞絢爛,晴朗氣爽,象徵老母情懷安適,晚景常好,以示祝福和敬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的桐城縣,可謂文人荟萃。这里是清朝「桐城派」的發源地。此外,如號稱「宋画第一」的李公麟,當代黄梅戏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等,都是桐城籍人氏。名人多,名勝古迹自然多。可是「六尺巷」这條坐落在縣城西後街的百米陋巷,貌不惊人,極其尋常,却被《中国名勝詞典》列為桐城的第一勝迹。原來在清朝康熙年間,巷子的兩侧分別住着禮部尚書張英和一户葉姓居民。兩家在建房時發生了争地糾紛。消息傳到京城,張英便給家中寄来一首詩:「一紙书來只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領會詩意,主動拆牆,讓地三尺,从而感動叶姓居民,也採取了相應的措  相似文献   

7.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在中國還有一個學生,他就是魏風江教授。筆者最近在杭州花園新村走訪了他。魏老原籍浙江紹興,今年七十五歲,但身體硬朗,十分健談。走進他的房間,我就被掛在牆上的一張照片吸引住。白鬚垂胸的泰戈爾坐在中間,兩旁站立着魏風江和許多印度學生。我們的話題就從這張照片開始的。泰戈爾一九二四年  相似文献   

8.
那是一九九○年歲末,在一個莊嚴隆重的儀式上,一位神清氣爽、學者風度的花甲老人將國學家章炳轔(太炎)二十年代所著,國畫大師張大千八十年代所書,記述辛亥革命元勛喻培倫大將軍史實的《贈大將軍喻君培倫傳》贈送給四川省內江市人民政府。他,就是喻大將軍嗣子、世界知名經濟學博士、德國自由大學終身教授喻鍾烈先生。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學校園內有一處引人注目的神奇天地,即留學生宿舍所在地——勺園。這是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朝萬暦年間(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當時著名書畫家米萬鐘看中了北京西郊大小湖泊星羅棋布的海淀,感覺這番秀色堪比江南,便取一處建園,命名為「勺園」,乃「取淀水之一勺」的意思,旨在以一園之秀麗而現海淀的全貌。滄?嘧?現在勺園本身的建築已不復存在了,但它的芳名依然承繼下來,幾座自成格局的大樓仍名為勺園,其中生活着從世界各國來北大學習的留學生們,成了留學生之家。  相似文献   

10.
在國共和談合作的歷史裏,有兩個名字最引人注目:一個是中共方面的周恩來,一個是國民黨方面的張治中。今年適逢張治中將軍誕辰一百週年,筆者訪問了寓居北京的張將軍的長女張素我,重新憶起了當年風雲變幻的歷歷往事。國民黨的“和平將軍”張素我今年已七十五歲高  相似文献   

11.
「絲綢之路」是古代横貫亞洲的交通要道。它起自我國古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經過中亞、南亞、西亞,聯結歐洲、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約自公元前第二世紀以後的千餘年間,大量的中國絲綢以及其它商品皆經此路西運。各種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亦多通過此路。人們把這條路譽為東西方各國人民傳播友誼的道路。近年來,國際上兴起了探索「絲綢之路」熱。中外許多專家學者以及青年學生,懷着很大的興趣,來這條路上探索考察。 開闢和發展 絲綢,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據史籍記載,中國利用蠶絲織為衣料,已有近五千年的  相似文献   

12.
廣西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六十多萬字的《黄埔軍校三百名將博》。黄埔軍校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由孫中山在蘇聯政府和中國共産黨的幫助下創辦的,爲國共兩黨培養造就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這些人才在中國现代戰争史上大都扮演過重要的角色。一九八四年六月,在黄埔軍校建校六十週年之際,北京成立了以“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致力振舆中華”爲宗旨的黄埔軍校同學會哪赆?台灣也成立了“軍事院校校友會籌備會”。該書作者王永均,四川通江縣人,今年四十四歲,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现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某部上校。他自幼喜歡歷史,尤其喜歡那些躍馬横槍、馳騁疆場的古今名將f,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黄埔名將的  相似文献   

13.
我國人民武裝部隊自一九五○年起就開始了有計劃的整編復員工作,今後由於義務兵役制度的實行,每年都將有大批新兵入伍,同時每年也都將有大批的軍人復員回鄉。復員建设軍人一般都有較高的社會主義覺悟和堅强的組織性、纪律性;許多復員建設軍人都經過了長期革命戰爭的鍛鍊和考驗,並有很大一部分編入了人民解放軍的預備役。  相似文献   

14.
今夏,全國政協分三地各兩批休假,我有幸被安排第一批去廬山,於七月中旬到達了坐落在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日照峯上的全國政協休養所。然而天下聞名的‘匡廬奇秀’,却因亂雲迷霧使人難識其真面目。古往今來,變化萬千。隱居避世、學仙修道,追求解脫的處世哲學已隨歷史逝去;厲行現代化、整風與改革之風,吹徹了蒼松疊翠的山嶺。舊地重遊,不免勾起往事。我第一次上廬山是在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前夕。斯時也,當局妄想剿共安內,在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面前,則不惜一再失地,備受屈辱,乃招致民心憤慨,激起張(學良)楊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隱(八一三——八五八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文宗開成二年(八三七年)進士。他是晚唐的傑出詩人,遺作有《李義山詩集》和《樊南文集》,留下了六百多首詩篇。這裏介紹的是他的一首七言絕句。題為《夜雨寄北》,寫的是懷人思歸的一般題材,沒有任何雕飾,却贏得了歷代士林的讚許,傳誦不衰。全詩云: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却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從唐宣宗大中五年(八五一年)起,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五五年全國民政工作計劃指出:「烈屬、軍屬補助費,除用於對貧苦烈屬、軍屬定期、定量的補助以外,應當有重點地有計劃地使用於為烈屬、軍屬解决參加生產、參加互助合作組織的困難方面,要求各地制定實施計劃,逐年分批加以解决。」各地一般的已經重視了這項工作,據十六個省不完全的統計,共組織幹部和革命殘廢軍人學校  相似文献   

17.
大約在一九三八年底,或一九三九年初,我到一位小學時的老同學处商談如何開展「抗聯」(即暹逻各界「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的簡稱)的工作時,這位老同學給我介紹讀斯諾寫的《西行漫記》。我拿到它,如获至寶,頓時心花怒放,像個「贪食鬼」那樣,日夜不分  相似文献   

18.
你相信嗎?原福建省政協副主席蒋學道說,他身患胃癌,堅持四十天“科學散步”鍛鍊後病灶消除。這位戎馬一生的老將軍認為,近十年來,一些不大為人注意的醫學療法也得以發掘並發揮功用,如中阈傳統的“人體生命再生工程”就是一例。那麼,人體生命再生工程和科學散步法究竟是什麼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政務院「關於改進中等專業教育的决定」規定:「中等專業學校的設置与停辦,由主管業務部門提經高等教育部轉呈政務院批准。」為此,特作如下規定: (甲)中等專業學校的設置  相似文献   

20.
八十一歲的台胞劉珍鑒和太太張德菊出資十一萬五千元,在故鄉新建擴建了兩座學校,並取夫婦兩人名字中各一字,將一所學校定名為山東聊城北楊集“珍德”技工學校。劉先生說:“我栽了兩棵螹畼洹!?劉先生現住台灣新竹市,故鄉是山東聊城市北楊集鄉河窪劉莊。他十九歲那年畢業於山東聊城師範學校,曾先後在濟南、北京等地做事,一九四六年離家去台灣。劉先生晚年懷鄉歸士,常以詩歌寄託鄉思:愈老愈思鄉,……夜夜難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