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书由江泽民主席题写书名,财政部长项怀诚主持编写和审定。全书共分十一章,力求以较短的篇幅、通俗的语言和科学的编排,扼要阐述财政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为便于读者用较少的时间了解掌握财政的主要知识,该书章节以财政业务内在逻辑为主进行安排,以较好体现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财政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邓小平曾担任过短期的财政部长。这期间邓小平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以稳固与平衡为核心、以财政工作六条方针为主要内容、以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为基础、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保证的财政思想。这些宝贵的思想丰富了毛泽东财政思想,并为邓小平财政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形势下,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日益加剧,财政困难和公共财政混乱的问题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财政风险增大。财政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质量不高、财力分散、职能弱化等。规进财政风险意义重大,其主要途径是:建立财政经济监测系统,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实现职能转变,加强债务的规范化管理,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防范金融风险,严格外汇管理。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11,(34):57-57
民主财政是相对于民生财政而言,民主财政以规则和程序为导向,政府关心什么当然重要,但是依据什么样的程序和规则加以实现更为重要。所以,在民主财政下,规则是高于目的的,而且民主财政的基础不是政府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财政活动是一种国家活动,其基本职能是凭借国家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财力保障。财政分配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决定了财政活动必须以国家权力为保障,以国家法律为依托,不如此便不能保证财政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财政活动必须以一定的法律为依据,必须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一个国家的法治程度愈高,这一特征就愈明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依法治国步伐的加快,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也愈来愈快。 9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一部财政大法,仅有《国…  相似文献   

6.
赵小平 《共产党人》2009,(14):5-5,12
2009年7月9日,财政部公布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作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将在2012年底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行。  相似文献   

7.
薛菁 《求实》2009,(10)
以"减税增支"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地方财政面临严峻考验,负债不是解决地方财政压力的明智之举,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地方政府要突破财力约束的瓶颈,辟税源、严征管、保重点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是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小吉 《党建文汇》2005,(10):48-48
美国:财政来源主要是富人纳税 税收是美国政府赖以生存的财政基础,个人所得税是美国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美国是根据个人收入情况逐步提高税率,以此来减少低收入者的负担和控制高收入者的收入过快增长。最基本的原则是多收入多交税,收入低的先交税后退税。  相似文献   

9.
“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提供最大数量就业的项目。此文以“就业创造标准”为理念,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探讨财政投资支出的策略,得出财政投资支出与就业创造之间的必然联系。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技术的项目。  相似文献   

10.
作为贯通或适用于财政实践的全部领域、用以衡量财政活动是否符合财政最终目的的实质性应然行为准则或行动逻辑,财政基础逻辑既是财政本质的体现和操作性表达,也是公共权力的应然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财政本质论——公权保障论,财政的基础逻辑也就是如何通过财政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来保障公共权力(财政事权)实现其应然目标的行动逻辑。而现代财政的基础逻辑则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民的权力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也就是循义利他的公共性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即根据需求正义来开发和配置财政资源,以保障公共权力实现其根据需求正义来解决人的需求溢出的最终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财政以公共管理的基础逻辑(公共权力逻辑)为基础逻辑,是以公共管理之道(循义利他)统御理财(包括生财用财)之术的公共管理领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沈阳市大东区财政局党总支开展了以“在市民面前树财政窗口形象、在全市财政系统树大东形象、在全区干部队伍中树财政人形象”为内容的形象建设工程,通过建章立制、树立典型等方式,促进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明显改进。财政服务意识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12.
陈鸿 《实事求是》2008,(4):30-33
国家财政支农的现实问题决定了国家应建立“全面和谐项目型”财政支农体制。该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在体制的宏观层面,应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变量递增”模式、支农投入的“分工协作,依法统管”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在体制的中微观层面,亦即具体项目的管理上,应建构与法律、阶段、公正、实情和谐的立项预算机制,建构与招投标的对象、过程、结果和谐的实施机制,建构与项目的进程、范围、监督目的和谐的监督机制,建构与项目的国际标准、国情、进程和谐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指出,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重庆市财政局通过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共同努力,通过边整边改和集中整改,党建工作、财政业务、机关作风和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财政能力不断增强,财政工作与改革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4.
实行免征农业税政策以后.乡村两级财政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乡村两级运转困难,工资保障、债务等问题更加突出,困扰着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今年,桃源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对县乡的财政体制实行“乡财县管乡用”,并进行了一些探索。就具体的改革办法而言,我们主要做到了四个坚持:  相似文献   

15.
论财政信息公开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信息公开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公开财政信息,可以有效地打破政府对财政信息的垄断,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应有之义,也是打造"阳光财政"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财政信息公开进行深刻理论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政府在公开财政信息方面的初步实践,分析了财政信息公开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财政信息公开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对财政要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财政本质是构成财政要素的内在联系。财政要素的形成有其历史过程,应对财政与公共财政的概念进行辨析。同时要对财政分配目的进行新的概括,即其目的是满足能体现国家(或政府)职能的社会公共需要。财政分配所凭恃的主要是政治权力,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和范围内,财政收入也运用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力。我国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同时要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覆盖的范围大而无当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为治理理念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促使着财政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回溯我国财政治理理念的嬗变过程并归结其内在逻辑,可以发现,现代财政治理的价值意蕴主要涉及导向性与服务性、多元性与民主性、法治性与规范性、科学性与公平性以及联动性与开放性等五个维度。由此,推进财政治理现代化的行动路径包括:与时俱进地推进财政治理现代化;发展财政治理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稳步推进财政治理的法治化建设;构建科学公平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协调联动”“开放包容”,努力展现“大国财政”的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张宏杰 《廉政瞭望》2014,(22):64-65
历代王朝财政制度演变的一个基本规律是开国以后,正式财政制度不断弱化,菲正式财政制度渐渐生长,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正式财政安排。其表现就是正式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菲正式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却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9.
强化民生财政理念,就必须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各项民生支出需求,不断扩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多享改革发展成果。本文通过借鉴国外政府在财政支持民生方面的经验,主要分析了安徽省财政支持民生工程建设的实效,并对如何进一步推动安徽民生财政建设,从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县乡财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整个国家财政收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县乡财政能否走出困境,关系到国家财政的振兴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能否如期实现。平潭作为一个欠发达的海岛县,基础弱、规模小、含税型低,客观上决定了财政发展之艰辛、财力保障压力之大。面临困境与难题,如何解困破题,做大增量,垒大财政“蛋糕”?如何盘活存量,做好“少米之炊”,缓解收支矛盾?如何完善体制,理顺机制,充分挖掘县乡各级增收理财、自主解困的内在动力?这些问题,作为长期扎根在财政一线的干部,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