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中,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具有深远而独特的多维价值. 一、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语言教育和文字教育的结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方面各民族不断实现着交往交流交融,另一方面国家人口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也决定了我国多民族、多语言、多...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这是国家赋予我国各民族的神圣权利,敬爱的周总理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对那些还没有文字或文字尚不完善的少数民族,应该积极帮助他们创造和改革自己的民族文字”。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语言文  相似文献   

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请示》,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的交往;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各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管理,主动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支持这项工作,加强领导,坚持不懈地抓好推广普通话、推进文字规范化、推行汉语拼音等工作,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由国家民委负责,有关问题可会同国家语委协商解决,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4.
王永华  蜂燕 《创造》2023,(11):72-76
<正>2021年8月27至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这是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基本遵循。新时代,随着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得到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并用标牌标识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的亮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是党和国家对各民族的极大关怀,是对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在法律上给予的地位和保障。 为了帮助有语言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创立文字,建国后,党和政府制定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如批准了前国务院文教委员会、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指导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问题的报告》;在中央的领导和关怀下,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召开了“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拟定了调查少数民族语言的全面规划,帮助需要创立和改进文字的民族完成文字方案的设计工作;国务院于一九五六年三月十日发出《关于各少数民族创立和改革文字方案的批准程序和实验推行分工的通知》和国务院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日《对“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讨论壮文方案和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的报告”的批复》等等。这些政策和原则都是民族语文工作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搞好民族教育,必须认真研究民族教育的特点。斯大林同志说:“每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只有根据民族的特点办好民族教育,才能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为民族的重要特点之一的语言,是思维、交际的工具,但口头语言是流动的、一发即逝的。只靠口耳相传,所及范围极其有限。因此,必须创造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使之留下痕迹,传之久远,以弥补口语的不足。从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情况可以看出:凡是有文字和文字普及  相似文献   

7.
语言文字的发展,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程度。我国的民族政策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在创制新文字和改革旧文字时必须结合实际、慎重行事。双语言使用的现象,是许多民族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双语教学是学好民族文字和汉语文的重要手段,民族语文工作的开展,要大力培养本民族的专业人才。建立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的实践证明中央决策的正确。论文在许多方面结合了贵州的实际,如新文字问题谈到了布依文和苗文,老字问题谈到了彝文;双语现象联系了伦佬语和土家语等。论文谈到台湾南岛民族母语的现状,呼吁台湾有关科研部门,应大力抢救这些母语的材料,并尽早地解决他们的文字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具有实现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伟标 《今日浙江》2008,(13):58-58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是基本的文化和信息载体,关系千家万户,涉及社会每个领域。同时,做好语言文字工作,促进良好的语言文字交流,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汉语的杞忧     
一个统一的民族,一个统一的国家,应有一个规范的民族语言或一种规范的共同交际语言。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了的汉民族语。秦统一天下后,下令“书同文”。汉以后有所谓的“通语”,近代有所谓的“官话”,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了的汉民族共同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过古人、今人几千年努力而形成的规范化语言这个大堤,在最近短短的十来年间,大有被几股暗流冲决之势。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依法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建立规范的语言文字极为重要。根据国家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特别是有关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自治区人民政府结合新疆实际,曾在1988年12月颁布实施《自治区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5年后又经自治区八届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翻译,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大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使民族语的翻译达到规范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应该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以傣族而言,据专家们考证,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自称“掸”或“傣”。但在历史上,人们往往没有规范化地使用这一称谓,有时将傣族称为“百越”,或者以同音字、近音字称傣族为“焚夷”、“摆夷”、“摆衣”、“白衣”、“百夷”、“白夷”、“叭衣”等等,这是不准确的。至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傣族称为“茫蛮”、“鸠僚”、“黑齿”、“绣脚”等,更是带有民族岐视的偏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使用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入诉讼程序的法律案件不断增多,且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司法机关因司法资源有限,各方面准备不足,影响了《宪法》及其他法律关于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这一权利在侦查、检察和审判的过程中的严格实施,并存在制度的、结构的和法律技术的严重缺陷。着力解决当前缺少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法律人才、少数民族法律翻译职业化不足、少数民族法律翻译用语统一标准难等问题,亟待从制度、程序和组织上,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法律翻译、法律双语人才引入机制、法律翻译职业化的政策法律,建立起双语法律人才库的培养机制,统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诉讼法律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者深入民族地区,开展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贵州民族研究》创刊40年来刊发了大量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论文,值得认真梳理并加以归纳综述。综合分析主要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文字、"双语"教育、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等几个方面,在综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今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法律条文是由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它表达的是一种国家意志,文字表达得是否清楚、规范,直接影响着立法质量甚至实施效果。法律条文是由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它表达的是一种国家意志,文字表达得是否清楚、规范,直接影响着立法质量甚至实施效果。本文根据有关立法语言的规范要求和研究成果,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地方立法的实践,主要针对在立法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带有共性和普遍性的有关立法语言的特点与文字表述等技  相似文献   

15.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民族文字为工具开展民族语言(母语)和汉语(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的水平。这一点已为国内外许多教育学家、语言学家所公认。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由此看来,推行民族文字是使各少数民族发展和繁荣的实际需要,也是各级党政领导履行宪法规定的光荣任务和政绩表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语言文字的民族之一,居住在我国大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全国有五百四十多万(仅次于壮族、回族、维吾尔族,人口居全国少数民族的第四位)。贵州的彝族有五十六万三千七百四十七人(仅次于苗族、布依族、侗族的人口,居第四位)。其中毕节地区彝  相似文献   

17.
说明 一、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面临东西方列强的凌辱,中国民族意识增强,开始了民族国家的构建。民族国家的构建与语言文字的关系密切,近代出现了三种民族统一语言建构模式:一是沿用文言书面语保存国粹,二是运用通俗易懂的白话甚至改用拼音文字,三是折中的观点文言白话并存。在清末民初的书面语实践中,白话书面语成为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有利工具,同时民族国家建构加速了文白消长的过程,白话最终取代文言是民族国家建构选择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民族理论特别是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影响,“共同语言”被视为民族最重要的特征,忽略了中国民族的多层次特质。古代中国,南北、东西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迁徙流动时有发生,各民族语言存在互相影响、相互兼用转用,例如回鹘文、西夏语等对汉语的词汇借用,以及汉语从其他民族语词吸收人名、地名、职官名成分等;辽宋夏金时期,契丹、党项、女真等仿照汉字创制文字,建立文化符号、完备政治制度;自北朝起,为了消弭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沟通障碍,形成编纂对译辞书传统,为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历史表明,民族语言文字总体呈现出“交流互通”的突出特征;同时,由于操汉语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汉语自然而然承担起族际共同语的职能,充当不同母语者沟通的媒介。进入新时代,在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和自由的同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契合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也能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就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体现。因而,各少数民族成员会把自己是否平等地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作为衡量是否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标准。因此,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立法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从立法保护的必要性入手,深入分析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立法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立法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