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我国是否应该在刑事诉讼中引进沉默权制度,并修改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沉默权的含义和本质,总结了当前法学界在沉默权问题上的争议和不同主张。第二部分对沉默权和我国刑事政策的关系做了具体的分析。第三部分权衡沉默权制度的利弊,对"我国在面对沉默权时的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沉默权的确立是符合国际条约和顺应世界诉讼民主化潮流的。此次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规定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还增加了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但是"不强迫自证其罪"并不等于"沉默权",在我国土壤中将"沉默权"确立为一项法律权利,仍然任重而道远。文章阐述了对"沉默权"的起源及内涵,论证其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并对我国构建沉默权制度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沉默权制度之我见——以“美国式”为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家弘 《政法论坛》2013,(1):107-114
美国人的沉默权不是米兰达规则赋予的,而是宪法第五修正案赋予的,米兰达规则的基本功能是要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沉默权,并把过去那种默示的沉默权制度转化为明示的沉默权制度。中国新近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50条中增加的"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表明中国已经建立了默示的沉默权制度,而当下的任务就是要使这项制度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制度自古罗马时期开始酝酿,并在英国的"夸尔斯案"中得以初步确立,随后为世界多过所采纳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随着社会实际的变化沉默权制度也饱受争议。随着法治的发展,我国也有必要对沉默权制度作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确立沉默权之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根菊 《法学论坛》2000,15(6):95-99
尽管目前人们对沉默权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但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权则有其理论基础和诉讼价值,因而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法制环境.关于规定沉默权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修改法条法、案外除外法、特别事项例外法、特殊情形例外法、不利推论法等建议,然而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首先应确立"有限沉默权"原则,并且从起诉阶段起赋予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权,据此,可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对相关条文作出适当修改.  相似文献   

6.
沉默权与我国的刑事政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樊崇义 《法学论坛》2001,16(3):78-82
沉默权最早源于英国,其法律本质就是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或不被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沉默权的确立与我国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并不矛盾,运用得好,还会收到相得益彰之效果.沉默权并不排斥自顾原则;与警察的询问权也不矛盾,反而有利于警察依法行使询问权.  相似文献   

7.
在2013年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通过比对,新《刑事诉讼法》比以往更加注重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并进一步控制侦查权、羁押权的滥用,但是对法治进程具有重大意义的沉默权制度仍然没有出现。在对沉默权研究的中外比对中,对美国沉默权制度发展成熟的米兰达规则有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如果我国能在建构沉默权制度并最终能将沉默权制度上升为中国式的"米兰达规则",那么将会在实践中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重大推力作用。  相似文献   

8.
刑讯逼供的大棒,正驱赶着"沉默权"迈着沉重的步子隆隆向我们走来。而人权人士的强烈呼吁,则几乎让人们认为没有沉默权便不会有什么刑事司法程序公正。我国即将加入WTO和签订有关国际人权公约等外部形势的变化,更使沉默权几乎成为我国刑事诉讼的当然选择。对此,笔者深感忧虑,谨撰此文,以期与学界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9.
数月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就我国签署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所涉及的刑事沉默权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于目前中国是否应确立沉默权制度,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笔者持赞同的观点,就此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就笔者所见的观点中,反对确立沉默权者最主要的理由是"目前中国‘刑事侦查资源’不足,实行沉默权制度将不利于提高办案  相似文献   

10.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确立乃是司法文明的典型表现之一,我国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即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定进行了引入,但这尚无法昭示我国刑事诉讼法因此便已经确立该原则,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暗含了沉默权的一些要素,即使如实供述条款并未废止。但考虑到我国当前国情,沉默权在我国尚未达到明示确立的程度,而只能表现为中国式沉默权。  相似文献   

11.
关于沉默权问题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10月18-20日,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与汕头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主题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与沉默权"的专题研讨会.具体涉及如何对待沉默权和如何遏止刑讯逼供问题.沉默权是国内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倍受学术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关注.本次研讨会的参加者均为国内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共提交了26篇论文.现将本次会议研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宪法应明确规定沉默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沉默权首先应是一项宪法权利,这可从沉默权的渊源、沉默权的国际化保护、沉默权与言论自由的关系以及宪法与程序法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得到论证.我国宪法应明确规定沉默权,这是人权保障的要求,也是宪政实施的需要.文章并设计了一套我国沉默权宪法保护的规则.  相似文献   

13.
沉默权与用高科技手段取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根菊 《现代法学》2000,22(4):74-76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的提问享有沉默不语的权利。本文阐明何为沉默权、沉默权的模式 ,认为我国法律宜在起诉阶段赋予沉默权 ;若从侦查阶段赋予沉默权 ,必须采用高科技手段取证。  相似文献   

14.
构建我国有限沉默权制度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有限沉默权的概念、国外沉默权立法模式及我国国情的分析,认为中国应建立有限沉默权制度,并对我国如何建立有限沉默权制度的模式进行设想,力图从具体方案中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有限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潘智慧 《法制与社会》2012,(16):114-115
随着诉讼科学化、诉讼民主化的发展,沉默权已经开始为许多专家、学者和平民百姓所关注。本文拟从沉默权的含义及基本内容,我国对沉默权制度的研究现状以及沉默权是否引入我国的司法体系等方面来分析,提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的构思以及沉默权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沉默权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对沉默权制度的概念、沉默权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对沉默权的不同观点以及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沉默权的溯源与沿革出发,对西方沉默权制度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讨论,并在考量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的主要争议的基础上,试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讨论了沉默权制度引入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在调整的前提下,引入沉默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沉默权问题与侦查讯问是紧密相关的,沉默权制度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到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行为策略的实施和利益的分配。传统上关于沉默权问题的探讨过于抽象和意识形态化,无法使人得出对沉默权的理性认识。以经济学的市场商品理论来理解沉默权,从崭新的视角审视这一制度,帮助研究者们全面、理性地认识沉默权,并借此分析侦查讯问的互动状态,沉默权制度有利于保护无辜者。  相似文献   

19.
沉默权问题与侦查讯问是紧密相关的,沉默权制度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到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行为策略的实施和利益的分配。传统上关于沉默权问题的探讨过于抽象和意识形态化,无法使人得出对沉默权的理性认识。以经济学的市场商品理论来理解沉默权,从该视角审视这一制度,帮助研究者们全面、理性地认识沉默权,并借此分析侦查讯问的互动状态,得出沉默权制度有利于保护无辜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沉默权问题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楚天鸿 《中国法学》2002,(1):188-190
中国法学会沉默权课题组于2001年11月26日在古城西安召开沉默权问题研讨会。会议广泛邀请了公、检、法、司、律师及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我国应否设立沉默权及沉默权的相关问题展开研讨。现将会议观点综述如下:  一、我国现阶段应否设立沉默权制度   主要有三种观点:肯定说、缓行改造说、否定说。  (一)肯定论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确立沉默权的时机已经成熟,确立沉默权具有积极意义。主要理由:  1.沉默权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没有沉默权到确立沉默权,就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考察,带有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