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法业务文选》2012,(9):15-23
1.2011年1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2.国办发〔2011〕60号《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  相似文献   

2.
文化体现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决定一个城市的创造活力。2012年5月召开的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对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出"法治完善"的目标,法治理念在文化建设布局中的地位得到充分彰显。作为上海的"西大门",面对"国际文化大都市①"建设的新机遇,长宁区如何凝聚法治文化的力量,为城区创新驱动提供动力?如何构建法治文化的支撑,为发展转型夯实基础?如何谋划法治文化的蓝图,为社会管理提供牢固保障?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作初步探讨。一、法治文化建设的背景"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上海和区域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所谓国际上通用的联合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实乃国人的一大误解,它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年老型社会与人口红利并存矛盾的出现。鉴于联合国标准的“随意”性缺陷,本文构建了新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指出在目前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水平下,只有当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17%时才能认为进入年老型社会。这不仅解决了年老型社会与人口红利并存的矛盾,而且对于重新认识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国际老人年,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既有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孕育了巨大的商业机会。本文主要分析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以及商业机会,指出通过发展老龄产业,将会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适应新的需要,加强行政伦理的构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既然行政伦理是调整行政主体在一定的行政制度下,通过行政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那么,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行政伦理的建设应当体现行政活动主体和行政制度两个基本方面。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行政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包括:政治原则、公平原则、廉政原则、勤政原则、效率原则、法治原则。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之后,呈现出前后两阶段的社会失衡:一是为现代化启动汲取资源而形成的行政主导型社会失衡;一是市场化进程中,按市场逻辑运行而形成的市场主导型社会失衡。在市场化进程中起弥合功效的有效政府政策缺位导致社会结构失衡进一步加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新改革开放观理念指导下的一项战略举措,具有有效弥合社会结构失衡的可能性,有助于打牢中国现代化的基石,呈现出其总体性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由于市民社会对西方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学者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关怀,市民社会研究被纳入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广阔视野。本文从法学的角度,从分析市民社会理论的演进入手,指明该理论的当代含义及其现实意义;从分析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影响和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困惑,反省我国作为现代法治社会基础的市民社会之缺失,进而指明当代中国从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的历史必然性;从国家与社会二元良性互动的总体需要出发,就如何培育和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提出几点实证性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迅猛发展的数字信息社会下,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事业应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为更好的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加快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建设全面的档案管理工作和规范标准,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最佳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体制已经开始彻底改变,档案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社会文化认同与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强 《政治与法律》2005,2(5):52-58
纵观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变化,社会文化认同作为影响法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随着法制现代化进程的演进,其角色、地位和作用也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轨迹。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文化认同与法制变革相互依存,并以各自的结构性更新和转型为前提,从对方那里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保证和条件,在互动过程中一体化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夏伟 《行政与法》2023,(4):10-23
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守正创新,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基本实现了“碎片管理”向“系统治理”的体系变革、“凭人管理”向“依法治理”的逻辑变革、“行政管理”向“综合治理”的手段变革、“末梢管理”向“源头治理”的环节变革,社会治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在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坚持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将“加强社会力量的培育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终方向。  相似文献   

11.
宋爱明 《中国司法》2012,(12):57-6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加快推进,昆山市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民生质量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城乡面貌日新月异。2007年起,昆山在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同时,全面开启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相对于重在经济发展的小康社会建设而言,基本实现现代化则要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统筹推进。不断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创新大调解工作机制、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平衡各种利益冲突,无疑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保障和服务民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近年来,昆山始终把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放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2.
汤黎虹 《行政与法》2007,(11):25-27
在以往的社会建设中,政府效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社会建设权力过于集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通过法律构建由社会群体构成的社会体制,集中全社会力量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14.
马涛 《中国司法》2020,(1):61-65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部署,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地方立法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在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过程,也是各种社会问题不断产生和不断被解决的转型治理过程。其中,从效率优先转向公平正义优先体现了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的一般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四中全会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治理规律的深刻认识,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法治路径。具体表现为: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对社会现代化和转型治理基本规律的自觉把握;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和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完善以法律法规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整体构建;坚持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在法治轨道上实现社会转型问题的系统治理;把公平正义作为坚持完善法治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和民生保障制度的逻辑主线,科学把握现代化后期转型治理的重要内容;坚持法律治理和道德治理相结合,展示了中国社会转型治理的社会主义风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结构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分层化进一步扩大,学校的贫富差距也在继续,分层化的趋势已经渗透进了校园。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是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过去几十年东亚住房自有的增长,是由包括日益增长的财富、政府政策、置业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良好资本积累在内的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论文以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作为案例,讨论住房政策、住房自有、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和风险之间的复杂关系。论文的中心论点是:考虑到在全球经济日益增长和不稳定的背景下住房自有的良性潜能和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风险,政府应依据"以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原则,重新考虑住房政策的作用。这一论点的依据在于,住房政策可被视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核心,"以资产为本"的住房政策是抵消新自由主义住房政策负面影响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以政府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满足社会群体住房需求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社会认同的缺失。本文从社会认同的理论视角出发,以长春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社会认同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认同体系建构的相关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一个国家的法治文化是支配和决定其法治现代化成败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应该选择怎样的路径建设和培育法治文化?谁应该成为法治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是政府还是社会,亦或政府和社会的相互配合?社会公众(力量)是否应该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社会公众(力量)应如何参与法治文化建设?探析论辨后,便不难理解,法治建设志愿服务可以也应该成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在法治文化的建设进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平安建设与当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才年 《法学论坛》2005,20(6):121-123
平安建设的过程就是遏制和清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过程,所以平安建设与社会不稳定因素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社会控制论的角度分析,当前影响平安建设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刑事犯罪、因权利主张而引起的利益纷争及社会生成问题。作为基础性因素的社会生成问题是影响平安建设的深层的、核心的因素,而这一因素的核心表现在于社会离心力倾向。通过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关联分析,在现实状况下,平安建设的重心应放在对社会向心力的聚合和对社会治理的善治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