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朋友     
宋石男 《廉政瞭望》2012,(10):48-48
1991年5月,我参加“纪念五四运动72周年”演讲比赛,准备一亮相就大声呼喊:“72年前的今天,五四运动怒潮排空”,激情溅得一礼堂都是。其实我自己写的开头是“今天风和日丽。我来缅怀五四先驱”,老爸说压不住堂子,就给改了。  相似文献   

2.
王永志 《新湘评论》2010,(14):57-57
当我得知自己的名字以命名小行星的方式被写入天际之后,高兴中更有忐忑,第一反应就是:“怎么不把它命名为‘大气之星’呢?那样就更好了。”成就属于整个大气科学界,属于中国人。如果没有国家好的科学政策,没有大气科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一个人也无能为力啊!  相似文献   

3.
文无定法     
写文章,特别是写好文章,并没有什么一定之规。古今中外,哪一篇名篇佳作是按照什么套路写出来的?所以,“怎样写好文章”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各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里,我只能说说自己的几点体  相似文献   

4.
张雨生 《唯实》2001,(10):69-70
“庙难进,神难拜。”老百姓这么形容到某些政府部门办事的难处。政府部门的公仆们则流传着另一句话:“为人民服务,怎么麻烦怎么来。” 我最早听到这句话,是出自一位熟人之口。他在县政府机关工作,大半辈子了,至今还没有带长。他苦笑着,摇着头对我说:“这是一句自嘲的官场戏言。说是戏言,也未必不是实情。‘为人民服务’是写在墙上的,挂在嘴上的。‘怎么麻烦怎么来’,是记在心底的,切实奉行的。”初听,我以为他是发牢骚;细想,觉得这句话还真有代表性。 恰好乡下来人,讲了一件事。 一位农民住在山里,女儿上学每天得出山进山…  相似文献   

5.
沫沫 《党的建设》2014,(9):43-43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个家庭主妇,人到中年才开始写作,每天都写,从未停下过。她家里有4个孩子,忙完孩子就是写作,她也不认为自己写得有多好。她说:“生活琐琐碎碎,写作也就是出口,我每天对自己的写作有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和年龄增长有关,人们会变得强迫自己做某些事情。配合我写作的是每天步行5公里。如果我知道有哪天我没有办法走那么多,我必须在其他时间把它补回来。”她说,“这其实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相似文献   

6.
计时人生     
数目前,我到一文友家做客。该君写得一手好文章,时常有大作见诸各大报刊。一番寒暄过后,我表达出了自己的疑惑:“要想写出好文章,除了学会观察生活和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外,您还有什么真经?”对方颔首一笑,只帮我添满茶。我又说:“我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可是时间总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回头一看,啥也没干成。”  相似文献   

7.
毕业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业论文是党校函授学员完成其学业的标志,是对毕业学员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检验。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员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近年来学员毕业论文撰写情况,谈一谈毕业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认真选择论题选定论证的问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论题选不好,一方面不好写,另一方面即使勉强写出来,答辩时也常常由于对论题不熟悉,不容易通过答辩。所以,撰写毕业论文时,一定要慎重选题。选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要求:1、选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论题。党校学员写…  相似文献   

8.
梁新 《学习月刊》2012,(22):1-1
11月8日这天,我随便问了几位群众,都让我感到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党和国家的大事。我问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老人说:“怎么不知道呢?今天是十八大开幕的日子”:我又问怎么这么清楚:老人说“我是老党员,能不关心十八大么?”我问一位农民工:“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位农民工脱口而出:“今天是十八大召开的日子”。我又问一位去超市买东西的大姐:“大姐,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位大姐也是不假思索就答出:“今天是我们党十八大召开的日子。”群众关注党的政策走向,是因为和自己的生活有关。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有荧。和自己的未来有关。那么,群众都关注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浏览一本杂志的目录,一下子被一个题目吸引了:人生无草稿。 文章里说的一件事,印象很深。有位书法家对一个用废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练字的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字──“逼”。那人顿悟,这是让他惜纸以逼迫自己写好字。由此想来,人生不也是这样,没有太多的草稿让人来练习。 现实生活中,好多事情是没有草稿可以打的,好多希望都是“逼”出来的,好多成功也都是通过失败“逼”出来的。穷则思变,破釜沉舟,置于死地而后生,都含有“逼”的意思。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  相似文献   

10.
感人     
一到学校,白小池就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十佳教师’自荐材料你是怎么写的?”陈校长劈头就问。白小池一脸茫然:“还能怎么写,就写这几年取得的成绩呗,重点高中升学率,各种竞赛得奖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一题短论     
本来这个题目应是《孙子论》。怕弄误解了,让你以为是在说写了一部兵法的孙子,所以改为这个题目,讲的是许多当爷爷或是爷爷辈的人,他们在面对孙子们或是孙子辈时所取的“兵法”。鲁迅有篇怎么当父亲的文章,我这短文绝没有教人怎么当爷爷的意思,在这里特作说明。爷爷和孙子在一起,总会认为孙子能干,或者说孙子总是正确的。在今天的家庭中,当孙子成了“男子汉”之后,对于生活,对于社会以至对于家里的事情,都会有与爷爷不同的看法。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当爷爷的真心地认为孙子比自己强,有的爷爷不太同意孙子的看法,但从内心认为…  相似文献   

12.
柴福花 《党课》2013,(6):127-128
一个偶然的机会,做《党课》编辑的朋友说:“你当了那么多年的老师,对教育学生肯定有不少的经验体会,给我们写篇文章吧!”“好啊!”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下来,写别的确实费时费力,要好好斟酌考虑,可是写学生,倒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一篇文章写完,寄给朋友,朋友又根据杂志的需求提出了一些意见,稍加修改,文章就刊登出来了。  相似文献   

13.
每当写“理论文章”时,心里总是有种犯罪的感觉,原因是我自知这发表的“理论文章”中有多少是属于个人的真正创作。为此,我时常感到孤独和内疚。孤独的是因抄袭而不能自如地与别人畅谈,内疚的是抄袭毕竟是剽窃,“窃”即贼也。然而,由于工作的需求,这种孤独与内疚的“理论文章”,既不能不写、不可不写,又不许少写。一是要完成任务,二是任务后面又有一系列的有用于自己的“成长与进步”的光彩。像评职称、报事迹、写总结等,“理论文章”的数目是最“硬”的指标,而且,指标“硬”到不但要有,还要在高层次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以显学…  相似文献   

14.
笔者采访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时,他告诉了我们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下面就是他的叙述:我们写焦裕禄的文章是在1966年初。焦裕禄的事迹,我已经在新华社里做过报告,大家听了都很感动。但这篇文章是否可以发表,怎么发表,我不敢做主。因为那个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夕,人们已经被搞得有点紧张了。这篇文章里,我们担心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个,是兰考的灾荒敢不敢写,困难时期没饭吃、逃荒,这个事情敢不敢写?我是大胆地把它写出来了。不写困难,不写灾荒,焦裕禄的事迹、精神就写不出来;写了这些就是暴露黑暗面。但我还是大胆地写了…  相似文献   

15.
王涛 《党课》2011,(10):68-69
八年前,我在部队当兵时,写了一篇小散文,被连长大加赞赏。在全连大会上,连长念了这篇小文,念毕,连长竖着大拇指感叹:“好文章啊,我们连一定能出一位作家!”这句话让中专毕业的我深受鼓舞,对自己会成为作家更是深信不疑。在战友和连长的鼓励下,我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写作,  相似文献   

16.
叶澜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课堂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在品德课堂中.如何体现品德学科的“生命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品德教师.应该比别的教师更充满激情,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相似文献   

17.
报刊文摘     
马寅初出狱记张学良妙语答记者毛泽东:我写过三篇不愿写的文章彭德怀的“保垒”被陈赓攻破  相似文献   

18.
魏健 《世纪风采》2012,(2):24-27
陆定一在中国共产党内,素有“秀才”之称,连毛泽东都经常崩“秀才”来称呼他,在某些场合,“秀才”甚至成了他的代号。所谓秀才,用在陆定一身上,大概指的是他聪明、博学、善记、才华横溢,能写一手好文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是也。  相似文献   

19.
合欢树     
史铁生 《党课》2013,(14):112-114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相似文献   

20.
梁秉堃 《廉政瞭望》2014,(21):72-73
今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市纪委的宣传部长在闲谈时对我说:“您能不能写个反腐的戏?现在的形势很需要。”我认真考虑着,但没有吭声。她又说:“您就写当年刘青山和张子善的事件,行不行?”我停了一下才回答:“让我好好想一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