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耦合,是中国以制度优势增强制度自信、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关键。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探索领导制度建设的历史依据、国家建设的现实依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政治领导制度建设、以意识形态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思想领导制度建设、以"党组织嵌入"为方式推进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将党的全面领导原则贯穿于国家治理中。这些实践举措有助于在发挥政治领导本领中增强党的全面领导能力,在优化党的领导机制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完善国家制度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产物,并在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实践中日趋成熟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价值原则是内在依据,实践经验是直接动力,时代潮流是外部动力”[1]。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显著制度优势,更加彰显了党在国家领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国家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起了一套有别于西方的国家治理结构,在探索对传统科层制运用、改造与超越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中国共产党明确了以构建党对国家治理结构的全面领导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点,实现治党逻辑与治国逻辑高度互洽,进而超越传统科层制国家治理模式,充分激发出蕴含于中国制度中的现代化治理能量。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新型国家治理结构,正是实现政治与行政辩证统一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进程的组织依托,通过“政治”领导优势有效抑制“行政”的“负功能”,为消弭与科层制相伴而生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问题开辟了全新道路。  相似文献   

5.
曾建立 《学习导报》2011,(18):30-31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文献纪录片《旗帜》,通过全面呈现中国共产党90年来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阔历程,充分展示党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生动阐释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鲜明昭示了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  相似文献   

6.
如何在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是历史、时代、人民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艰难考题。经过百年奋斗和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中国式国家治理新形态,科学回答了中国之治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新道路新形态,可以概括为“十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单一制的国家体制,坚持以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坚持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是历史、时代、人民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艰难考题。经过百年奋斗和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中国式国家治理新形态,科学回答了中国之治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新道路新形态,可以概括为“十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单一制的国家体制,坚持以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坚持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持和完善中国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奋斗》2021,(10)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离不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实现飞跃的过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全面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四个现代化”到老“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从“五位一体”到“两步走”,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形成了独特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蕴含着深刻启示,这些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必须永远珍视、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桂花 《世纪桥》2008,(6):15-16
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持和完善中国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梁天美 《理论研究》2020,(3):40-49,76
制度建设是关系国家发展、政治稳定、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制度建设分量更重、要求更高、作用和意义更为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研究,正确理解党领导国家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积极探究党领导国家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统一战线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宝,实现了从革命统一战线到爱国统一战线的转型,经历了从政策、策略到制度的演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证明,把绝大多数人团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的历史和时代条件下,要开启和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现代化的首要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领导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其崇高理想的必经过程。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现代化,也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几条基本经验:加强自身建设,是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条件;尊重人民群众,夯实党领导现代化建设中的群众基础;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规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发挥好党领导国家治理的优势。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的“中国之治”成功经验。党的领导体现国家治理的显著优势集中体现在方向引领性、制度规范性、体制系统性、能力现代化性、领域覆盖性、资源整合性等方面。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的接续奋斗中,坚定不移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崭新的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相结合的伟大制度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多党制和一些国家的一党制有着本质区别,为破解世界政党执政难题、创新民主实现形式、促进政党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全新方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孕育、形成、演进与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和文化根源,经历了确立、实践、规范和完善等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出独特优势和强大魅力。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扎实推进参政党建设,科学构建理论体系,健全完善运行机制,充分发展协商民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起多党合作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17.
左宪民 《新视野》2015,(2):58-6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丝毫不意味着削弱党的领导,而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  相似文献   

18.
党的政治领导是指导党的事业的路线、立场、方向和原则,其概念的形成和内涵的演进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自身建设的历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在党的历史中生动地呈现着政治领导与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全面领导之间的深度互动关系,政治领导的历史命运不仅影响着理论的高度、实践的深度还关系到改革的力度、党的领导强度。党的政治领导的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党的政治领导概念缘起、内涵演进以及逻辑理路对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价值取向是一定时期内治理主体基于国家的历史传承、制度背景、社情民意等因素在各种价值目标中所做出的关键选择。作为治理主体所寻求和创造的核心公共价值,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决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经历了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变迁,其根源在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意味着人民需求发生了转换,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必须回应人民需求的变化。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变迁,体现了对“人民至上”精神血脉的传承赓续和对“人的发展”终极关怀的跃迁升级,实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并走出了一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推动、渐进式演进、多元化发展的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20.
苏伟 《探索》2023,(2):90-102
在中国语境中,国家治理体系全面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被组织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真正主体,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才能具备历史的全面性。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党离不开人民。而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体系全面现代化的关键作用体现在人民群众只有在党的领导、组织和教育下才能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合格主体,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全面现代化必需的核心价值原则即集体主义原则及其支撑体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构建起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根本政治利益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人民群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并实现其总目标等。这也说明,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人民也离不开党,党与人民形成的合力共同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走向全面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