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步的道德意识取代落后、腐朽的道德意识,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共产主义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为道德意识的进步、发展树立了新的丰碑。进步的道德意识内容丰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功能和价值,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但是,把它作为资源来进行认识和研究,目前尚未见报导。从资源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进步的道德意识,对于人们增强进步的道德意识观念、科学开发和利用进步的道德意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伦理科学,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步的道德意识是存在的 进步的道德意识是人类整体意识的组成部份。自从人类社会产生起,进步的道德意识就产生了,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 1.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决定了进步道德意识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道德意识也不例外。由于人们生活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条件、经济、政治地位、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素质高低的不同,从而使人类分化成不同的多样化的社会。之所以人类社会先后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依次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就是这个道理。在多样  相似文献   

2.
公德意识是对社会公共道德的抽象,是社会道德规范准则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即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准则规范意识;从广义上说,即与个人私生活以及个人品德作风相对应的反映阶级和国家共同利益的道德意识。这种从广义上理解的公德意识,要求社会成员共同具有,所以,有时也把它称之为“共同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3.
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基础,一直以来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道德理性主义者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只是一种本能冲动,需用理性对其进行约束;道德情感主义者则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感性,道德理性并不能解决道德上的善恶,只有情感才能彰显人的感性生命与自由本性。但事实上,人是理性和情感交织的对象,既是道德的载体,也是道德的主体。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之间是一种"理不离情、情不离理"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道德具有了一种可能之美,让道德之学成为了一种富有动力和韧性的哲学。同时,二者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也为人类道德实践,特别是当下中国德性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今道德意识嬗变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社会、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道德意识和标准是不一样的。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历来都极为重视人们道德意识的教育与修养,并将其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素养之一。古代的先贤们认为,具有道德生命之光的人,就会区别于原始、愚昧、野蛮的人们的那种低级、庸俗的社会行为和个体品质。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极推崇道德意识,他们的言论、标准、要求虽不尽相同,但总的思想是一致的。庄子认为:“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这就要求人们在修…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及其当代道德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与死本能是两种并存对立的本能。两种本能间的矛盾斗争是生命和文明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建立在意识心理学基础上的传统道德的根本问题是:想发扬生本能,拒斥死本能,但死本能又死死纠缠住生本能不放。这是传统道德的困境,也是人类文明的困境。建立在无意识心理学基础上的新道德将整体性作为基本取向,将同时接纳生本能和死本能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原则,并把二者整合在一起,从而建立统一和完整的人及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6.
王东海 《学习论坛》2006,22(12):9-11
人类本性中的荣辱意识是善恶行为得以产生的心理根源,从道德发生学的视角全面考察荣辱观产生的基础及其过程,可以初步揭示出道德意识发生的内在机制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意识活动,是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利益冲突,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保证社会正常秩序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客观标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人格问题张挪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实践,使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公众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与之相应,在人们的道德心理机制上,也必将产生深刻的变化。重新确立与市场经济相...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自律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所谓道德自律,是针对道德的他律而言的,是作为人即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决的活动,是反映人的自身本质的一种主体性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组成社会之后,基于维护社会利益,保证社会秩序,调整人类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经形成,必然带有某种超越于个体特殊性的社会普遍性,它反映的是社会共同的客观要求,内含着社会共同意志,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性。它对人起着约束和导向作用,规范着人的行为,防止人的任性和妄为,以求社会处于和谐状态,有秩地运转。这…  相似文献   

10.
杨黎源 《学习论坛》2002,(12):17-19
现代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人的本性、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论述了腐败产生的根源 ,认为对人的本能约束的软化是现代政府官员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政府官员的负面影响是历史根源 ;道德约束的软化和法制的不健全是现代政府官员腐败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1.
任何道德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能,那就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以保证社会的人们和谐相处,共同谋求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儒家道德作为我国传统道德的主干,留下了许多  相似文献   

12.
王宝磊 《探索》2015,(1):52-57
按照不同政治理论所依据价值基础的不同,可以将政治理论分为利益本位理论和道德本位理论。前者认为社会生活的核心要素是利益,道德的实质在于维护某种利益诉求。后者则以完善个人道德为理论归宿,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超越利益的,围绕利益的活动只是完善道德的手段与途径。在传统社会,道德本位理论一直在政治理论研究中占据相对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近代以来,利益本位理论逐渐取得了相对的主导地位。这种变化是人类思想理论和现实社会进步的结果。但是,历史没有终结,对已有理论的反思也不应终止。在扬弃之前理论的基础上回归新的道德本位理论,使人们重新理解道德的价值,发扬道德的积极作用以弥补利益本位理论的缺陷,是顺应新的历史变化、促进人类社会进一步完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张开 《理论学刊》2013,(8):67-73
达尔文的真正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以其自然选择理论所支撑的进化论思想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理性所由产生的物质条件。在历史与逻辑完美统一的基础上,达尔文在其自然科学研究中,在总体上真正复活了哲学上的方法——归纳法与演绎法。但当他试图以自然选择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问题的时候,却遇到了巨大的阻碍。这足以说明自然选择有严格的界限,也说明了人类社会有不同于自然界演化的另一套规律。人的形成是意识从本能的生命活动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人的意识则是自觉的意识,也就是文化意识。只有在人身上,意识才获得了最终的解放,从此人类开始了有意识选择的文化过程,人类的选择能力从而逐渐强大起来,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与人类总体利益即人类文明相统一条件下的有意识的选择才是文化选择——文化。  相似文献   

14.
沈成宏 《唯实》2001,(10):54-57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道德沦丧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尚。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近年来,曾任前联邦德国总理的施密特推出的力作《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着重论述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和道德价值,社会各界的道德责任,以及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的必要性。他认为,道德基本价值对人类社会和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全面参与人类生产生活,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社会变成了民主开放、自由共享、相互交流的空间,人们在工作和学习、娱乐和思维等方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实中的道德教育难以在网络环境中发挥作用。因而,考察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梳理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探析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高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规范行为、促进道德品质,形成科学的网络道德观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道德素质和水平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而逐渐提高。生态道德作为一种道德,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又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因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人与  相似文献   

17.
道德价值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活动对于社会、阶级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它属于精神的价值。可以说,凡是有益于他人或社会、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和人的进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是具有道德价值的。那么,经济行为的目标是获取利润、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它有没有求得道德价值的问题呢?一个经济行为能不能在取得经济效益、具有经济价值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康德、朱熹历史发展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认为大自然先验地决定了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 ,人类的不断进步的历史是大自然的一项隐秘计划的实现 ,而推动这个计划实现的原动力却是恶劣的情欲 ,正是人性的恶把整个历史推向善境。而朱熹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绝对应当以人的道德理性中的伦理原则为主导而不断地趋向于至善之境 ,但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却不可能是从人的欲望和需要中流露出来的恶 ,相反 ,人必须高度地弘扬道德理性以克服内在于自身的非理性因素 ,只有善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经过十多年改革,中国经济及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思想体系远未得到最终的确立,观念的转变、道德伦理制度的建设,落后于市场经济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某些从市场经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却又冲击和扰乱了人们原有的社会生活秩序.有的认为,时下是人心不古、金钱至上,是非混乱,善恶颠倒,道德严重沦丧,并把这种恶现象归结于市场经济观念意识,由此得出经济上可以搞市场经济,但在道德精神层面上应无情地毫无保留地批判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有的认为,应以市场经济观念、意识横扫一切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来一个彻底的“思想改造”.人们的议论颇多,产生了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能否兼容的局促和困惑.基于此,本文试从市场经济的伦理性、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建设的多层次性作一简要论述,以寻求经济与道德的价值同构,进而促进经济与道德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是一场经济革命,而且是一场精神革命和道德革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在法治已被确定为我国走向现代化的治国方针的背景下,加强法制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引导、促进、保障作用,尤有现实意义。 一、以法律手段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依法治国”方针的应有之义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法律与道德历来是两种最重要的社会机制,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调节人们的行为,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文明、秩序,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具有其它社会规范不可替代的特性。依法治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