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汉代经典诠释方式可分为三派: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微言大义、经以致用、天人合一的视域、历史意识、原意情结以及诠释主体的张扬,是汉代经典诠释方式的总体特征。魏晋对经典的诠释,往往置于本体论层面上,但在其对本体论层面"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的玄思中,同样表现出上述特征。魏晋经典诠释方式,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既承汉代而来又对汉代诠释方式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2.
《四书》是产生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文本 ,理学是两宋时期的学术形态 ,但它们在朱熹学术思想体系中是统一的。朱熹主要是通过“语言———文献”与“实践———体验”的两种诠释方法 ,从而将《四书》学与理学统一起来 ,以实现对《四书》诠释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3.
《公民导刊》2010,(2):52-52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一则》点评:这句意思是说,求学的人有四种失误,这是教学的人一定要了解的。在求学时,有的人失于贪多,有的人失于不足,有的人失于浅薄,有的人失于不善求教。  相似文献   

4.
《公民导刊》2010,(10):68-6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解读]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  相似文献   

5.
《公民导刊》2010,(4):52-52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提了张辉瓒。  相似文献   

6.
在2007年第二期由南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朱子文化》期刊上,有一则以"朱熹石雕像在建阳落成"为题的报道。该报道说:"初春时节,我  相似文献   

7.
杨健康 《求索》2007,(9):210-212
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诚为道德的形上本体,信为诚体之用,朱熹将两者分疏,把诚信之德的合理性确立在天道与人道的基础上,完成了天与人的合一和自然之理与人文之理的贯通,实现了本体世界与意义世界的联结。  相似文献   

8.
苏瑗 《公民导刊》2010,(2):52-53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一则》点评:这句意思是说,求学的人有四种失误,这是教学的人一定要了解的。在求学时,有的人失于贪多,有的人失于不足,有的人失于浅薄,有的人失于不善求教。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背景下,一直有不少学者表现出对于作为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朱子学的推崇。他们或是认为朱子学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或把朱子学看作救世之良药,或以为朱子学内涵现代科学精神。因此事实上,这一时期朱子学的研究并没有停止,而是以一种现代的学术研究方式,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持续深入地进行着,并在极其艰难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0.
李春桃 《求索》2008,(9):180-182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还创作了一千二百多首诗,是他深邃的理学思想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展现。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出入三家、笃于儒学的道学性格;系于国事、关心农民的忧患意识;登山临水、酬唱交游的人生经历;传承儒学、倾心书院的教育活动。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解读,以足够的事实证明,朱熹的诗歌蕴含了多层次的价值,是研究朱熹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与张栻的思想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代湘 《湖湘论坛》2010,23(1):71-76
朱熹与张栻二人思想有相同点也有相异点,他们相同之点表现为,在性之善恶问题上,都认为性为至善,在心性关系上,都认为心统性情或心主性情。在对仁的解释以及涵养识察之先后问题上,二人都存在一致或相近的看法。二人观点相异之点表现在,对太极的解释上,朱熹认为太极即理,张栻则认为太极即性,对心的主宰性,二人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朱熹把心的主宰性只限于性、情,张栻则把心的主宰性放大为对宇宙万物的主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生命的学问,非常重视对人性的探讨。孟子"性善"和朱熹的"性本善"思想,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孟子和朱熹对于人性的诠释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径。孟子的"性善"是即心言性,强调性由心显,以心善言性善,走的是一条逆觉体悟的道路;朱熹的"性本善"是即性言心,强调天理下贯为人性,以性善言心善,走的是一条顺思论证的道路。"性善"与"性本善"的内涵存在一定差异。从"性善"发展到"性本善",实质是人性论的一种理论模式转化。  相似文献   

13.
我与经典     
书法经典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主要参照。如何理解经典、承续经典、发展经典、超越经典是书法家们不可回避的不二之途。经典有其时代性,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当然是经典,但它在魏晋时代就不是经典,甚至连“正统”都不是。“王字”之所以成为书法的“经典”,是因为它为魏晋以降的行草书发展(从技巧到风格)提供了“范式”。徐渭书法,是对明以前书风的反叛,作为“风格”的一种典型代表,它同样成为明以后的书法经典。  相似文献   

14.
艾涛 《春秋》2013,(1):37-40
宋朝南移.赵氏皇室内迁临安.杭州就成了南宋的首都.上饶在南宋为信州州府所在地.这里离首都300多公里.不远不近.赣闽通往首都的官道在这里汇合,这里交通方便。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年的意义内核在于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诠释,外在表现为意义和精神的变迁。通过回顾青年意义建构的历史变迁以及对当代青年的意义诠释,梳理出当代青年的意义既体现了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又担当了社会赋予青年群体的时代精神,还折射了国家对青年群体的角色期望。"当代青年"包含了义务、规范和使命,国家和社会赋予他们时代的意义和精神,诠释了他们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6.
多年以来,李啸先生飘逸洒脱、气韵灵动的书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这种经典书风一度成为中国书坛中青年争相效仿的模式,在新时期书法发展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行书的最高成就莫过于东晋二王。在二王妍媚流便、遒  相似文献   

17.
郭大勇 《求索》2011,(5):194-196
对文学经典的讨论是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学经典在中文语境中主要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而在西文语境中其含义稍显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艾布拉姆斯和佛克马对文学经典的界定。文学经典的建构是由经典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建构过程也离不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影响。文学经典之争主要是指本质主义经典观与建构主义经典观之间的论争。本质主义的经典观认为,经典是由于具有内在的本质性特征使其成为经典;建构主义的经典观则关注性别、种族、地域等因素,考察经典形成中的权力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表达上,朱熹与王守仁关于欲望的论述是相似的,他们都认同"去人欲、存天理"。同时,他们指出欲望不仅指固定的外在现象,还与心的状态密切相关,如朱熹认为欲望并不仅指声色货利之娱、宫室观游之侈,还应该表现为"心失其正";同样,王守仁也指出非外诱之心,有其私便是"欲望"。可是,两人领悟欲望的方式却不同,朱熹认为"欲非本性所有",而王守仁却认为"欲非本心所有"。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乃是心与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探索与争鸣》2020,(3):68-72+194
任何阐释对象的意义都存在"显"和"隐"、"现实性"与"可能性"的二重结构,即"意义的二重性"。"显"代表已经实现或处于实现过程的意义,意味着价值得到实现和确证;"隐"同时是一种"潜价值",代表尚未实现但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意义。阐释实践是最典型的主体间性行为,其结果是意义的生成,作为一个意义事件的文本阐释就成为一种文化传统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重要方式。意义的"显"或"现实性"总是有限的,而"隐"或"可能性"则总是无限的,这是阐释或意义的辩证法,也是价值的辩证法。变化则是意义与价值的常态。  相似文献   

20.
潘东升,男,1964年9月生,生前系福建.省公安厅党委委员,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荣获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工作者称号,2021年11月被追授为“时代楷模”12月被追授为全国“公安楷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