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演员黄婉秋是一个青春常驻的女强人。16岁时因主演电影《刘三姐》而成名。之后,黄婉秋一直在演歌剧、戏剧,先后主演过《夜半歌声》、《洪湖赤卫队》等剧目。1990年身为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的黄婉秋在政府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刘三姐艺术团”,重排了歌剧《刘三姐》和其他一批节目,先后10多次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至今已演出2万余场,深受欢迎。  相似文献   

2.
正她塑造的刘三姐形象家喻户晓,成了广西的一个文化符号,也成了广西一张响亮的名片,让世人从此认识了广西。刘三姐的山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撑起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1961年,广西正在打造精品彩调剧《刘三姐》,黄婉秋凭借自身过硬的素质从众多"刘三姐"中脱颖而出,17岁的她一扯歌喉,那清丽脱俗的形象让观众惊为天人。那时候的黄婉秋,仿佛就是一个唱着  相似文献   

3.
于靖园 《小康》2023,(12):76-77
<正>黄婉秋一生为传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勤不怠,始终将自己的艺术人生与银幕形象紧紧相连。“永远的刘三姐人虽故去,歌声却永远留存。黄老师一路走好,到天外纵情放歌吧!”“一个时代,走好!黄老师!刘三姐!”“人民艺术家黄奶奶一路走好,您让刘三姐艺术精神在八桂大地上生根、长叶、开花,长成一棵蓊郁常青的艺术之树,一片郁郁苍苍的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4.
蒋林 《传承》2008,(19):41-43
刘三姐作为广西文化的象征,从《刘三姐》在上世纪60年代5进中南海,电影誉满海内外,到国际民歌节大放异彩,彩调以幕后推手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个经典,培育了众多演艺名家,但在新的世纪,如何重续辉煌,成为广西文化崛起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5.
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根本要求。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讲述中国故事和广西故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采"文化养分深入生活汲取创作营养2014年,文艺广播组织采风小组,深入南宁、桂林等地,采访广西五代刘三姐的典型代表黄婉秋、唐佩珠等人,从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炎热的天气里,窝在家里整理过去淘的碟,偶然翻到了《刘三姐》的磁带,下意识地哼起了那句著名的山歌:“嘿,什么水面打跟斗嘞,嘿了了啰!什么水面起高楼勒,嘿了了啰……”,电影《刘三姐》里三姐唱着歌和乡亲们对山歌斗地主的情景,犹如一张张老照片,一遍又一遍的闪现在眼前。忍不住,趁着放假,邀了三五个人,去了趟刘三姐的故乡——宜州。  相似文献   

7.
韦嘉  谢喜梅 《传承》2009,(18):130-131
在广西彩调曲、歌舞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彩色电影故事片《刘三姐》及其音乐歌曲,在故事主题及其叙事手段上有效地应用了"缝合"和"间离"手法,使得影片在内容上、音乐上都呈现出了"新鲜性"和"陌生化"的民族特性,同时又贴近时代社会主流文化,表现出时代性,而且把民族性和时代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对《刘三姐》文化的开发,要以电影《刘三姐》为榜样,做到"文化自觉",做到民族性与时代性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正>刘三姐的故事是一个传奇,一个关于山歌的传奇。一个山野女子,因为喜爱唱歌,与家族、官府甚至学人发生了冲突,却能冲破重重阻力,得到民众的欣赏与认同,最后成为民众膜拜的歌仙。电影《刘三姐》是一个传奇,一个关于影像的传奇。它是当年拷贝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电影,不仅风靡中国大陆,而且风靡整个东南亚,曾经在新加坡创造了连续两次各上映120天的电影放映纪录,马来西亚更是将这部影片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也打破了奥斯卡影片《飘》在美国的票房纪录。  相似文献   

9.
在广西彩调曲、歌舞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彩色电影故事片<刘三姐>及其音乐歌曲,在故事主题及其叙事手段上有效地应用了"缝合"和"间离"手法,使得影片在内容上、音乐上都呈现出了"新鲜性"和"陌生化"的民族特性,同时又贴近时代社会主流文化,表现出时代性,而且把民族性和时代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时<刘三姐>文化的开发,要以电影<刘三姐>为榜样,做到"文化自觉",做到民族性与时代性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刘绍卫 《今日广西》2007,(21):37-39
在20世纪90年代,我正在古都西安读大学,对广西文学的印象,似乎是朦胧的,在大学课堂发现广西文学只有陆地的《美丽的南方》、韦其麟的《百鸟衣》等零星的作品,其他的只剩下红遍中国的《刘三姐》电影了,以至于在《电影美学》课欣赏电影时发现《黄土地》竟然是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时,心中自然有一份惊喜。毕业以后,  相似文献   

11.
罗传洲 《当代广西》2010,(11):54-54
由广西电影制片厂、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广西金鑫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摄制的电影故事片《寻找刘三姐》于4月30日在全国上映。该片众星云集,由苏有朋、黄圣依、车永莉、魏宗万等演员倾力演出。  相似文献   

12.
由当代广西杂志社、广西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红色读物《家有党员》一书"七一"前夕正式出版。本书从"家"和"党员"这一角度确定主题,从家人的视角、以征文的形式去写党员,避免了报告体、新闻体等形式的文风,使文章更加朴实真挚、耐人寻味。全书共收录优秀征文100篇,文中的主人公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先进人物,如时代楷模黄文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也有普通党员代表。一个个党员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的家国情怀,生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家庭、家教、家风,弘扬了中华优秀"齐家"文化。在此,特将当代广西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刘波为《家有党员》一书所作的序刊发,以飨读者,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3.
正电影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个诱惑,就是在决定自己命运最关键的中考和高考的两个前夜,我都鬼使神差地坐到电影院里看电影,分别落得班主任一顿臭骂。但是到了2000年的初冬,当某个电影节在南宁举办时,我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已经索然无味。在南宁铺上几百米长的红毯迎接电影嘉宾的时刻,我和《花城》杂志的主编田瑛却乘坐潘红日派来的小车,往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市进发了,那里正准备召开桂西北作家群的研讨会。这当然不是一个奢  相似文献   

14.
地区传真     
<正>宜州将举办第六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记者从9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期一个多月的宜州市第六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将于10月18日拉开帷幕,活动内容包括千年古镇怀远赏中秋月暨怀远古镇开放仪式、广西宜州刘三姐故乡之旅、广西宜州刘三姐故乡民间绝技展示等23项。其中,新增广西宜州刘三姐故乡风光手机微信相册秀、宜州市传唱刘三姐歌谣歌咏比赛、"一带一路"视野下广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华钢 《当代广西》2005,(18):62-63
近年来,经典改编热方兴未艾,《刘三姐》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继张艺谋等将《刘三姐》改编成大型实景歌舞演出《印象·刘三姐》之后,今年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当然莫过于广西彩调剧团的新编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  相似文献   

16.
正全国各个年代各种版本精美或简洁的《刘三姐》剧本、各地花样繁多的演出海报、与刘三姐相关的各种纪念币邮品唱片年画塑像……不同形象的"刘三姐"们荟萃一堂,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位集真善美爱于一身的歌仙艺术形象——今年三月三期间,记者在广西博物馆展厅里欣赏到了1000多件和歌仙刘三姐有关的文献志书、  相似文献   

17.
杨光 《湖北宣传》2006,(9):24-24
近些年来,曾经家喻户晓的“刘三姐”几乎被人们淡忘了,而《印象&#183;刘三姐》的打造成功,却使更多的人想起了知道了刘三姐。《印象&#183;刘三姐》是现代审美意识拓展传统人物记忆的一次成功。它启发人们:传统资源可以转化为优势产品,而不是仅仅将其以雕塑或者主题博物馆的方式进行延续。  相似文献   

18.
杨宁宁 《当代广西》2008,(16):58-59
有关刘三姐的传说不仅在我国岭南地区的壮汉等民族间广为流传,甚至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和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刘三姐的传说。岭南地区各民族多年来一直把刘三姐传颂为歌仙、女神。其中壮族有关刘三姐的故事、传说和民歌最多。从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研究者覃桂清多年调查收集的资料看,广西有40个县、广东有22个县有关于刘三姐的故事和传说。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0月,《印象·刘三姐》面世,从那天起,它就以石破天惊的震撼力打动了每一个观众,这是用桂林山水、歌仙刘三姐、著名导演张艺谋三大品牌联合打造精品所产生的效应。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刘三姐歌圩”景区的核心节目,由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著名导演张艺谋出任总导演,历时五年制作完成。它的剧场坐落在离阳朔县城不远的书童山旁,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占地  相似文献   

20.
李滨夙 《当代广西》2010,(11):55-55
电影《寻找刘三姐》终于和大家见面了,首映式上此起彼伏的掌声和笑声证明了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广西本土影片。只看电影的名字也许让人联想到它是一个寻找歌仙的故事,看完整部作品才知道其实它是一部以音乐为线索,以相亲为故事,以民族风情和文化为主要展示内容的旅游推介音乐风光故事片。之所以用那么长的一种定位,是为了准确地突出它的要素和优势,也是我看了影片后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