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中叶以后,从洋务运动前后的物质层面的变革,戊戌变法后制度层面的变革,到五四运动时期精神文化层面的变革,中国文化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探索之路,但终未能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实践中,把社会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变革密切联系起来,在探索独立、民主、进步的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并逐渐把握了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在促进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一系列关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不仅在当时,且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是五四运动95周年,历史已经将当时一个衰乱破旧的中国带入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被后人从多个层面上加以阐述,本文拟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基层民众政治参与、文化变革和先进政党创建等视角,阐述五四运动所展示的现代价值,以期对现实有所裨益。一、国家与民族:现代理念的注入通常说的五四运动是指以历史事件形式展现的一场群众爱国运动,张扬民族精神是它最显著的特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民族精神的集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下发生的贵州青年运动,是现代贵州青年运动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爱国、进步、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贵州近代以来的启蒙和变革,又以违反常态但却符合历史逻辑的步伐,表现了五四运动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时期的普遍规律,是贵州历史上可以引为骄傲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戴安良 《探索》2006,46(5):106-110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变革,必然带来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情感心态等文化心理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和更新。价值观念变革不仅是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精神前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总的特征是”多元并存,新旧交替“。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促进中国共产党产生与发展的革命运动,更是一场近代中国志士学人扬弃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而生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自觉自信运动。这一自觉自信运动成功塑造并锻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自觉自信的主体,他们的新价值观构成了近代中国重拾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件,五四运动由此构成了近代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起点,开启了中国重拾文化自信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比较完整的现代化观念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五四"以前,中国的现代化观念萌芽于应对英国入侵的海防思潮,洋务自强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历经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辛亥革命,中国人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和探索仍然处于被动地位。"五四"以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发展到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学外国"发展到高潮,广大的知识分子激烈批判中国的封建传统,逐步形成了涵盖物质、制度、文化、思想等重要层面的现代化观念。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找到了以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由被动转为主动。  相似文献   

7.
在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历史转型期,近代知识分子以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表达了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必然性,展示了民初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发展进程的变革主流.激进民主主义者主张用西方法律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法律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敏锐的目光洞察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病灶,进一步推进了政治法律思想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发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从此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无论是作为一场爱国政治运动,或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还是一场文化革命运动,都对此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同志对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从多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在政治上是以前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在文化上“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同时,“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可以说,如果没有五四运动,中国的现代史或许要重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文化启蒙并没有真正完成.从社会精英层面来看,文化的启蒙仅限于那些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知识精英,而且他们肩负的救亡图存的使命也使他们不可能实现现代精神的启蒙.而广大民众的启蒙从现代化进程一开始就失落了.尽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并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但这种变革的核心是在社会制度的层面,并没有真正触动文化精神的根本,这是中国社会转型迟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近代文化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一是近代文化发展的滥觞时期,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的第一个回合,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初步尝试;二是救亡图存拓荒播种时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已经触及到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问题,但都未能找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三是“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把近代文化发展推向一个崭新阶段,文化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开创的自觉追求先进思想的精神,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传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仍应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分别在物质、理论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体现。在文化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该如何进行先进文化建设?物质层面上,对外来文化要采取拿来主义态度,去粗取精;理论、制度层面上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成果,体现世界性,提升民族性;心理层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体化推动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分别在物质、理论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体现.在文化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该如何进行先进文建设?物质层面上,对外来文化要采取拿来主义态度,去粗取精;理论制度层面上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成果,体现世界性,提升民族性;心理层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所谓的"红"不单纯地指一种颜色,而是一种政治导向、政治选择和政治定位,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富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这一伟大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按照文化三层面的观点,红色文化也应包括物质、制度、心理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层面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建造或使用的遗址遗迹、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制度文化层面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和实施的政治制度、政治机构、社会制度以及其他路线、方针和政策,而心理文化层面是指中国共产党人群体及其领导下的各族人民的政治信仰、思维方式、生活和生产观念、审美情趣等。建国后的"三线建设"时期与建国前的几个时期一脉相承,是大别山红色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而是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大别山红色文化具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等特质。开展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要坚持求真务实原则、综合考察原则和资料至上原则。  相似文献   

14.
哥白尼革命     
近代科学是在一场科学革命中诞生的。这场革命首先是一场观念革命,是在既有的古典数理科学中的一场基本概念框架的变革,哥白尼发动的天文学领域的革命则是整爪近代科学革命的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先从舰炮练兵术引进,再到制度引进,进而到思想文化更新的变革趋势。中国近代化纲领,就是中国文化进行变革和再建的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之文化革命任务的前半部分,即通过思想文化启蒙从国家、器用观念,向近代国家观念、民族主义、民主意识等的转变,这种历史文化观念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之文化革命的历史使命所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学意义上讲,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文化冲突、整合与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然而,怎样贯彻实施这一战略决策?这是一个牵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根据历史的、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教训,要想真正实现自主创新的战略性突破,首先必须要营造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创新文化环境。纵观历史,一个民族的觉醒或崛起总是以文化的率先变革作为思想发动的先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曾对欧洲工业化给予了巨大推动;美国革命、改良运动为美国现代化注入了勃勃生机;五四运动也曾在中国近代和现代社会进步的历程中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化问题的提出,传统文化的变革与更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了。从1862年同文馆成立算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总的趋势是沿着中不如西、需要变革的线索发展的。1919年五四运动则进入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当时有识之士几乎没有一个站在批判行列之外。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曾出现过几次高潮,近来只是更为集中,更加热闹罢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时不能算不长,火力也不能说不猛,五四时期就有人认为40岁以上的人,中毒太深,应统统枪毙。可是传统文化倒了没有?没有。相反,它在人们头脑里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对“Imperialism”的翻译是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冲突的场域,与动荡中变化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密切关联。大革命时期,张闻天、余家菊、刘文海对“Imperialism”翻译问题的争论,实则是意识形态斗争场域中的政治角力。三人都希望藉讨论“Imperialism”的翻译问题,发表各自的政见,实现对大众尤其是知识青年在思想舆论层面的话语引导。“Imperialism”与“帝国主义”的互译性趋于稳固的外在标志是五卅运动,内在线索是民族主义观念上的“帝国主义”和马列主义概念中的“帝国主义”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的文化建设不仅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时代特征,而且还必须弘扬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 如何弘扬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化,就广义而言,这是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所苦心探索而未曾根本解决的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有识之士对中国文化的出路、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从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以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先进分子所思考的问题范围,无论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价值观层面,都局限于因外缘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文化激进主义、文化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的胜利,架起了东西方间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桥梁,为科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五四运动的爆发,冲决了千年封建文化的大堤,又为科学理论的深入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但是,科学的理论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迈进一步都经历了与其他社会思潮激烈的撞击,在论战中经受考验,在交锋中经过锤炼,继而成为改造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人民的正确抉择。今天回顾五四期间这场理论的抉择,旨在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空前活跃的中国思想界议论的主题开始逐步转移到如何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