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点     
2015年2月9日前线网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全面实施宪法,首先要发挥国家机构在实施宪法和保障宪法实施中的作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立法,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国家行政机关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各级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落实  相似文献   

2.
宪法和行政法的精神实质都是制约政府权力以及对公民权利进行保护。文章通过对宪法与行政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行政法的有效运行来改善目前宪法实施遭遇的困境,探索适合宪法实施的行政法路径。通过行政法的运行来贯彻宪法,主要途径是行政诉讼、依法行政,以及在实践中行政法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沈政我国现行法制是以国家宪法为核心,国家全部法律和法律制度的总和。依法行政,就是要按照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把政府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依法履行公务,保障政令畅通,卓有成效地完成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行政使命。依法行政是国家法制建设的...  相似文献   

4.
阙成平 《人民政坛》2012,(10):12-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也还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行政机关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的职能。因此,在依法治国的宪法原则之下,应当进一步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通过规范、制约和监督行政权的行使来发挥行政机关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长宁区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从区情出发,着眼于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着眼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着眼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注重抓好普法、执法、监督三个环节,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在依法治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颁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  相似文献   

7.
"依法行政"的"法"一般不是指宪法而是指法律,行政机关应当是根据法律的具体规则而不是直接根据宪法的原则来行政,这是民主、分权、法治体制的要求.同时"依法行政"的"法"也包括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但行政法规应当是在其行政管理范围内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是对法律规则的细化,而不是创设规则(授权立法是例外);部门规章应当是对上位法中相关技术术语的解释或为维护其内部工作秩序所作的规定,而不是细化法律规则,更不是创设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8.
行政裁量的基本含义是政府在法律的框架内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在行政权不断扩充的当今社会中,一方面人们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呼声越来越响,另一面政府权力不断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行政权中的行政裁量权,不论是设计还是行使,都应以公民基本权利为本位。这就是行政裁量和公民基本权利在宪法层面的共鸣点。  相似文献   

9.
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与法律制度的完善同样重要。宪法意识不仅应当为法律职业者所具有,而且应当为普通公民所具有。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必须通过宪法教育来进行,而宪法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纸面上,还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和宪法实践来进行。  相似文献   

10.
由于行政机关和行政首长的角色特点,行政机关及行政首长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不履行或不当履行义务,可能承担行政责任也可能承担宪法责任;先行存在的宪法义务是行政机关及行政首长承担宪法责任的前提;违宪行为、过错、因果关系、损害事实是行政机关及行政首长宪法责任构成的要件;宪法责任具有政治性,但宪法责任不等同于政治责任;规范性文件被撤销、职务的被罢免或被撤销是行政机关及行政首长宪法责任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1.
曾明 《求索》2013,(12):201-203
自“一五”普法规划之肇始,时至今日,普法宣传业已进入“六五”时代。28年的普法实践表明,普及法律常识首要而核心的内容就是普及宪法知识.教育民众形成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观念,培育宪法信仰。近60年的宪法普及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宪法知识的普及,阻碍着宪法理念的传播.阻碍着宪法信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申来津 《理论月刊》2010,(8):115-117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运行的基本要求,行政主体所依之"法"则是依法行政的内核,依"良法"行政是现代行政法治的本质特征。对"良法"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宪政主义对"良法"在实质和程序两个层面都提出了要求,"良法"既要体现"真"、"善"、"美",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又要符合一般的法治程序原则;文中指出宪法是"良法"的制高点,并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宪法至上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3.
治官方略     
谭贤安 《湖湘论坛》2002,15(4):65-66
一曰以法治官治官必先立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社会的发展,立法工作仍然面临着繁重的任务,该立的法很多。首先要加快制订有关公民宪法权利的立法,如新闻法、出版法、社团法等,以保障公民的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从而有效地运用这些权利去制衡政府权力,监督政府及其官员。要加快制定人大监督法,使人大对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特别是执政的党组织与党员干部)监督有法可依。要制定公务员法(现在只有1993年制定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使之依法行政,勤政…  相似文献   

14.
正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一要加强依法行政的监督。"宪法法律严格公正实施"是法治政府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在于是否依法行政。人大常委会要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坚持政府向人大常委会定期报告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制度以及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政府重大  相似文献   

15.
黄文瀚 《湖湘论坛》2020,33(5):94-104
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类具有行政决策性质的施政纲领,是宪法制度安排下检视国家行政权力行使状态的重要窗口。其在文本形式上由回顾过去之工作总结与宣告未来之施政目标构成,在实践层面上以国家行政权力为核心而推行施政计划。随着依宪治国、国家义务、给付行政等宪法基本理论的发展,对早在1954年就已基本成型的政府工作报告文本模式与决策机制提出了新的期待。必须在坚持"权利本位"的法哲学范式中,推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行政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施政理念由"权力"向"权利"递进。保障政府工作报告涵盖的政府意志与行政决策在法治化的轨道中不断契合人权保障与宪法至上的基本原则,强化依宪治国背景下的行政法治对政府工作报告制度发展的理念指引。  相似文献   

16.
《政协天地》2014,(12):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与“宪法至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内核和价值本源 ,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核心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至上意味着宪法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从宪法的核心价值看 ,以人为本与宪法至上是契合的。法律文化传统中“宪法至上”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公众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对宪法至上理解上的偏差 ,对“以人为本”认识的混乱和滥用因素是二者产生隔膜的根源。其冲突通过明确人权的界限 ,限制政府权力来协调。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要保障宪法的实施,就必须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加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宪法解释和宪法监督职能。二、依法治国,要落实党的依法执政方略。强调改革过程中,执政党要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要让法治在改革中发挥引领和推动的作用。三、依法治国,要求全面实现依法行政。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落实行政机关的职权法定,“法无授权不可为”。四、依法治国,要求加快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要真正实现司法机关的去地方化,逐步消除地方政府对司法机关人事权和财政权的管控。五、依法治国,要求建设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9.
现代政府是在宪法和法律监督之下的法治政府、有限政府、阳光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一环,就是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近年来,夏津县不断强化人大意识,依法接受人大监督,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忠实履行政府职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非常强调建立健全党和国家的防错和纠错制度。例如,在强调依宪执政时,决定指出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在强调依法行政时,决定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