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沈连婕 《唯实》2002,(2):70-71,6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重要讲话中着重指出 :“现在 ,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群众反映最大的是两个 ,一是形式主义 ,二是官僚主义。这必须引起全党上下的高度重视 ,必须痛下决心把这两股歪风刹住 ,越快越好。”在“七一”重要讲话中 ,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强调 :“当前 ,特别要注意克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状况 ,克服种种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 ,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歪风。”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再一次提出了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这一顽症的必要性。本文就如何以“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论反对官僚主义宋慧反对官僚主义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党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认真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官僚主义是我们现实政治生活中人民群众感受最痛切、反对意见最集中的一个问题。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就其产生、存在的历史根源、现实的表现形式及根除办法等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的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一贯重视反对官僚主义,在他的许多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对官僚主义的表现及危害、产生根源、克服的措施等问题都有全面、深刻、精辟的论述,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学习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加强执政党建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反腐败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因此要积极推进机构改革。这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复杂的任务。为了积极稳妥地做好这件事,在当前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机构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机构改革的必要性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强调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其中包括进行机构改革的思想。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问题。他指出:“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突破口”要根据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所谓“突破口”,就是从哪里入手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到底从何处入手?这是由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决定的。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无非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只要瞄准领导层有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  相似文献   

7.
在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说法:“文化大革命”从整体上看虽然错了,但是在反对官僚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有人甚至认为这种“反官僚主义的因素”是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合理内核”,当前,不澄清这些错误认识,就会出现对“文化大革命”抽象否定、具体肯定的状况,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实践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既不是一场反对官僚主义的运动,也并没有对克服官僚主义起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使多种形式的官僚主义泛滥起来,给党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始终坚持制度革新和思想意识、人文观念的变革同时并举的方针,以进行体制改革为中心,以建立制度文化为目标,为反对官僚主义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推动了我们党反对官僚主义斗争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制度创新和思想意识、人文观念的变革同时并举的方针,以进行体制改革为中心,以建立制度文化为目标,为反对官僚主义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推动了我们党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建国之初,毛泽东就警惕官僚主义。毛泽东反思斯大林事件的结论是:官僚主义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思想意识的问题;后来,又将官僚阶层问题上升为体制问题。但是,他的解决方案不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政治革命”。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一向以来都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而且也为在中国共产党内如何克服官僚主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直接把这些想法付诸了实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大规模群众运动、建立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和进行机构改革等。对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实践的辩证分析中可以看出,一方面,毛泽东在反对官僚主义斗争中,坚持人民主权的原则,走群众路线,这对当前的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毛泽东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掌握仍在艰难探索中,在反对官僚主义过程中犯了一些错误。在对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实践的继承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五位一体的党建布局、注重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同时还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先锋队》1998,(5)
大顺民心的重要决策□本刊评论员近日,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要在全省大规模地深入扎实地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这个决策作得好,可以说是大顺民心,大合民意。众所周知,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已明确提出过“反对官僚主义”的政治主张。在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反对官僚主义,一方面是身体力行地体现在他领导党和国家的活动之中,另一方面是他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官僚主义深恶痛绝,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剖析,指出了克服和纠正的方法。在《周恩来选集》中,《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反对官僚主义》等三篇光辉文献,作了较为集中地论述。 一 在《反对官僚主义》一文中,周恩来列举了二十种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 1、脱离领导、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2、强迫命令的官僚主义;3、无头脑的、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的官  相似文献   

14.
1951年12月至1952年7月,福建省委在县以上党政机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这场运动,是福建省委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斗争,也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展的一次成功的惩治腐败和廉政建设相结合的群众运动。这场运动荡涤社会不良习气,并迅速形成了清正廉洁的社会风尚。 福建省档案馆保存着200余件有关“三反”运动的档案史料,主要有:中央、华东局、福建省委关于“三反”运动的指示、决定;福建省委、省直  相似文献   

15.
反对官僚主义作风,是这次整党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指出:“整顿作风,就是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纠正各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反对对党对人民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由于我们党执政多年,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大批的党员担负着各种领导职务。而一部分党员又不能正确  相似文献   

16.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它既是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为强烈,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四风”中的一股,也是引发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其他“三风”的重要根源。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决反对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17.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于官僚主义给革命和建设带来的危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剖析了苏(俄)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揭示了反对官僚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审视列宁反对官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从列宁对官僚主义的剖析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对于指导当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86年11月,邓小平在与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谈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时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向着三个目标进行”。“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以“活力”、“效率”、“积极性”为核心内容的这个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也就是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编辑部、山东省政治学研究会、山东工程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与走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学术研讨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当前我国政治学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和走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有深度的建设性的研讨。 一、关于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的内涵、特点和意义 与会同志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学说。这个学说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主政治目标;(2)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互作用;(3)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和标准;(4)关于保持政治稳定的重大意义;(5)关于民主化与法制化的辩证统一;(6)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7)关于通过制度建设反对官僚主义;(8)关于“一国两制”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的思想。 一些学者指出: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的主要特点是:(1)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注重社会主义民主的本土化建设;(2)把制度问题提到根本性、全局性高度,致力于开辟由“人治”社会走向“法制”,社会的道路;(3)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城乡“四清”运动的发动及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63年至1966年,全国城乡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时城市的运动称为“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农村的运动称为“四清”(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后来城乡都统一称为“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这场运动动员了几百万人的工作队下乡下厂,延续四年之久,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政治上的“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并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作了理论准备。当时为什么要发动这场运动?有些什么深刻的教训呢?下面试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