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不良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影响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的家庭模式有 :父母认知水平较低型、父母粗暴争吵型、感情失衡型、单亲家庭型、其他亲属代养型。这些家庭模式易形成溺爱、保护过度、要求过严、放任不管等教养方式 ,从而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要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 ,必须从“家庭”这一源头着手。家庭心理治疗是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蓝海 《桂海论丛》2001,17(4):90-92
环境和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不良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研究家庭不良环境是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根源 ,从而找出对策 ,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与社区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较快,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而社区矫正是预防青少年再犯罪的一种有效的行刑社会化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再预防的刑事政策。本文主要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现状、我国正在建立的社区矫正制度以及社区矫正制度对解决青少年再犯罪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家庭结构的残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家庭教育失当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的、严重性的社会问题,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它已引起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的犯罪人群中,25 岁以下的罪犯已占犯罪总人数的80%,“救救孩子”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犯罪增长如此之快?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分别来到辽宁省未成年人犯罪管教所、辽宁省…  相似文献   

5.
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游戏被一些学者冠以“电子海洛因”的称号,由网络游戏引发的青少年犯罪不断增加,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通过对网络游戏特点及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不良网络游戏使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对此应有新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网络色情犯罪意识的生成是网络色情犯罪行为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青少年网络色情犯罪意识的产生是青少年在不合理的人格需求结构基础上,在现实社会环境不良因素诱导下,特别是不良网络环境诱导下,为了满足个人需求,冲破内心道德的防控和在利弊权衡过程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王振 《青年论坛》2003,(6):43-44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社会和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缺陷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点 ,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为此 ,要积极发挥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职能 ,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 ,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8.
流失生犯罪日趋严重,是导致广州市当前青少年犯罪上升和犯罪低龄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对越秀区近年来捕判的流失生犯罪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试图从社会环境的角度作初步探索。一、当前流失生犯罪的特点和趋势所谓流失生又叫辍学生,指的是未完成9年义务教育,由于各种原因而非正常离开学校的学龄期青少年。目前,国内有些专家、学者提出,从青少年总体上来看,流失生这个层次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比较差,极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有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从越秀区这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当前  相似文献   

9.
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网络不良文化的传播 ,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 ,并加快犯罪的进程。具体表现为 :网络传播西方价值形态文化 ,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网络的淫秽站点泛滥 ,对青少年危害极大 ,导致青少年性犯罪与暴力犯罪增加 ;网络暴力文化的传播 ,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误导 ,导致校园暴力和有组织犯罪的增加 ;网络散布仇恨情绪 ,宣扬恐怖主义以及其它邪恶思想 ,使青少年中毒至深。受网络影响 ,传统的青少年犯罪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有效地防范与控制网络条件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 ,应发展良好的网络文化 ,引导主流的文化氛围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 ;完善刑事与行政立法 ,对网络不法行为进行科学的界定 ,为有效打击青少年涉网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法机构 ,有效地防控青少年涉网犯罪 ;立足教育和引导 ,重在预防 ,通过综合治理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10.
东西亚各国的法学家认为,具有刺激性感或者助长残暴性的书刊、电影、广告、广播以及其他宣传媒介对青少年的品德、心理有很大影响,诱发了青少年犯罪的欲望。东南亚各国近年来特别强调“反黄运动”,尤其是新加坡。除了从社会大环境方面消除社会不利因素外,还需要采取一些更为具体的措施,排除小环境的不利因素,有效地保护青少年。对少年儿童的保护,新加坡和菲律宾两国的作法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长和犯罪低龄化是当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执法理念、审理方式、处罚方式和量刑幅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前途和命运,也是一直以来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司法机关不断在探索的方向,应该慎之又慎。从检察实践者的视角,以体现人性关怀和司法进步为理念,对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过程中应该如何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采取怎样的审查起诉方式办案、检察机关如何参与建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社会化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不健康文献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大部分表现为间接影响。未成年人接触不健康文献的年龄段集中在 12周岁~ 16周岁 ;他们喜欢接触描写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的不健康文献 ;所接触的不健康文献既有合法的 ,又有非法的 ;主要通过影院、录像厅等场所接触视听型不健康文献 ;他们接触不健康文献后有强烈的模仿愿望 ;加之管理者对其管理不力 ,致使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特点,除了对一部分社会危害性大的未成年犯罪人实行监禁矫治而外,对那些确实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的未成年犯罪人,社会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实行社区矫治,这种做法不仅震慑了犯罪,同时也挽救了一大批确有悔罪表现的失足青少年,使他们重新步入社会,开始新的生活。有效地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社区矫治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战略意义,本文仅就实行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生活、学习、娱乐以及交往的重要工具,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越来越凸显。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日趋增多,其诱因主要表现在网络交往、网络游戏、网上不良信息及网瘾导致的侵财类案件四个方面,除了青少年自身要自律,家庭、学校及社会等方面的责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不健康文献是毒害未成年人的毒剂,严重的表现可以直接导致其违法犯罪,这是笔者经过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既然是毒剂,就要从防毒、禁毒、治毒的角度来制定相应的对策。首先,全社会要统一认识,用内容健康的文献占领文化市场;其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再次,绝对禁止不健康文献的传播;最后,对未成年人接触不健康文献后要采取相应的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犯罪社区预防与社区矫正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犯罪作为全球性的问题一直广受关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当前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社区预防与矫正制度的确立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本文从研究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入手,具体阐述如何进一步确立适合我国青少年犯罪社区预防与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17.
预防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社区防控能够整合社会资源,弥补监禁刑的弊端,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通过社区环境建设、社区设施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服务建设、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构建社区防控青少年犯罪的体系,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密切关注青少年犯罪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预防青少年犯罪,但青少年犯罪态势依然较为严峻,成为国家治理的一大难题。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加强对青少年犯罪及原因实证研究,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尤为重要。以新疆南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分析法和实证调研法研究发现:影响南疆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为此,国家及有关部门可以加大对南疆地区的扶贫力度、创新社会管理制度、鼓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重及加强司法机构与社区监督机制,以防控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笔者根据司法实践遇到的大量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以及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轨迹、深化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认识。较之以往,未成年人犯罪方式呈现新的特点,如犯罪群体年龄呈现降低趋势、犯罪主体呈现集群化倾向、行为方式呈现出狂妄残暴等特点。针对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其所呈现出的新趋势,既要分析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客观因素,又要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层面进行探究,以寻求更加科学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