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文雅 《学理论》2013,(1):32-33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先进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坚实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向心力,而创新先进文化,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观念作为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观念,它的兴盛和沉寂皆为社会历史条件所造成。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出现过三次凸显。在今天这个时代,中华民族观念又前所未有地凸显,并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首先,它促成了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历史叙事的形成,对中国的历史叙事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它促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国家发展目标的确立,为国家发展目标增添了一种历史性、文化性和道义性的表述。再次,它促成了以民族复兴为主体的理论论述的构建,进而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民族复兴理论。最后,它导致以民族复兴来规划未来发展,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产生塑造性影响。中华民族观念产生影响的这样几个基本维度,构建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结构,确立并彰显了中华民族观念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社会反映。反思传统文化,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儒、道、释”学说的有机结合,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底蕴。评判民族文化,目的在于创造、发展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一个高度团结、和谐统一的大家庭,虽然各个民族的发展时间不同、发展程度也存在差异,但是它们都是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社会繁荣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不同民族也在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作用越来越...  相似文献   

5.
50年间,新中国的文化事业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镌刻山河,雕镂情韵,其文采风流,足以引为当代华夏儿女的骄傲。在新旧社会交替的历史剧变时期,创建新中国文化事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更新,以新的文化烛照当代,以新的诗魂引领民族,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1951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戏曲学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6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要义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研究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26)
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发展过程可以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民族文化传统与习俗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因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认识缺失、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以及现代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等因素,使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有日渐衰退的迹象。以延安和榆林为例,提出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对策:进一步改革陕北民间艺术管理体制,建立一套保护、传承的有效机制;将陕北民间艺术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培养后备人才;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7.
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在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中,蕴含着许多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具有恒久意义的人文价值。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延续至今,其中系列社会道德规范,如个人修养方面的三省九思,恪守谦恭;人际关系方面的待人以礼,互敬互爱;人生进取方面的自强不息;报效国家方面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闪光部分,是今天应  相似文献   

8.
殷燕 《学理论》2014,(1):113-114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三特征出发论述了其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冲突的重要作用。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社会,西方外来文化的侵入使我国文化消极发展出现阻碍时,我们遵循以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党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线为原则,创造既带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与时俱进、既立足本土又面向全世界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 和培育起来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意识,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在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愈益占有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靳萱 《民主》2003,(12)
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我们56个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普通百姓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更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多元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许多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已逐渐萎缩,大量的民族艺术项目和技艺正走向消亡。为了避免重蹈西方工业革命使欧洲文化艺术严重受损的覆辙,调查、抢救、保护、发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已迫在眉睫,为此,民进中央于11月17日—18日首次召开民进民族文化保护研讨会。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倾情打造社会主义大文化的急切呼唤声声入耳,深深的文化情怀令人为之动容。保留民族走过的痕迹一个物种的消失,只让我们失去一种动人的风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却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但民族文化不能像断线的风筝,随风而逝,这已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凝聚力内在地包含着四个层次: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和民族整体在世界各民族中的影响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找到了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孙志娟 《学理论》2014,(20):146-147
云南省是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边疆省份,其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不能够照搬我国其他发达省份的模式,而应该从云南省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从实际情况看来,云南是一个具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省份,而这也是民族文化建设必须利用好的优势资源。对云南省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和保护,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转变成为产业优势,从而逐渐形成拥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推动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这是现阶段云南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生存环境,生存环境可分为外因系统和内因系统,它们均可分为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决定其文化类型与样式及其文化发展取向.各民族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创造自己的文化,必须对其生存环境进行利用、调适、加工、改造.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7)
文化认同是社会稳定的核心,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特点,对积极开展"四个认同"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以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为研究对象,总结概括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几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5.
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构建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多样性。云南多样的民族文化具有和谐的特质,这为云南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是云南实现社会和谐的独特优势。文章通过对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构建互动关系研究,旨在分析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探寻其多样文化与和谐社会良性互动的规律与实现途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繁荣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的弘扬对提高我国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对民族精神进行了不断的探讨,本文对所涉及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内容、特征和培育途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最后提出一些思考与总结。  相似文献   

17.
《团结》2003,(6)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推进着社会发展;在交通和通讯越来越快速的情况下,地球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地带来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大规模接触和碰撞。因此,如何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与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确立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不仅表现在以典籍为代表的文化形态之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农业文明中形成的乡本文化中,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乡土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影响着中国现代化模式的确立;乡土社会处世态度可以转换为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乡土社会互助行为和组织具备演化为现代经济组织的条件;乡土社会的社会理想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起着一起程度的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换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阔步走向理想的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