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人和社会的本性中都包含着腐败的因子。人和社会腐败的根源,在于人和社会对自身利益的过分追求。人的腐败在本质上是人在追求消费性快乐过程中的精神和行为堕落,社会的腐败在本质上是社会制度的新陈代谢机能的衰退和丧失。  相似文献   

2.
不为型腐败是"为官不为"现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腐败新形态。链网结构理论不仅较好地诠释了不为型腐败危害蔓延的扩散特征,而且提供了不为型腐败治理的新视角。不为型腐败在个体、组织、社会三个面向具有链网式扩散性危害的特征,但长期以来对这一腐败形态的防治中存在着"弱链"和"松网"的困境。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要构建一种不为型腐败的链网式防治体系,即建立持续性、终身化的时间维度防治链和建立动态性、网格化的空间维度防治网。  相似文献   

3.
腐败行为的效应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问题 ,很多学者承认腐败存在着正效应 ,也有学者持否定态度。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管理腐败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负效应 ,同时指出 ,对于腐败的“正效应” ,应正确地看待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腐败行为的产生离不开腐败机会的出现,故可以通过消除腐败机会,使腐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首先,要对可能产生腐败的机会进行研究。作为从事大量房地产开发工作的成都市统建办,由于工程项目多、涉及金额大且往来频繁,不少干部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果权力不依法行使,不受制约,就可能产生腐败。  相似文献   

5.
一 在我国,有些研究权力腐败的学者往往局限于从权力主体(掌权者)的个人品质和历史环境中找根源或只简单地把腐败归结为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产物.这种论断用来解释腐败这一贯通古今、涵盖世界的社会现象则是欠准确的.比如,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社会制度:一种是资本主义,一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中腐败可以说是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产物,因为它的腐败中有国体性质上的腐败.  相似文献   

6.
孙洁 《实践》2011,(11):23-23
大家知道,我们党对消极腐败的严重性和危险性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消极腐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消极腐败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7.
职务犯罪是腐败行为的一部分。腐败背后有着深刻的“性”背景,“性”在腐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性贿赂犯罪我国刑法中没有相应的罪名对其予以定罪,成为法律漏洞。因此刑法有必要增设“性贿赂罪”内容的条款,加大打击性贿赂犯罪的力度,以消除职务犯罪的性诱因。  相似文献   

8.
腐败的显性方面和隐性方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腐败被人们认识和甄别的难易程度而提出的。腐败现象明显地表现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并给社会公众利益造成危害,我们把这一比较容易识别的特征称之为腐败的显性方面;腐败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需要调查、取证、分析、定性才能被制裁、处理的这一特征,我们称之为腐败的隐性方面。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体制中,县一级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发挥着联系上下的枢纽作用。县级机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县委书记位虽不高但权重。由于权力大而监督弱,县委书记群体屡屡出现问题,部分人因权力腐败、经济腐败、道德腐败而被查处。习近平强调: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特点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问题一直是党的事业的最大危害,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有力地惩治腐败,有效地遏制腐败的前提是对当前腐败的特征有准确的把握.关键是根据其特征和成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2,(9):70-72
近年来,在一些领导干部腐败案件被查处后,人们注意到有不少案件“拔出萝l、带出泥”地牵出了其秘书的吭桩活动。秘书利用领导干部“身边人”的身份进行腐败,已逐步成为一种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的腐败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王春 《廉政瞭望》2013,(19):24-25
“三个公章顶不上一个老乡”、“一起扛过枪、同过窗的人关系最牢靠”.这不仅仅是传说,而是现实中利益同盟关系的延伸。腐败同盟军不再是单一的血亲关系,老乡、同学、战友、老同事等亦不断“上榜”。尽管中国已经有了不少遏制腐败同盟的制度性安排.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同盟腐败态势,这毋庸置疑地预示着破解之路“其修远兮”。那么,“腐败同盟”的克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非传统腐败:中国面临的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腐败是以公共权力向社会诈取民脂民膏,而非传统腐败则是利用发展过程中"蛋糕"做大的机会获取巨额的不正当利益.与传统腐败相比,非传统腐败具有隐蔽性、间接性和巨量性,甚至披上了合法的、正当的外衣.但这种非传统腐败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合法性具有巨大的威胁,它在不知不觉间侵蚀着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在现代化中期阶段,中国将面临非传统腐败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4.
通过腐败能获取什么样的利益和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是每位权力人在实施腐败行为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即腐败收益和腐败成本问题。腐败收益是指由于权力的不负责任的滥用而为权力人带来的非正当收益。它包括收受的贿赂、贪污所得的财产以及权力肆意运用带来的其它收益。腐败成本是不正当的权力运用使权力人付出的代价。它包括进行腐败活动时行为人为此付出的金钱、精力、时间和心理压力,以及腐败行为被揭露后所受的制裁、谴责等等。作为“经济人”,只有当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时,权力人才会实施腐败行为。用公式表示为R>C,其中R表示腐…  相似文献   

15.
目前,反腐败工作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找准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是反腐败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存在着的表现各异的腐败心态,是导致领导干部走向腐败的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的原因。注重领导干部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心理层面上找到解决腐败心态存在的办法,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自觉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而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对于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腐败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腐败现象蔓延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制度缺陷是一切腐败的根源,要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就要运用制度的力量降低腐败收益、提高腐败成本,严控用人腐败歪风,并建立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通俗的理解中,特权和腐败总是连在一起。其实不然。从观念上区分开两者,至少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比较客观地对比改革前后,更有历史感地看待迄今30多年的得失。我耳闻的最流行说法之一是:改革开放以前,即使其它方面很差,至少有一点比现在好多了,那个时代没有腐败,现在则腐败得不得了。真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8.
大可 《党课》2010,(3):73-75
在近年来发生的腐败案件中,官员个人的腐败往往与家族腐败紧密联结在一起。在腐败官员背后,几乎很难找出一个完全清白的家庭或家族。更为关键的是,家庭或家族极容易成为最坚实的腐败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任、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少数青年干部经不起种种诱惑和考验,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权钱交易,究其原因主要是:“自我意识”畸形发展、“原我”缺乏制约地释放、个性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等。现实使我们认识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对青年干部加强权力观教育,不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监督效能,同时,要加大腐败成本,使青年干部不敢腐败。  相似文献   

20.
腐败是腐败动机、腐败机会和腐败实施的统一体。腐败动机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心理基础,回答的是想不想腐败的问题;腐败机会是腐败动机向腐败行为转化的媒介,回答的是能不能腐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