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判委员会是我国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判组织形式,它设立的初衷是作为审判工作的一个集体领导机构,总结审判经验,讨论、决定重大、疑难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重要问题.但是在现实运作中,审判委员会制度越来越显现出与设立初衷的背离.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审判委员会制度设立的先天的缺陷和实际运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通过深人调研分析,认真总结梳理,科学配置资源,合理划分职责,建立起了以审判委员会办公室对案件全程动态管理,立、审,执各环节对案件网络流程管理,审判委员会对重大疑难案件指导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对审判纪律作风管理,院长特别授权对督办案件跟踪管理相配合的“五位一体”审判管理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审判执行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试论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项司法审判制度。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 ,其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审判委员会履行法定职责不够全面 ;审判委员会制度与现代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相矛盾 ;审判委员会组织的行政化难以保证审判质量 ;审判委员会制度不利于落实错案追究制度。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政情 ,准确界定重大、疑难案件的范围 ,严格控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数量 ,转变审判委员会的职能 ;规范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程序 ,建立委员间接听审制度、回避制度、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时限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及记录签阅制度 ;改革司法权行政化模式 ,实行审判委员会委员精英化。  相似文献   

4.
造成目前“许霆案”困境的原因在于刑法司法解释的“过度化”。司法解释的“过度化”不但制约了司法人员解释,适用刑法的权力,而且还窒息了司法人员解释刑法的想象力。在刑法司法解释“适度化”转型的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要通过定期公布全国各地刑事疑难案件刑事判决书的方式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指导全国刑事审判的案例指导制度,或者通过提审地方刑事疑难案件并公布判决书的方式来指导全国的刑事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5.
法律推理是形成公正判决的基础.法律推理是贯穿司法审判活动始终的,是为司法审判提供法律理由和正当理由的法庭决策过程.在成文法国家,简易案件通常仅借助演绎推理即可形成公正判决,但在一般疑难案件中,则须借助法律发现、法律解释、法律论证、类比推理等形式来寻找案件的大前提和进行涵摄,而在特殊疑难案件中,则更需要借助漏洞补充、调解、价值衡量等方式,方可形成公正判决.  相似文献   

6.
法官职业化是司法公正的有利保障,也是维护司法公正的必然选择.我国合议制流于形式,成为推进法官职业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将法官分层为审判法官和助理法官,将案件分流成简易案件、普通案件和重大、复杂、疑难案件三类,由审判法官组成合议庭,审理一般的普通案件,并制定科学细致的合议庭规则,限制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条件和范围,由审判长将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由助理法官审理简易案件,废除案件审批制度,是强化合议庭职权,提高法官素质,推进法官职业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价值判断在疑难案件中的适用,能够克服司法推理尤其是三段论推理下司法实践中的困局,满足个案正义的正当需求,形成完善的司法审判逻辑和体系。  相似文献   

8.
审判委员会是当代中国法院制度体系中一个颇具特色的制度,是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及特殊的政治体制下的产物。审判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委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或疑难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审委会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设立至今,在把好案件质量关及统一司法尺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逐步推进,审委会作为“瓶颈”的负面效应渐趋显现,现行的审委会制度特别是审委会的案件决定权问题不断地遭到了法学界的责难,审委会的存、废一时成为法学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地方性法规制定权是立法纵向分权的产物.备案制度作为立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公平和效率的衡平,着眼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衡平,进而防止立法权的滥用和异化,是中央和地方立法监督的重要形式.但在现实运作中,它却发生了异化.为此,需要从规范、机制和环境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是既统一又冲突的关系。作为上位概念,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冲突根源于二者背后若干决定因素的差异。刑事审判领域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刑法内衡平机制的利用,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规制,案件事实、证据的适当选取,审判活动内容的扩大等途径,实现法律框架内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