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应用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连续传代的方法 ,获得了由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强毒株(NGVEV CN株 )致弱的弱毒株 (CN4 0 株 )。该弱毒株TCID50 为 10 - 8.0 83,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易感 1日龄雏鹅连传 8代不返强。该弱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最小免疫剂量为 10 0 0 0TCID50 ,免疫后 3d产生部分免疫力 ,5d产生坚强免疫力。口服免疫效果最好 ,对雏鹅免疫期在30d以上。该弱毒株能够干扰强毒在雏鹅体内繁殖 ,进入鹅体后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繁殖并排泄出体外 ,使同居雏鹅感染并获得一定程度免疫力。临床使用后可极显著降低雏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的方法 ,从广西武鸣县某鹅场患病鹅脑、肝、脾中分离获得了 2株病毒 ;经RT PCR、HA和HI试验等研究 ,证实其为鹅副黏病毒。经测定 ,分离毒 2 3 7 F3株的ELD50 为 10 - 7.2 5/0 .1mL ,TCID50 为 10 - 6 /0 .1mL ,MDT为 38.8h ,ICPI为 2。将该分离毒 10倍稀释 ,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 ,4 0h后出现细胞病变 ,证实该分离毒为强毒株。病毒能凝集鸡、番鸭、鸽、猪、山羊、兔、豚鼠、黄鳝及人O型红细胞。 5 6℃ 10min、6 0℃ 10min、pH 4溶液处理 1h均不能使该病毒灭活 ,而 5 0mL/L氯仿处理 10min、6 0℃水浴 30min能灭活该病毒。人工感染的 11日龄雏鸡全部发病和死亡 ;感染的 10日龄雏鹅 6 0 %发病 ,发病鹅全部死亡 ;感染的 30日龄肉鸽发病率达 83.3%(5 /6 ) ,死亡率 10 0 %。对 1日龄肉鸭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发病情况  2 0 0 1年春 ,南京郊区种草养鹅的农村雏鹅群发生以排白色稀粪为主要症状且死亡率高的传染病。 1月 6日 ,某自然村的 5户农民从外地购入雏鹅 110 0只 ,分养于 5个不同地点 ,1月 2 0日 ,其中 1新养鹅户的 4只雏鹅突然死亡 ,当时仅怀疑可能是受凉而未引起重视。次日 ,陆续有雏鹅排白色稀粪和死亡 ,其余 4户的鹅群也相继发病、死亡 ,先后共死亡 5 12只 ,死亡率 45 .4%~ 72 .2 %。用土霉素和小鹅瘟血清等治疗均不见效后 ,改用鹅副粘病毒血清肌肉注射而使疫情得到控制。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沉郁 ,闭目缩头 ,羽毛粗乱 ,食欲减退或不食 …  相似文献   

4.
小鹅瘟是雏鹅感染鹅细小病毒 (Gooseparvovirus)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又称小鹅瘟病毒性肠炎、鹅细小病毒病等。该病主要侵害 4~ 2 0日龄雏鹅 ,传染性强、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是严重威胁养鹅业健康发展的一种传染病。 2 0世纪 5 0年代 ,我国学者方定一等在江苏扬州首次发现、分离出病原并将其命名为小鹅瘟病毒。近年来 ,贵州省贵阳市部分地区不断发生疑似小鹅瘟的传染病 ,笔者等对修文县等地的发病雏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变观察以及病原分离鉴定 ,确诊为小鹅瘟。1 流行病学调查2 0 0 1年 ,…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某养鹅场送检的小鹅瘟疑似病例中分离到一病原,采用鹅胚接种、PCR检测、IFA检测、病毒效价测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该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到的病原为鹅细小病毒(GPV),将其命名为YG株;YG株的TCID50为104.0/0.2mL;对YG株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后发现,YG株与标准毒株B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高达98.3%;病理学观察显示,GPV对感染后的雏鹅具有明显的组织损伤,主要侵害易感雏鹅的消化系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表明,抗原主要分布在雏鹅的小肠、肝、肾及脾中,其中小肠中的抗原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从辽宁省某鹅场雏鹅体内分离到 1株副黏病毒 ,该分离毒株具有血凝活性且血凝活性能被NDV标准阳性血清和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 ,能使SPF鸡胚、非免疫鸭胚和鹅胚 10 0 %死亡 ;电镜观察见病毒颗粒呈多形性 ,多为圆形 ,有囊膜 ,直径 2 0 0nm左右 ;ELD50 为 10 8.6 /mL ,MDT为 5 6h ,ICPI为 1.94。通过RT PCR扩增出F基因 ,鉴定为基因Ⅶ型强毒株 ,测序结果为HBS2 0 9,与CH2 0 0 0的同源率为 91.8% ,从而确定分离毒株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 (APMV Ⅰ )的基因变异强毒株。动物接种试验表明 ,该毒株对鸭无致病性 ,对鹅、鸡、鸽的致病率和致死率均达10 0 %。  相似文献   

7.
根据GenBank中的鹅细小病毒(GPV)和鸭瘟病毒(DPV)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了针对GPVVP3和DPV UL6基因片段的2对引物,以GPV-GZ1株鹅胚尿囊液和DPV-SD株鸭胚尿囊液的核酸提取物混合液作为模板,经优化反应条件,成功建立了检测GPV和DPV 2种病毒的复合PCR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GPV-GZ2株与DPV-SC株病毒核酸的扩增均获得550 bp和376 bp的2条特异性目的片段,而对鹅副黏病毒、鸭肝炎病毒、鸭源沙门菌、鸭源巴氏杆菌和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核酸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GPV核酸的最小检出量为1.66 Pg,对DPV核酸为0.166 Pg;对人工感染雏鹅的肝组织进行PCR扩增,结果可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病毒核酸片段.表明,建立的复合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快速简便等特点,可用于GPV或/和DPV临床感染病例的联合检测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从黑龙江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 (DVH )的发病雏鸭肝等组织中分离到 1株病毒HD Ⅰ株。经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鸭胚中和试验、雏鸭保护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 (DHV)。证实引起该鸭场雏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DVH所致。用DHV标准R85 95 2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健康鸡 ,获得高效价的鸡抗鸭肝炎超免疫抗体。  相似文献   

9.
从北京和广西发病鸭群中分离到 2株病毒 ,分别编号为B株和G株 ,病毒大小约 40nm ,无囊膜。血清中和试验表明 ,2株病毒为同一血清型 ,与 1、3型鸭肝炎病毒和鸭瘟病毒无血清学相关性。人工感染试验表明 ,G株对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可引起典型的鸭肝炎病变 ,但死亡率随雏鸭日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 ;B株病毒不能致死正常雏鸭 ,但雏鸭经过环磷酰胺处理后 ,感染B株病毒可引起雏鸭死亡 ,死亡鸭肝肿胀、出血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庄河市青堆镇王某饲养本地雏鹅10 0 0只,饲养至2 2日龄时开始发病,每日死亡30~4 0只,1周内死亡2 6 0余只。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沉郁,缩颈离群,食欲废绝,鼻液增多,严重下痢,排黄白色混有气泡的稀便。个别病鹅出现神经症状,颈部扭转或后仰,全身抽搐或瘫痪,病程2~3d。剖检变化 全身肌肉暗红,胸腔和腹腔积有淡黄色液体;肺发生肝变;肝肿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肿大;肾肿大;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小肠内形成典型的香肠状凝固物。病原学检查病料采取与处理 无菌采取病、死雏鹅的肝、脾、肾等脏器,加生理盐水制成10 0 g/L的悬浮液,…  相似文献   

11.
将50只30日龄的健康鹅随机分为攻毒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并采集样品,检测抗体水平、病毒血症、病毒载量,应用real-time PCR(RT-PCR)方法检测肝、心脏组织中β-防御素(Av BDs)、Toll样受体(TLRs)、细胞因子(cytokines)等基因表达量。初探人工感染鸡源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对鹅的致病性及机体对该病毒形成的天然免疫反应机制。结果显示,感染该FAdV-4毒株后,鹅均没有明显病症和死亡发生。宿主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肝、心脏组织出现病理学变化,宿主排毒率和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感染早期(36 h和72 h),Av BD1、2、5、9、16,TLR2、3、7、15,IL-1β、2、6、8、18以及髓样分化因子(My D88)在肝中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或有上调趋势。证实,鸡源FAdV-4对鹅的致病性较弱,可能与实验动物品种、日龄差异或感染途径等条件有关。宿主可通过TLRs-My D88途径引起机体产生大量的免疫因子,参与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FAdV-4与宿主早期天然免疫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阻断ELISA对麻雀、鸭、鹅进行了IBDV血清学调查,麻雀的阳性率为7.4%(4/54),鸭的阳性率为95.5%(363/380),鹅的阳性率为9.4%(11/117)。表明IBDV传播已非常广泛,提示麻雀、鸭、鹅特别是鸭在IBDV生态和传播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鸭疫里默氏杆菌16 S rRNA 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中的鸭疫里默氏杆菌(RA)1~19型16 S rRNA基因序列,分别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巴氏杆菌的16 S rRNA基因序列对比,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基于鸭疫里默氏杆菌16 SrRNA的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巴氏杆菌进行检测,只有鸭疫里默氏杆菌的DNA能扩增出680 bp的特异条带,其他细菌的DNA不能扩增出任何条带;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鸭疫里默氏杆菌相应序列完全一致;同时分别将鸭疫里默氏杆菌基因组DNA和菌液10倍稀释进行PCR扩增,对鸭疫里默氏杆菌DNA的最小检出量为1.907×10~(-5)g/L,对鸭疫里默氏杆菌菌液的最小检出量为1.5×10~4CFU/mL.证实,建立的基于鸭疫里默氏杆菌16 S rRNA的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的优点,可用于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检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分离菌株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4.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无锡地区鹅感染球虫的种类及感染率等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从无锡地区17个不同鹅群的粪样中共获得8种球虫,其中艾美属球虫有6种,分别是有害艾美球虫、棕黄艾美球虫、赫氏艾美球虫、鹅艾美球虫、法氏艾美球虫、条纹艾美球虫;等孢属球虫1种,即鹅等孢球虫;泰泽属球虫1种,即稍小泰泽球虫。  相似文献   

15.
为快速检测鸭疫里氏杆菌,以纯化的兔抗1型鸭疫里氏杆菌抗体作为捕获抗体,以纯化的鸭疫里氏杆菌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最佳的方案为用184ng/孔纯化的多抗包被过夜,100mL/L小牛血清37℃封闭2h,检测抗原、单抗、酶标抗体均为37℃作用1h,显色20min后终止反应,D450nm值高于0.330且P/N>2.1判定为阳性。该方法特异性强,与禽源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无交叉反应,最低检测剂量为104 CFU/mL。与传统细菌分离方法相比,该方法的敏感性为100%,符合率为85.2%。本研究首次建立了检测鸭疫里氏杆菌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且特异、敏感。  相似文献   

16.
以 4株不同血清型的鸭疫里氏杆菌、5株不同血清型的鸭源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和 5株同一血清型的鸭沙门菌为研究对象 ,分别提取基因组DNA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其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结果 ,从 2 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 38条能在这 3种菌中有较好多态性的随机引物 ,8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了 10 2个DNA片段 ,其中 14个菌株共有的谱带仅有 1条 ,显示多态性的片段有 10 1个 ,占 99.0 % ;对RA的 4个菌株扩增出的谱带数为 5 1条 ,共同片段有 12条 ,多态性片段 39条 ,占 76 .5 % ;对沙门菌的 5个菌株扩增出的条带数为 4 6条 ,共同片段为13条 ,多态性片段 33条 ,占 71.7% ;对大肠埃希氏菌的 5个菌株扩增出的条带数为 4 8条 ,共同片段 4条 ,多态性片段 4 4条 ,占 91.7%。在 8条引物中进一步筛选出 1条引物G12 ,其图谱中 5 35bp的条带为鸭疫里氏杆菌所特有 ,330bp的条带为沙门菌所特有 ,12 2 7bp的条带为大肠埃希氏菌所特有 ,表明G12可作为分子标记用来鉴别这 3种细菌。  相似文献   

17.
以1、2型鸭疫里默氏菌分离株为菌种研制了1型鸭传染性浆膜炎单价油佐剂灭活疫苗和1、2型鸭传染性浆膜炎二价油佐剂灭活疫苗.经过无菌及安全检查合格后,对7日龄雏鸭经颈部皮下接种0.5 mL/只,免疫后14、24 d用相同血清型强毒攻击,保护率达90%~100%.单价疫苗免疫后2周内,抗体水平持续上升,从第3周开始缓慢地下降,5周时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过攻毒保护试验和抗体消长规律的测定表明,鸭传染性浆膜炎油佐剂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选取从临床感染禽Ⅰ型副黏病毒(APMV-1)的鸡、鹅、鸽、鹌鹑、珍珠鸡、孔雀、画眉鸟等7种禽类病例分离到的9个代表性毒株,分别对鸡、鹌鹑、鹅和鸽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除鸽源毒株gxp22对鸡和鹅无致病力外,其他8个分离毒株对鸡、鹌鹑和鹅都有较强的致病力,死亡率为60%~100%,试验鸡表现的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最明显,鹅的比较明显,鹌鹑的则最不明显;3个鸽源分离株对鸽的致病力都很强,死亡率均为100%。所有毒株对4种禽类的致病性与其临床特征相符。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9个分离株除鸽源分离株gxp22外,均为泛嗜性的新城疫强毒株。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选择四川等地流行广泛的鸭疫里氏杆菌 (RA) 1、2、4和5血清型菌株制备铝胶佐剂四价灭活疫苗。对疫苗经无菌检验及安全检验合格后 ,给 3日龄樱桃谷商品鸭每只颈背皮下注射 0 .5mL ,第 10、13和 16d免疫鸭对同源RA的攻击分别表现出 5 %~2 0 %、75 %~ 90 %和 10 0 %免疫保护力 ,第 2 3~ 30d免疫保护力开始下降。用间接ELISA对免疫鸭进行抗体消长规律检测 ,表明 3日龄樱桃谷鸭首免后第 2 3d抗体达到高峰 ,至 93日龄时仍能检出抗体 ;10日龄时进行二免后可产生更高的抗体水平 ,到第 65d时仍能保持较高抗体水平。疫苗免疫雏鸭能够显著 (P <0 .0 5 )或极显著 (P <0 .0 1)地增强其T细胞的免疫力 ,时间达 2周。经攻毒保护试验、抗体消长规律测定、T细胞免疫水平测定和田间试验 ,证明研制的鸭疫里氏杆菌病(RAI)四价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能有效预防RA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日龄与母源抗体水平的鸭和鹅,用H5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后,其HI抗体消长情况进行了比较和观察,结果,初生水禽3日龄首免即可对禽流感疫苗(H5亚型)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雏鹅母源抗体几乎以每4d下降1个HI抗体效价单位的速度消退;母源抗体对H5禽流感疫苗免疫后的HI抗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干扰作用;加强免疫鸭和鹅所产生的H5HI抗体水平及其维持时间与仅免疫一次的鸭和鹅所产生的抗体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鸭和鹅免疫H5禽流感疫苗后第25~30dH5HI抗体水平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