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于世 《前线》1961,(10)
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帝国主义侵入殖民地半殖民地,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农民、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他们进入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买办资产阶级举办的企业,成为现代无产阶级;同时随着本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渐成长起来。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又极力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封建残余  相似文献   

2.
王中人 《唯实》2001,(9):115-119
20世纪初的世界图景,按其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可依次划分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大分裂、帝国主义体系内部的大分裂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体系的大分裂这样三个时段.与之相对应,中国先后经历了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怀疑、否定资本主义道路和选择、确立社会主义道路这样三个阶段.中国最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但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王中人 《唯实》2001,4(8):115-119
20世纪初的世界图景,按其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可依次划分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大分裂、帝国主义体系内部的大分裂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体系的大分裂这样三个时段.与之相对应,中国先后经历了选择资本主义道路,怀疑、否定资本主义道路和选择、确立社会主义道路这样三个阶段.中国最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但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任俊伟 《理论学刊》2007,2(6):84-87
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是确定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前途的基本出发点。包括中国社会性质论及“两个过程”说,即:从1840年至1949年的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内容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1](P632)这一理论至今仍是人们考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主要依据。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形成及其争论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有的学者指出,在20…  相似文献   

5.
60年前的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是日本大规模向外侵略扩张的又一次升级,是日本帝国主义自明治维新以来发动的第8次侵略战争的罪恶开端;其目的是把整个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进而称霸整个亚洲.中国人民联合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八年抗日战争,在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共同努力下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脱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悲惨境地,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和平与安宁.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似乎半殖民地半封建就是在封建主义之外加上帝国主义。因而,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完全是“历史的沉沦”。众所周知,殖民地指的是国家地位,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二者本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遭受外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由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的世界图景按其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可依次划分为殖民地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大分裂、帝国主义体系内部的大分裂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体系的大分裂三个时段;与之相对应,中国先后经历了选择确立资本主义道路、怀疑否定资本主义道路和选择确立社会主义道路三个阶段;中国最终选择确立社会主义道路不但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  相似文献   

8.
富仓 《前线》1960,(18)
答:美帝国主义是全世界反动势力的中心,它是殖民主义制度的最后支柱,是最大、最狡猾的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从军事的占领,政治上的奴役和压迫,经济的掠夺,文化侵略等各方面来  相似文献   

9.
1914—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各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者毫不掩饰自己的领土野心。德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它企图通过战争瓜分英、法、葡等老牌殖民国家的殖民地,占领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扩大在巴尔干的势力,并夺取欧洲和世界霸权。奥匈帝国要求侵占俄国、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的一部分领土,并全部吞并塞尔维亚和蒙特内格罗,独占巴尔干半岛。英国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独吞土耳其帝国的  相似文献   

10.
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期。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被压迫民族开始觉醒,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卷入了全世界革命运动的洪流,从此,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便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  相似文献   

11.
在共产国际的世界革命理论和战略、“帝国主义战争论”等的影响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认为:当今的世界处在战争与革命的新时代;资本主义道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不通, 社会主义将是唯一选择;苏联是中国革命的忠实支持者;一切西方国家是中国人民的敌人;蒋介石的反共是为投降帝国主义作准备。历史进程证实这些理论观点存在一些偏差。但这些理论观点的存在并不影响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一、山西抗日民旅统一战线的建立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年代,全国政治形势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怀有独吞中国野心的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占领东北三省,1933年占领热河,之后又侵占冀东,觊觎华北,要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并进一步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变为独占的殖民地。当时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者,继续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一再妥协退让,对内则集中兵力对中国工农红军实行“围剿”,镇压抗日救亡运动。  相似文献   

13.
东北沦陷为日本殖民地的14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日本帝国主义为加强和巩固伪满洲国的殖民政权,建立了庞大的伪警宪特机构,实行法西斯高压统治,推行所谓的“治安肃正”“匪民分离”、“集团部落”等一系列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既不是沃勒斯坦认为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开始所形成的具有全球联系和特征的世界经济的延续和扩展,也不是吉登斯认为的由于民族国家及其体系为扩张提供制度保障,使世界经济扩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发展导致西欧社会经济变化,从而进行海外扩张的逻辑结果。正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了欧洲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本质是欧洲殖民国家剥削、压迫、奴役和控制殖民地国家,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本质也延续到当今世界体系之中,决定了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场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  相似文献   

15.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多次的侵略战争,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而后向华北侵略。中国又变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向上海、南京进攻,发动了企图灭亡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百多年来,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斗争,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一二九”反对内战、坚决抗战运动;西安事变捉蒋、迫蒋…  相似文献   

16.
昭全 《党史纵横》2001,(4):38-42
上 篇 朝鲜革命者参加中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 1927年,是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国际环境的基本特点是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的稳定和帝国主义各国的暂时稳定。世界帝国主义的暂时稳定局面却增加了中国革命的困难。因此,各帝国主义之间在这时还没有严重分裂战争,它们能够暂时结成反革命的统一战线来干涉和破坏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尤其是中国的革命运动。这是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的不利国际条件。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压迫掠夺的加剧,造成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凋敝,使全国人民尤其是农民遭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应该拒绝殖民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殖民文化,就是殖民主义国家强加于殖民地的文化。对于一个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前仆后继的浴血奋斗,才得以摆脱帝国主义列强奴役的民族来说,其民族的独立性、自尊心和自信心,理所当然应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都珍贵。然而,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伴随着对外开放,国门的敞开,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三,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尖锐化,帝国主义在一天天烂下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使资本主义总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即宗主国与殖民地之  相似文献   

19.
列宁世界历史思想的阐发是和帝国主义时代"世界体系"的分析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列宁的观点,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主要是由垄断资本主义决定的,其世界格局明显具有国际剥削、国际压迫的性质。由于世界体系直接涉及到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问题,因而列宁的世界体系论又是通过世界体系与殖民地和民族解放问题予以阐述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关于世界体系的理论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两大问题展开的,其分析对于我们今天在全球化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结束了近百年来中国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中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创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成为中国复兴的枢纽。抗战的历史是当今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弘扬抗战民族精神对当今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功用,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