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不仅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相对权力同样导致相对腐败。绝对权力的腐败是专制下的腐败,相对权力的腐败是法治下的腐败,即法治堕落为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韦伯式的官僚主义",即执法和司法官员的行为僵化;另一种是"阿伦特式的官僚主义",即执法和司法官员的冷漠无情。拒斥和批判这种以法治为名的官僚主义,正是从古至今中国政治伦理的关键所在。不同于西方法治视野下的"腐败"重在"徇情枉法",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中的腐败在于"以权谋私"。相比于不守法律的绝对权力和绝对腐败,被法律腐化的相对权力和相对腐败,是"无药可救"的腐败。如何避免堕落为"僵化冷漠"的官僚主义,是法治建设中最应当警惕的危险和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年来反腐败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腐败本质问题界定、腐败行为特征及其成因、腐败测度、反腐败策略四个方面,对我国反腐败问题进行了文献综述。本文提出,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特殊权利的一切行为。当前我国腐败行为呈现出绝对权力腐败猖獗、从滥用公共权力向滥用公共资源转变、腐败手段更加复杂和隐蔽、灰色腐败倾向明显等新特征。滥用权力的欲望、官员的经济理性、公共权力寻租、行政监督缺位、行政道德失范是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国应创新腐败测度方法,科学测度腐败程度,推进反腐国际化。客观权衡腐败零容忍、全面反腐、权力反腐的利弊,综合使用经济处罚、道德教育与法律惩处手段,加强对腐败行为的行政监督。  相似文献   

3.
"微权力"也是权力,"微腐败"也是腐败,权力必须受到监督,腐败必须受到惩治。基层党员干部权力虽"微",但是,一旦滥用权力导致腐败,就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治理农村基层"微腐败"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从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局出发,着力构建基层贪腐有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试论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的核心和要害是权力腐败。权力腐败导致社会财富流失,直接影响经济建设,严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动摇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威胁社会的稳定。权力的自蚀作用,权力的过分集中,监督制约机制的松散、不健全,腐败分子经不起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等是造成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反对权力腐败的关键是权力制约。  相似文献   

5.
卢尚涛 《传承》2011,(5):84-85,88
腐败是现代社会的毒瘤,也是现代国家最大的腐蚀剂。权力腐败则是腐败的核心,它不断侵蚀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今,各个国家正在逐渐加大对权力腐败的惩治力度,以控制权力腐败。通过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三个方面指出权力腐败的基本危害,并提出惩治对策,即基于权利、社会和权力三个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权力制约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腐败主要是体制性腐败,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腐败行为是“权力的资本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就是“权力的寻租”现象;腐败生长于权力又受控于权力,用权力制约权力是遏制腐败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反腐败斗争正在深入进行,从反映的问题看,腐败渗透到社会许多领域,而作为其核心的权力腐败,则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权力与腐败的关系权力腐败,是指掌握权力的少数人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它不论以怎样的形式表现,以权谋私都是其本质。在“皇权天授”的私有王权制度中,专制权  相似文献   

8.
治理小官贪腐现象有两个向度,一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二是加强监督,使腐败无以遁形。这就要做到:解决权力过于集中和权力运行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建立严格的财务帐户管理和现金管理制度,解决财务漏洞的问题;与此同时,要开拓民众监督渠道。  相似文献   

9.
翟婷 《桂海论丛》2007,23(1):33-35
文章从公共权力腐败的概念界定出发,阐述了公共权力和腐败的关系;通过对造成公共权力腐败的体制内外因素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提出治理公共权力腐败的思路,即通过限制公共权力扩张、制约权力主体权力行为、完善外部制约监督机制来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10.
所谓权力腐败,指的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或干部背离公有权力的性质和原则,把权力私有化、关系化、特权化、商品化,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滥用。因此,遏制权力腐败除了以德倡廉、以俸养廉,最根本的是通过加强监督、立法制约权力,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  相似文献   

11.
江博 《理论月刊》2004,(5):59-60
权力寻租与腐败密不可分,权力寻租最终可能导致腐败滋生。本文分析了权力寻租和腐败产生的原 因,并提出了限制权力寻租、遏止腐败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权力和市场分离”不是科学的命题马振凤,鲁朝清近年来;有一些文章在讨论反腐败问题时,认为造成腐败的原因是市场与权力没有分离,因此提出了“仅七正位的基本要求是权力与经济活动的分离’,“权力与市场的分离”、“反对权力进入市场”等命题。诚然,腐败往往与权力...  相似文献   

13.
权力与腐败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腐败的本质是以权谋私,在权力制约的视阈下,预防腐败关键是要对权力进行限制和监督。我国应主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预防制度体系、培育发展公民社会和推行透明政府建设四条途径来预防腐败。  相似文献   

14.
权力支配和包含的物质利益内容是腐败产生的根源,也是权力能够进行交易的物质基础;权力与其它利益交易的非等价性和双利性是权力交易的利益动因,而权力支配物质财富的选择性则为权力交易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认为腐败是个人利益与权力结合的产物,进而指出并论证了法治防范腐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影响力与权力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影响力腐败指权力主体或特定关系人利用影响力谋取不正当利益,包括在职权力主体、离职权力主体以及非权力主体的影响力腐败。社会对权力本体观错位、拜金主义消极影响、法律不健全及监督缺位是影响力腐败的重要原因;消解影响力腐败,必须从理念培育、制度约束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所谓“权力期权化”,实质上是权力“资源化”,也就是权力寻租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种延伸。由于“期权化腐败”实施过程十分隐秘,较之传统腐败手段更为高明,“期货”效应增加了腐败的时空跨度,因此安全系数更大。加上政策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还不完善,所以逐渐成为愈演愈烈的腐败难点问题。要破解这道难题,必须从规律层面对“权力期权化”现象进行剖析。首先,从腐败现象的发生规律上“观”其现象。相对于一般腐败行为来说,“期权化腐败”有三个特点:一是性质模糊。它交易的仅仅是一种“权利”,不直接涉及金钱,因而形式隐蔽;其兑现往往是间…  相似文献   

17.
一、腐败的表象及本质腐败的本质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对公共权力的滥用。腐败和权力是依存关系。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行使不当都容易产生腐败。而腐败就其表象来看,又表现为多种形式,概而括之,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生活方式上。若细分起来,政治上腐败又可以分为用人的腐败、用权的腐败,腐败者信奉任人唯亲的选拔原则,滥用职权,欺上压下,离间党群关系,放弃共产主义信念,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蜕化变质。经济上的腐败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新兴的有利用“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如在奖券,信用卡上大做…  相似文献   

18.
谢鹏程在《学习时报》2007年4月2日刊文指出: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是权力失控和失范的表现。既有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也有对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防治腐败与健全制度刘云一、腐败与权力腐败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腐败的实质是权力腐败,政治腐败。其根源在于权力失却监控。人所共知,权力是一种支配、控制和管理的力量,它所具有的强制性和不对等性,既是绝对必需的,同时又内含潜在的威胁。当它不受限制地...  相似文献   

20.
王剑 《思想战线》2011,(Z1):284-285
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凡有权力之处,不管权力的大小多少,都有腐败的可能。所有的腐败都是以权力为中介,并围绕权力这个轴心展开的,离开权力,腐败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因此,反腐败就必须制约权力,否则我们在其他方面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制约权力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以权利制约权力;三是以道德制约权力。在实践中这三种途径的权力制约应该整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既防止滥用权力,又充分体现权力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