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五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这个论断,体现了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体现党和政府历来工作的根本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的“正确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我们无论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还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无论是搞好经济工作,还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使人民逐步过上富裕、舒适、充实的生活。离开了改善人民生活这一根本目的,我们的…  相似文献   

2.
刘俊祥 《人民论坛》2012,(Z2):24-25
改善民生和民生幸福是最大的政绩,"民生指标"好才算政绩好,这已经成为省委书记们的共识。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的新阶段,这种民生政绩观,是他们精彩政治人生的内在动力和民生梦想的最好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所阐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在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生活之梦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把这个"中国梦"变成现实,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3.
《前进》2018,(1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其中"新的文化使命"究竟是什么?毫无疑问,它应该就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样一个时代,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为之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跟上时代步伐把握人民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物质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位即将退休的老领导,在总结几十年工作经验时说:“留下高楼大厦是政绩,留下好的作风也是政绩。”这句话听来颇令人深思。一谈到领导干部的政绩,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高楼大厦、修桥筑路这些一目了然的政绩。诚然,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追求任期内立竿见影的政绩本来无可厚非。但时下的问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为了在任期内快出政绩、多出政绩,往往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好作风本身就是品质的体现和党性的体现。作风建设虽艰难,却能使百姓长远受益,最终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说,留下好作风比留下一些政绩工程更重要,因此应当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是领导干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在任期内履行岗位职责所取得的成绩,是领导干部从政的重要目标,是群众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一个干部知识水平、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等素质的综合反映。领导干部想树政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在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等方面,存在着种种误区和偏差,缺乏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政绩和多大的政绩。它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影响到一个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申玉阶 《群众》2007,(11):79-79
"政绩"一词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顾名思义,就是概言一个当政者任期内所取得的业绩。政绩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其职务的升、降、留、调,因此如何在任内建树令人瞩目的政绩,无疑对当政的地方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在经济物质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国文化建设同样迈出历史性步伐,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中深化对文化性质和功能的把握建国前毛泽东同志即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中国不仅要在政治、经济上来一个大的变化,而且要成为"新文化"和"文明先进"的国家。建国后一段时期内,文化领域曾经显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人民精  相似文献   

8.
事件     
《人民公安》2013,(5):5-5
温家宝三鞠躬作别任期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本届政府的最后一次工作报告,强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9.
“领导就是服务”。邓小平同志用最精确的语言,揭示出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外延,他又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这些观点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思想:领导干部活动的...  相似文献   

10.
李志平 《前进》2004,(8):22-23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现实国情的深刻而清晰的把握,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战略思考,也是现阶段各级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重要指导思想。领导干部要创造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就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的政绩观。一、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政绩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  相似文献   

11.
民主政治中的政治家与追求利润的企业家是类似的。领导干部在任期制度之下的"短期行为",不排除其是为了在任期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为自己的仕途积攒政治资本"政绩工程"和"短期行为"是由于官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仅仅可以用"干部道德"可以解释得了的。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些领导干部的"道德问题",也不是仅靠思想道德建设就能解决得了的,更为关键的是从体制上、  相似文献   

12.
政绩,是党政干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在任期履行岗位职责所取得的绩效。创政绩、出政绩,是干部从政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组织部门和干部群众评价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干部知识水平、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等素质的综合反映。政绩观,是干部对如  相似文献   

13.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需要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新路。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绿色发展不只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而是要用绿色发展理念统筹"五大建设",形成绿色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绿色生活的新需要。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发展绿色生态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与绿色生态生活需要,发展绿色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物质生活与绿色物质生活需要,发展绿色文化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与绿色精神生活需要,发展绿色社会满足人民美好社会生活与绿色社会生活需要,发展绿色政治满足人民美好政治生活与绿色政治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5.
徐双双 《重庆行政》2023,(1):103-10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比较重,要实现全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农民这一群体至关重要。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民物质生活水平虽不断提高,但农民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却受到忽视,呈现单一化和碎片化的短板。随着这一短板逐渐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文中提出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强调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2]。农民精神生活的改善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无法回避的问题,农民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从侧面反映出乡村振兴的成效。因此,研究促进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改善农民精神生活品质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代表任期内思想变化的三个阶段代表在任期之内,就多数而言,思想每年都有变化,我们把这种思想变化的主流称之为代表群体倾向性。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从各条战线、各阶层人士中挑选出来的,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和广泛性,是人民群众中的精英。代表一旦当选,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荣誉感,继之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五年任期为例,在其任期内,其群体倾向性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年),可称为"初始阶段"。代表们表现出  相似文献   

17.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最根本的是要从每一个党员干部自身做起。党员干部要努力坚守为人做官的准则,坚持做到"六比六不比"。不比物质比素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党员干部改善自身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质,这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党员干部一味互相比收入、比待遇、比应酬、比享受,丢掉了艰苦奋斗的本色,丧失了干事创业的动力,却是不能容许的。作为党员干部,在带领人民群众富"口袋"的同时,更要富自己的"脑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承担起党所赋予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政绩观是一个人对政绩的看法。一名干部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取得什么样的政绩。而建立一套科学的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则是促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因素。笔者以为,建立政绩评价体系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在基本内容上应包含“六个反映”:一要反映干部创造政绩的价值取向,看创造政绩的动机是什么,是为谁在创造政绩。二要反映领导干部是否出色完成了本职工作,看其目标责任落实情况。三要反映政绩是否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四要反映班子建设情况,看班子是否团结有力。五要反映执…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一对文化的比喻,道出了文化的重要地位及其与精神家园密不可分。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作了许多新的论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植根于物质基础,也取决于精神品质。感受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政绩观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不仅要摈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发展观念,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和新的发展理念。毋庸讳言,一些领导干部的行为上存在的某种偏差,与现行的地方政府决策体制中的设计和政绩观有着直接的关系。能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创新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政绩考核出现的问题政绩就是为政之绩,是领导干部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在其任期内履行职责所取得的绩效。不同的经济关系对政府行为的要求不同,因而对政府行为规范化的要求也不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合理的、规范的政府行为,到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