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社会建设本质性特征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民众生产、生活、生计的实际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抓手,也是评判党和政府改革开放与社会建设成就的重要指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问题一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议题.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现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3.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必须以清晰的、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作指导。这就需要在理论上彻底澄清"民生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事情,过去没有民生问题或民生问题解决的很好";"民生问题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应该解决的事情,不能引入市场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现程度越高越好,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高福利民生"等四大误区,剔除干扰我国民生事业的错误思想观念,从而推动我国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以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实践中至少取得了三大进展:一是将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改善民生的实施理念和操作性目标,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建设的层次结构;二是在强调民生优先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促使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逐步向全面社会建设阶段过渡;三是将社会建设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使改善民生成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社会建设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和提升。这三个方面的新进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未来的社会领域改革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如何立足本职工作,运用检察职能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升为党和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改善民生的条件已经具备,民生问题也成为社会矛盾凸现的基本原因,更是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历史的,大量地表现为现实利益。民生不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中近期应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7.
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七条:在民生理论创新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在革命和改革中解决民生问题;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中解决民生问题;在构筑相关制度、体制、机制过程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运用科学的民生工作方法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借鉴前人和别国经验教训中解决民生问题。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当前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关注民生的伦理学依据是"以人为本";政治学依据是保障和促进民生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新时期民生问题凸显,其经济根源是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政治根源是我国的政治层面的改革整体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腐败以及由此形成的"权力资本"对社会利益不合理的瓜分有关。改善民生,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改善民生的公共体系;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重在培养社会自身"造血"功能;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地方人大工作应当如何适应新要求?"推动政府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永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董乐夫认为,地方人大工作应该高度关注民生、深入了解民生、着力改善民生、依法保障民生。  相似文献   

10.
贺方彬 《前沿》2011,(2):7-11
毛泽东虽然没有专题论述民生问题,但是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毕生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解放和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而不懈奋斗,他的民生观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中国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形成和发展的思想理论根基,对于当前我们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柔坚  杨成功 《群众》2011,(12):82-8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审计要保障社会健康。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核心就是要重视民生、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可以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当好坚强卫士。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旗帜鲜明地明确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战略部署和价值取向。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既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具体、实际和直接利益问题,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3.
陈伟俊 《政策瞭望》2011,(10):30-31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决  相似文献   

14.
《党建研究》2012,(9):1
民生是社会管理之基、和谐稳定之本。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大量矛盾纠纷是由民生问题引发的。如果民生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民生困难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不可能从源头上改进社会管理。因此,决不能就事论事地抓社会管理,必须把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我们等不起、拖不得,必须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加大投入抓民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  相似文献   

15.
李育民  杜进君 《求索》2011,(9):57-60,138
社会与民生问题是越南改革的重点。20多年来,越南共产党和政府在促进社会的发展、保障与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越南改革的成功是由诸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但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越南共产党对社会与民生问题所采取的正确决策和遇到困难与障碍时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民生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怀军  李俊斌 《前沿》2009,(8):136-138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现状,存在着很多不和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不断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有效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问题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改善和保障民生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我党长期艰巨的奋斗目标和奋斗过程,要把民生问题作为一项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的根本责任所在。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不论从提出或实施,均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依托,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化,它不仅可以用来考量和指导政府改善民生、提高民生净福利水平,而且可以用来评价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实际效果。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是一种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民生政治: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但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把民众生活质量指数和满意指数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理念和价值取向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