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玲 《当代贵州》2013,(8):66-66
1934年10月,由于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抛弃了红军第一至四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采用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致使红军未能击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退出中央立新的根据地。蒋介石得悉中央红军要向湘西转移,就在红军西行的路上设置了四道封锁线,围堵红军。红军浴血奋战,损失很大,至1934年12月初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湘  相似文献   

2.
翁树杰 《世纪桥》2006,(7):16-19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危害,导致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主力红军不得不放弃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踏上了战略大转移的漫漫征途,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一、在红军长征之初确定的落脚处并不是陕北,也没有打算要走二万五千里。在长征途中,根据形势的不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聂荣臻元帅,性格外柔内刚,作风严谨朴实,故素有“儒帅”之称。他处理问题一向实事求是,顾全大局,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团结同志,因此,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地说“荣臻是个厚道人”。长征时期,聂荣臻作为是红一方面军主力红一团军团的政治委员,和军团长林彪一起领导红一军团,肩负着为全军开路打先锋的重任。途中,一向儒雅的聂荣臻却与林彪连续争吵了三次,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显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对革命的忠贞不渝。 1 聂荣臻和林彪的第一次争吵,发生在中央红军长征初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经过艰苦作战,红军迅速突破了敌人的第一、二道封锁线,来到湘粤边界。但是,蒋介石早已经调集重兵在粤汉铁路沿湘粤边湖南境内之良田至宜章间,布置了第三道防线,正严阵以待红军的到来。 当时,红军面临的处境是前面有敌军凭借坚固工事堵截,后面有  相似文献   

4.
西进中,与央红红二军、长六征军开团始会后师,湘先西是,开沿辟五新岭的山革麓命根据地。蒋介石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几万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在江西的固陂、湖南与广东交界的城口、湖南的宜章、湖南与广西交界的湘江,连续布下了四道封锁线,不仅要阻止红军西进,而且企图把红军消灭在湖南境内跨过五岭抢湘江!!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城口中央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宜章渡口中央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广大指战员越来越对“左”倾领导者的指挥不满,越来越渴望毛主席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图8为毛泽东看望…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5,(10)
习仲勋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点燃了陕甘边区武装斗争的烈火,促进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迎接长征途中的党中央、毛泽东和中央各路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创造了有利条件。习仲勋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所从事的革命实践和教育活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长征路上     
长征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那是怎样的367天啊!国民党纠集了上百万的中关军和地万军阀武装,对红军进行围追诸截。敌人的重兵,雪山草地的艰险,饥寒交迫的煎熬,都没能挡住英雄的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亲自指挥下,全军将士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终于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到达了陕北根据地。 我当时在红一方面军四团四连当班长。我们这个团在长征中一直担任前卫团,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仗打得最多,休息得最少。血战湘  相似文献   

7.
李亮 《党史纵横》2013,(3):35-37
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改变了落脚点,直至最后落脚陕北。红军长征究竟几易落脚点呢?对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红军长征五次变更落脚点:先是确定到湘西,以后相继改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在川黔滇边广大地区创造新苏区;到川西建立新的根据地;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  相似文献   

8.
正导语:长征,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在一年时间中,红军转战十几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突破数十万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在长征途中,红军队伍远离根据地,却能够掌握最准确的战略情报,指挥层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作战决策,从而赢得先机,这主要得益于红军队伍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所发挥的神奇作用。这些"千里眼"和"顺风耳"就是红军队伍中的无线电技术侦察部队。长征途中,他们  相似文献   

9.
70多年前的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的恶果,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后,“左”倾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布置的四道封锁线之后,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撤离根据地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党和红军内部对错误领导的不满并要求加以改换的情绪愈益明显。这时,蒋介石又调兵遣将,企图使中央红军陷入其布下的罗网。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同志建议放弃在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贵州挺进。这一建议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和支持。中央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后很快…  相似文献   

10.
长征中的毛泽东钟文一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是严格保密的。国民党军队虽然布置了几道封锁线,却不知道红军往哪个方向突围,在中央苏区西南方向的第一道封锁线上部署的兵力并不强。10月21日夜间,红一军团在赣县王母渡、信丰县新田之间突围。到25日,中央红军经过战斗...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南方是国民党统治的重点地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也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等,国民党对这些根据地分别派重兵“围剿“,红军在反“围剿“失败后,先后开始了长征,当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在人烟稀少的川西北地区转战了4个月,几乎完全与外部隔绝,陷入绝境时,在一份旧的《山西日报》上,毛泽东得知有一块谢子长、刘志丹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根据地位于陕西省北部和甘肃省东部,包括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毛泽东决定选择这两块根据地为中央红军一个实实在在的落脚点,从而决定了红军的命运,这也是红军长征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所以毛泽东虽然从没有见过谢子长,而且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谢子长早已经牺牲,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谢子长却有着极高的评价。但今天人们对谢子长似乎十分陌生,今年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75周年,让我们重漫历史,揭开谢子长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时那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红军长征中的湘江战役主要发生在广西。从军史言,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从党史说,它以残酷的事实表明错误路线的领导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减员两万多中央红军在进行湘江战役之前,连续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基本上比较顺利,尽管没有打大仗、硬仗,但长途急行军、气候渐冷、水土不适等,也使红军减员不少。第一次突围减员3700余人,第二次突围减员9700余人,第三次突围减员8600余人,共减员2.2万余人。这就是…  相似文献   

13.
周丽杰 《党建文汇》2006,(10):22-22
红军长征中的湘江战役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央红军在进行湘江战役之前,连续突破国民党设置的三道封锁线。这使蒋介石对粤军和湘军的作战不力十分恼火,于是凭借所谓湘江“天堑”,筑构更坚固的第四道封锁线。在红军还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任命老牌反共分子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统领湘、粤、桂军和中央军,共26个整师、30余万兵力,全力“围歼”红军。  相似文献   

14.
正开国上将杨至成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央苏区时曾担任红四军副官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红军长征中失去了根据地的依托,所需给养物资无固定来源,只能靠临时筹措。杨至成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担负起了为红军筹粮饷的任务。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占领了贵州黎平县。党中央准备在黎平县召开政治局会议,对部队进行整编。一天,周恩来副主席把杨至成找去,对他说:"至成同志,我们来到了你的家乡,你准备用什么招待我  相似文献   

15.
长征中红军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郭淼长征中,红军处于流动作战中,后勤保障工作成为红军军事经济的重要内容,成为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能否实现战略转移的重大问题。红军在长征中边打边走,日夜作战,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没有有组织的人民群众进行支援配合,没有后方安置...  相似文献   

16.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开始战略大转移。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的落脚点是经过五次变更,最后才定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最初的目标,是到湘西去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在那里建立新的苏区,并准备反攻。红军在向湘西转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堵截。12月初,红军过湘江后,损失逾半,由8万多人减少至3万多人。这时,蒋介石已觉察到中央红军的战略意图,立刻凋集重兵,在红军必经之地布置好口袋形阵势,等候红军钻入,企图一网打尽。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建议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他的主张得到许多人的赞同…  相似文献   

17.
正历史瞬间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  相似文献   

18.
贾拓夫在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张报纸决定红军长征落脚点”的说法由来已久,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党史专著也都沿用此说。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参与促成的,而各种因素发生的作用是在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新的资料证明,红军长征落脚陕北苏区,除了敌人报纸提供的信息外,陕北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的贾拓夫,在长征途中多次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汇报了陕北根据地的详细情况,对党中央把陕北苏区作为红军长征落脚点起厂重要作用。陕北苏区老同志中唯一参加过红军长征的人贾拓夫,陕西省神木县人,1912年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26年加人中国共…  相似文献   

19.
正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为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中央最高"三人团"决定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怀着沉重和难舍的心情相继开拔,开始了漫漫长征路。为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蒋介石调集40万重兵在红军长征路上设了四道封锁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阻击,我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给敌人以重创。但由于长征初期"左倾"的错误领导,红军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代价,血战湘江后,人数由刚出发时的8.6万,锐减  相似文献   

20.
吴起镇会师     
《党课》2006,(9):89-89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等地出发进行长征。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路线,红军虽然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转到湘江以西地区,却已遭受重创。这时,敌人重兵正向湖南西部武岗、城步地区集中,中央红军如仍按原计划北上,同进到湖南西部永顺、桑植、桃源地区的第二、第六军团会合,就有陷入敌之重围招致覆灭的危险。紧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改变方向,争取主动,向敌军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按照毛泽东的这一正确主张,红军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举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