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正经历着信访高峰的挑战,新《信访条例》自2005年5月实施以来,尽管中央高度重视,成效显著,但信访形势依然严峻。信访现象是社会各类矛盾交织的反映,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将构成不利.信访工作责任制度是信访工作的重要环节.《信访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机关必须设立信访机构,受理与其职权相对应的信访事项.信访机构是行政机构,其工作做得怎样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为此,本刊约请有关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就信访工作责任制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引起各方重视.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经历着信访高峰的挑战,新《信访条例》自2005年5月实施以来,尽管中央高度重视,成效显著,但信访形势依然严峻。信访现象是社会各类矛盾交织的反映,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将构成不利.信访工作责任制度是信访工作的重要环节.《信访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机关必须设立信访机构,受理与其职权相对应的信访事项.信访机构是行政机构,其工作做得怎样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为此,本刊约请有关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就信访工作责任制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引起各方重视.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经历着信访高峰的挑战,新《信访条例》自2005年5月实施以来,尽管中央高度重视,成效显著,但信访形势依然严峻。信访现象是社会各类矛盾交织的反映,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将构成不利.信访工作责任制度是信访工作的重要环节.《信访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机关必须设立信访机构,受理与其职权相对应的信访事项.信访机构是行政机构,其工作做得怎样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为此,本刊约请有关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就信访工作责任制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引起各方重视.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经历着信访高峰的挑战,新《信访条例》自2005年5月实施以来,尽管中央高度重视,成效显著,但信访形势依然严峻。信访现象是社会各类矛盾交织的反映,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将构成不利.信访工作责任制度是信访工作的重要环节.《信访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机关必须设立信访机构,受理与其职权相对应的信访事项.信访机构是行政机构,其工作做得怎样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为此,本刊约请有关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就信访工作责任制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引起各方重视.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经历着信访高峰的挑战,新《信访条例》自2005年5月实施以来,尽管中央高度重视,成效显著,但信访形势依然严峻。信访现象是社会各类矛盾交织的反映,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将构成不利.信访工作责任制度是信访工作的重要环节.《信访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机关必须设立信访机构,受理与其职权相对应的信访事项.信访机构是行政机构,其工作做得怎样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为此,本刊约请有关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就信访工作责任制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引起各方重视.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信访制度自1951年6月7日政务院颁布《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开始确立至今己历经50余年.  相似文献   

7.
行政信访改革成为近几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热门话题。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可以移植申诉专员制度改革行政信访,并提出了人大信访委员会模式。申诉专员制度拥有许多优点,但好的制度不代表是适宜的制度。在对其进行一番冷思考后,申诉专员制度与我国的政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着诸多冲突。该制度的移植不仅在原则上不被允许,即使改造后引进,在现行制度结构下的改革效果也十分有限。分解行政信访功能,弱化直至废除纠纷解决功能,解决行政信访功能错位的现实问题,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信访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8.
对于健康有序的政治和社会系统而言,良性运作的行政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是不可或缺的。由于认识理念的偏差、理论研究的薄弱和立法进程的迟滞,中国的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始终没有真正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制度实践中,还普遍存在法律约束薄弱、责任追究主体缺位、责任追究事项范围模糊、责任追究对象错位混乱、责任追究程序失范和责任追究效果不佳等显著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离散的、区域性的,但总体上带有普遍性和广泛性,不仅使制度框架形同虚设,也不利于维护政府的形象,重塑政府公信力,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总目标,值得认真反思并予以及时修正完善。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信访制度与日本行政商谈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信访条例》所确立的行政信访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行政救济。行政信访救济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相比较具有成本低、救济力度更大、手段更佳等优势,但其现行制度本身也存在着机构设置缺乏专门独立性、职权不明、缺乏程序规范等缺陷。从功能上而言,日本的行政商谈制度类似于我国的行政信访制度,其机构及人员的专门独立性、有力度的职权、受理范围的广泛性、渠道的多样化等特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0.
《信访条例》的修订,体现了人本行政、积极行政、程序行政、弹性行政和责任行政的精神,但在信访事件本身的公开化、信访秩序规定的合法性、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以及行政法治化的总体设计等问题上也存在着缺陷。从行政法的视角看,信访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出路在于:扩大行政参与、塑造公民精神、理顺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建立人大主导下的信访格局和出台《信访法》。  相似文献   

11.
行政信访改革成为近几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热门话题.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可以移植申诉专员制度改革行政信访,并提出了人大信访委员会模式.申诉专员制度拥有许多优点,但好的制度不代表是适宜的制度.在对其进行一番冷思考后,申诉专员制度与我国的政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着诸多冲突.该制度的移植不仅在原则上不被允许,即使改造后引进,在现行制度结构下的改革效果也十分有限.分解行政信访功能,弱化直至废除纠纷解决功能,解决行政信访功能错位的现实问题,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信访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2.
欧洲监察专员制度对我国信访制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不断扩张的行政权力对公民权利实际和可能的侵害,欧洲监察专员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我国信访制度在公民中的知晓率和利用率很高,但由于它并不是独立的监督机制,尚无法有效发挥在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方面的作用.借鉴欧洲监察专员制度,重新思考信访制度的改革方向,对于我国监督体系和公民权利救济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信访制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意表达和反馈机制,它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是人们参政议政的特殊渠道。信访受理人的工作效率高低,决定着整个信访制度的正常运转。本文对信访受理人这一群体进行分析,提出信访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解决方案,促进信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政治学角度探讨了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推动我国政府由管制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转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政府决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新近颁布实施的《信访条例》,是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从表面上看,信访与行政复议关系并行不悖,但它们的相互衔接问题有待研究。比如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先后次序问题;经过行政复议后,相关权利人提出信访的问题等。应认真研究信访事项所反映的法律关系,科学发挥信访和行政复议在保障社会公众合法权益方面的不同功能,遵循公正兼顾效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解决社会公众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信访制度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其所承载的公民政治参与、意见表达与权利救济功能不能截然分开,中央和省(市)级信访工作应以公民意见表达为中心,基层信访工作应以纠纷解决(公民权利救济)为中心。信访制度纠纷解决功能的实现机制而非这一功能本身,是造成目前信访困境的根本原因;为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化解目前的信访困境,对信访制度纠纷解决功能的实现机制进行法治化改造或许是改良信访制度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7.
信访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救济方式,在我国的权利救济系统中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由于信访机构的地位不独立、人员素质不高、调查权限较小、信访建议权威不够以及与诉讼救济关系模糊导致信访救济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通过对国外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的考察与借鉴,吸收其合理因素,改革信访制度来完善信访的救济功能。  相似文献   

18.
网络化治理所倡导的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构建合作网络进行社会治理的理念,为现代民主治理思想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工具层面的构想。在网络化治理中,合作规范设定了多元治理主体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法律责任体现了责任的强制性,而道德责任体现了责任的自觉性。治理责任的实现依靠治理网络建构的一系列硬性的制度约束和软性的伦理要求。在治理过程中,通过建构问责机制、监控治理绩效以及实施退出制度等措施,实现多元主体的治理责任。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修订前《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一款规定的片面理解而形成的“以错案责任追究为基础的刑事赔偿理念”,不仅违背刑事诉讼基本规律,影响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积极性,而且不符合《国家赔偿法》的权利救济与保障的本质要求,妨碍了我国国家赔偿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树立科学的刑事赔偿理念,使国家赔偿法发挥其应有功能,有必要从理论上澄清刑事赔偿与错案责任追究之间的理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谈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信访出现的问题是信访制度自身不足的问题。信访走法制化道路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