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如平 《世纪风采》2010,(12):35-38
国民革命时期,苏俄顾问鲍罗廷曾特别推荐一批国民党要人的子女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中,包括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廖仲恺之子廖承志、邵力子公子邵志刚、李宗仁内弟魏允成、张发奎之弟张发明、邓演达之弟邓明秋、于右任女婿屈武、冯玉祥长子冯洪国等。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大部分国民党要人的子女都顺利回国。然而,蒋经国却一直滞留在苏联,直至1937年,才返回国内。  相似文献   

2.
1993年3月,我到政协特邀组报到。第44组里有冯玉祥的长女冯勿伐、蔡锷的公子蔡端、杨虎城之子杨拯民、张学良弟弟张学恩的夫人谢雪萍等。使我惊讶的是沈醉先生也在这个组里。我从七届人大转到八届政协,每位新组员总由分组长介绍一番。当我被介绍时,似乎感到沈醉低迷的双眼目光一闪,抬起头向我这边  相似文献   

3.
20年代中前期,中国军阀割据,苏联支持其中的两支武装力量:一是“西北王”冯玉祥,二是南方国民党的孙中山、蒋介石。就实力而言,孙、蒋远不如冯。因此,他们一方面拉拢冯玉祥,一方面创办黄埔军校。1925年,冯玉祥加入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在这个大背景下,苏联接纳国民党要员的子女去莫斯科孙逸仙大学留学。1925年10月,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冯玉祥之女冯弗能等20人从海参成坐火车进入莫斯科。当年,蒋经国16岁,冯弗能15岁。那时时尚早婚。1926年,蒋经国、冯弗能喜结连理。苏共以蒋介石为友,认为他实行三民主义之后必将在中国…  相似文献   

4.
冯玉祥将军,作为中华民国重量级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颇多。比如,有人说他是“基督将军”,也有人说他是“爱国将军”,更有人说他是“倒戈将军”。纵观其一生,我认为,冯玉祥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读书将军”。“读书将军”冯玉祥,在读书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倒戈,有人认为“倒戈”意味着  相似文献   

5.
《党史纵览》2001,(2):53-54
冯玉祥将军为人正派、刚直不阿,从不愿意送礼博得他人的欢心。尽管如此,冯将军却有两次“送礼”的趣闻。 一次是在吴佩孚五十大寿时,冯玉祥派手下人抬去了一个大酒坛,并书封皮一张。吴佩孚打开酒坛一看,竟是一坛清水,再看邢纸的文字,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吴佩孚恼怒不已,生日时的兴致一扫而光。 另一次是1928年,当时冯玉祥在南京政府任军政部  相似文献   

6.
1927年.爱国将军冯玉祥又入主开封古城.不久即下令:所有军政公教人员及学生一律不准坐洋车.以倡勤俭之风。 一日.为察访民情,冯玉祥扮成一乡下老农.招呼一车夫道:“我想看看城里的景致.看倦了就下车。车钱全听你的。”车夫大喜。  相似文献   

7.
别具一格的礼物 冯玉祥将军为人正派,刚直不阿,从不愿以送礼博得他人的欢心。尽管如此,冯将军却有两次“送礼”的趣闻。 一次是在吴佩孚五十大寿时,冯玉祥派手下人抬去了一  相似文献   

8.
俞艳庭 《理论学刊》2005,(10):107-109
一关于《褰裳》,《毛诗序》云:“《褰裳》,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郑玄《笺》谓:“狂童恣行,谓突与忽争国,更出更入,而无大国正之。”揭示了“突与忽争国”的背景。孔颖达《疏》:“以国内有狂悖幼童之人恣极恶行,身是庶子而与正适(嫡)争国,祸乱不已,无可奈何,是故郑国之人思得大国之正己,欲大国以兵征郑,正其争者之是非,欲令去突而定忽也。”进一步指出公子忽就是所谓的“狂悖幼童之人[”1](P74)。显然,《毛诗序》、郑玄《笺》、孔颖达《疏》都把《褰裳》跟郑国公子突与忽争国事件联系在了一起。忽、突是郑庄公之子,忽…  相似文献   

9.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将领,可敬的民主斗士,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邓小平在纪念冯玉祥诞辰一百周年时曾说:“冯玉祥是很值得我们纪念的人物,他一生有相当长的时间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他也是同我们党长期合作的朋友。”乌兰夫也在纪念大会上说:“冯玉祥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和敬仰。”  相似文献   

10.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周先生也” 1941年11月14日,重庆上清寺康庄冯玉祥将军官邸。 冯玉祥和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在院子里活动活动筋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顺便思考一下全天的工作。做完这些之后,他走进了书房。 不觉已是10点了,秘书推开房门,在门口停了一下,整了整衣襟,随后快步走到冯玉祥身边,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 “你这是……”冯玉祥摘下老花镜,目光里显露出了疑惑的神色。 “先生,我是给您祝寿啊!” “给我祝寿?”“谁告诉你的,今  相似文献   

11.
为贤牵马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10,(5):53-53
战国时,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他对贤人才子以礼相待,从不因自己位高权重而轻慢贤士。魏国有一位贤士名侯赢,年届七十,家境贫寒,任守城门的小吏。信陵君闻侯赢之贤后,便备厚礼去邀请,没想到侯赢婉言相拒,说:“在下修身洁行数十年,不能因为贫饥而接受公子的重金,谨请公子回府。”面对侯赢之拒,信陵君不仅未恼,反而更加敬重其人品。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任国公子是《庄子·外物第二十六》钓鱼故事中的英雄.他“为(做)大钩巨缁(黑绳),五十犗(ji(?)、阉了的牛)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每天)而钓,期年不得鱼.巳而大鱼食之,牵巨钓、陷没而下鹜(w(?)、乱跑),扬而奋鬐(q(?)马鬃.这里指鱼须),白波若山,海水土薄,声侔(同)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剥开晾干),自制河以东,苍悟已(通以)北,莫不厌若鱼者(没有谁不饱餐一顿的).”任公子有哪些可取之处?他理想远大,要钓鱼就钓大鱼;他不急功近利,“期年不得鱼”也没半途而废;他处变不惊,“白波若山”也不予理会;他钓大鱼的目的,不是为个人,而是为大家,让大家吃得发“厌”.当今“任公子”,可有一比,就是那些重视教育、  相似文献   

13.
冯玉祥将军虽然出身行伍却喜欢文墨。他的诗通俗易懂并自成一体,人称“丘八诗”,故冯玉祥便自称为“丘八诗人”。当年驻防徐州时,曾写过一首《植树诗》名噪一时:“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相似文献   

14.
从《毛泽东之子毛岸龙》一书想到的最近,书坊里出现了一本自称为“毛泽东研究”“提供一份必不可少的珍贵史料”的书,是“真实的历史”,“真真切切的人生经历”,书名叫《毛泽东之子毛岸龙》。一翻,叫人吃惊。虚构杜撰之处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5.
冯玉祥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在担任旅长时,驻军湘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祥死了”,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相似文献   

16.
爱才与嫉才     
战国时的魏公子信陵君,在历史上可算是个名人了。据太史公的记载,他“为人仁而下士”,使得方圆数千里的“士”“争往归之”,一下子集中了三千“食客”。因此,在那多战之秋,诸侯畏于信陵君的“贤”与“多客”而“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要说此君的礼贤下士,在古代也可算是个“样板”了。《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了他“窃符救赵”的故事,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就拿“隐士”侯赢来  相似文献   

17.
冯玉祥赋闲山东泰山时,在他的居室墙壁上挂着一张陈旧的地图。他经常一个人呆站着,久久凝视着这张地图。新来的勤务兵在打扫卫生时,把这张破旧的地图撕下来,换上了一幅崭新的中国地图。冯玉祥夜里回来,习惯地去看地图。发现地图变了样,就问勤务兵原来的那张地图呢?勤务兵说:“地图已经撕了。”冯玉祥气得骂了起来。冯玉祥为此事把勤务兵关了5天禁闭。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一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读懂《论语》,首先就要读懂这个“子曰”。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三单元文选:“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子”,在春秋时代本来是一种爵位,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子”字也随之而降级:“诸侯———微子,箕子;诸侯之大夫———季文子,赵简子;士人———孔子,孟子;乃至于———小子,婊子”(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这样看,“子”从春秋时代的一种爵位,变成一种对人的尊称,已经是一种降格。以“子曰”开头,是一种偶然呢,…  相似文献   

19.
1947年5月到1948年7月,冯玉祥在美国从旧金山到纽约、华盛顿,从向华侨社会街头演说到去美国国会作证,展开了轰动国际舆论的反对美国政府援蒋的宣传,一时卷起了一股“冯玉祥旋风”。  相似文献   

20.
1941年2月9日,晌午时分,一辆黄包车在重庆北碚市郊的卵石小道上簸得吱呀乱叫,两个时辰后,在曾家岩50号停了下来。稍许,从黄包车里下来一老一少。老者身着马褂,瘦骨如削,乃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年轻人则是周恩来的秘书何树英。 何树英先进了周恩来的办公室,随即,周恩来笑容可掬地迎出门来,他身后伴着身材魁梧的冯玉祥。周握住翦的手,笑着对冯说:“焕章(冯玉祥的字),这就是您要找的翦先生呀。” 冯玉祥握住翦的手,惊愕不已:“您就是翦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