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志鹏,字泽洋,号听风阁主,回族,1945年3月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秦文学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会员等。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在报刊上发表,并被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英国等国友人收藏。其简介入编中国书画名家大典,书法作品入编中国书法名家名作选。1999年书法篆刻作品“龙腾神州”入选澳门回归百米长卷书画展。2001年作品“万古长青图”入选纪念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中国名人艺术家书画作品展并被收藏。2003年国画作品“松石长寿图”获首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书画交流展金奖。2004年在全国首届书画艺术分科选评展中,行书作品获入选奖,篆刻作品获优秀奖。2005年6月书法作品在“庆祝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银奖。  相似文献   

2.
7月4日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日本著名的老舍研究专家、龙谷大学名誉教授柴垣芳太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3日夜间在名古屋逝世,终年77岁。 柴垣先生是日本老舍研究会的第一任代表委员(相当于会长),多次到中国访问,和著名女作家丁玲会见时,丁玲女士称赞说:“你们的研究会是  相似文献   

3.
50年的时间实在不能算短了。中山时子教授今年都80多岁了。2001年3月29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学术交流中,她带着日本“老舍读书会”的成员,和舒乙先生切磋着老舍研究。她自己都不能相信,当年战后,自己为生计奔波时筹办起的这个中文读书会,会出落成现在这个模样,并能如此的长寿。当年,只是因为曾经毕业干北京大学国文系,出于对当年老北京的那份留恋,出于对“京味”的浓厚兴趣,她想,我就教日本人学中文吧。那是1951年。读书会设在御茶水女子大学。中山时子选定用老舍先生的小说做教材,教学生用读小说原著的方法学中文。她听说有一位刚刚来到日本的中国妇女水世嫦,能讲一口的北京话,就前去拜访,当场敲定由水世嫦做读书会的先生。她对水世嫦说:“希望你不要学日语。”水世嫦果然就没有学日语,她就那样地保留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孤独地生活在日本。但是,  相似文献   

4.
可以说老舍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老舍一生在北京度过了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但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是他写作的源泉。老舍说过:“我爱北京就像爱自己的母亲,无论在哪里,我思念北京,就像思念我的慈母。”  相似文献   

5.
姚衍琛  刘毛毛 《春秋》2012,(3):44-46
山东大学西校区的前身——齐鲁大学.始建于1904年.为基督教会在中国创办的13所教会大学之一。当时的齐鲁大学号称“华北第一学府”,和燕京大学并称“南齐北燕”。老舍先生于1930年到1934年在齐大任教,《大明湖》、《猫城记》、《离婚》、《赶集》等作品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5月20日,“老舍纪念室”揭幕仪式在北京市三中举行。老舍夫人胡絮青为纪念室题写了匾名,并到场为纪念室揭幕。 老舍是位才华出众、风格独具的作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13年老舍曾就读于北京三中。已有270年历史的北京三中感念于老舍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将老舍当年上课的教室辟为“老舍纪念室”。室内收存了老舍学生时代、英国之行、抗战时期、赴美讲学和新中国成立后的100张珍贵照片和资料。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东北大批移民,这便是所谓的“日本开拓团”。 ●“开拓团”男子被蒙骗征战,充当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灰”。而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开拓团的妇女和儿童,被他们的国家遗弃了。  相似文献   

8.
老舍之死     
《春秋》1997,(6)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是触及每个人灵魂的一场大革命,我怎么能不参加呢?”我无言以对。于是他就去了。谁知他一到那里,早已做好准备的“造反派”们就贴出了标语,宣布了老舍的所谓三条罪状:美国特务、反革命分子、修正主义分子(说  相似文献   

9.
高思新  朱杰 《理论月刊》2005,(10):143-146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有很多被改编成影视剧,而且有很多成功的范例.那么,老舍的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以至时隔半个多世纪,步履匆匆的现代人还愿意安静地坐下来同他一起去翻阅那些发黄了的黑白老照片,听他讲述那一个个遥远的"老北京"的故事呢?"老舍现象"值得人们深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备受中国美术界和史学界关注的巨型油画《重庆大轰炸》经过农工党党员、当代著名油画家陈可之的精心筹划和主创,初稿亮相不久,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纷纷邀请展览。这幅画将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的献礼作品。《重庆大轰炸》以磅礴的气势和写实的手法向世人展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这幅油画小样长7米、高2米,分为“救护篇”、“精神篇”、“隧道篇”等10余个篇章。画中众多的百姓人物成为作品的重心和灵魂,既表现了重庆惨遭日军轰炸的历史事件,又细腻地描绘出重庆百姓遭日军残杀的…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说:“‘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2.
杨鹏 《求索》2013,(6):60-63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主义”主体意识的上升,在“文明开化”思潮的影响下,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实现了近代化的学术转向。不少日本学者对中国历史进行了认真系统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及作品,许多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日学术界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然而,随着日本“大陆政策”的实施,愈来愈多的研究家抱有日本国体神圣论、民族优胜论而轻蔑中国。在日本东洋史、支那史学者及一些反动的日本文人论著里.充斥着大量的侵华史论,并且一个特殊课题——“满洲学”也由此发达。这些研究成果大多背离了历史科学的客观主义原则,有的甚至任意捏造和曲解有关历史.遭到历史的唾弃。  相似文献   

13.
日本文化输出的“红与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每值“六一”国际儿童节,家长们为孩子选购图书作为礼物时总会发现,在中国图书市场畅销的青少年图书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外版书。而日本的动漫作品和电子游戏更是占据了中国市场不小的份额。前不久,日本外相曾公开宣称,要通过外交部全力推广日本动漫和其他流行文化,以改善日本在亚太各国的形象。这一言论引起了许多国家政府和有关人士的警惕和担忧。从而也为“日本为什么在外交中大打文化牌”做了注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艺界近期出一新闻:某文化公司几位学者策划出《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金庸列上“文学大师”,排名第四,仅次于鲁迅、沈从文、巴金,在金庸后面才有老舍、郁达夫、王蒙等高手。台湾三毛也排入“文学大师”之列。穆旦列为“中国当代诗人之首”。茅盾,还有郭沫若等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文学家、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众所公认的语言文字巨匠却被轻轻地“抹”掉了。编大型文库不提茅盾,此举实在荒唐!对茅盾身后被冷落,我们感觉非常不公平。茅盾的作品,连同他的名字,连同他6O多年的革命文学活动,是影响着整整一代以至几代中国青…  相似文献   

15.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立现代国家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六大”为国家制度的创新指明了方向一百多年前 ,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近代化。然而 ,当时的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中体西用”,进行经济领域的变革 ,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 ,甚至搞了个“远东第一舰队”———北洋水师 ,但无奈政治落后 ,政府腐败 ,所以于甲午战争功亏一篑 ,惨败于日本。而当时的日本“脱亚入欧” ,“求知识于世界”,进行国家制度的变革 ,所以最终赢了中国。“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现在 ,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 ,能否转变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 ,关键仍然在于进行国家制度的变革 ,即能否推动全方位的制度变迁 ,建立…  相似文献   

16.
舒乙 《北京观察》2011,(3):36-38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作品被搬上舞台、银幕和电视的,就数量之多而言,非老舍先生莫属,在这方面,他是冠军。  相似文献   

17.
萍水 《协商论坛》2008,(9):28-29
改革开放初期,日本曾经是中国效法的对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滞胀阶段,美国取代日本,成为许多中国企业效法的对象。其实,同为亚洲国家,日本的一些长处被国人忽视了。离不开的“日本货”在今天,一个坚决的日货抵制者,可能遇到很多困难。“日货”不仅是人们通常了解的汽车和电子产品,钢铁、纤维等日本的大宗出口产品,隐藏在无数中国建筑中;日本化学制品无处不在,日本制造的医疗器械,几乎是每家中国医院的必备品。  相似文献   

18.
日本社会福利制度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社会福利制度现状分析青木正子日本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是经过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社会福利的转型”而形成的。“转型”是相对于六十年代曾在建设“福利国家”的理念下,达成了社会福利的高度发展状态而言。笔者希望通过对日本社会福利制度的揭示,为中国正在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一) 1988年,于是之在北京人艺接待两名台湾作家,命我作陪。交谈中间,对方谈到一个现象,即大陆上的,现代文学史上比较活跃的那些作家当中,1949年之后,写作最勤、著述最丰的当属老舍。老舍去世之后,中国的话剧舞台即使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仍让人感到某种寂寞……解放后的17年里,老舍先后创作了23部剧本及一批散文,和至少两部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正红旗下》。其中《正红旗下》没有写完。老舍以写作为生命存在方式。于是之则讲到了另一个现象:解放以后,尤其是1978年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活跃的那批作家里,作品能够不断被改编,不断被搬上舞台与银幕的作家有两位,一位是南边的鲁迅;一位是北边的老舍。截止到1998年,几乎老舍的全部中长篇小说诸如《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  相似文献   

20.
《春秋》1994,(2)
1943年秋天,老舍先生在他任教的青岛山东大学院内一所洋式平房里,花了足有两周的时间,阅读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大部分手稿。之后不久,老舍便当着王统照、孟超、吴伯箫等山大同仁的面,盛夸“此书乃必传之作”,“堪称民国第一奇书”。建国后,老舍念念不忘此书的出版事宜,但终因卷帙浩繁,政治运动频起,先生的遗愿未能实现。这部奇书的名字叫《尘世奇谈》,几经磨难,至今仍没出版,铸成中国文坛的一大憾事。笔者因工作关系,涉及此书,现将这部奇书的来龙去脉简要披露一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