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3)
激情犯罪是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中较为频发的犯罪现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文从大学生激情犯罪的概念、特点、产生的原因出发,探究如何有效地采取大学生激情犯罪的预防措施和教育策略,以避免大学生激情犯罪案件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校园环境的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3)
驰名商标认定标准是指相关部门在认定某商标是否驰名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法律依据。我国驰名商标认定标准在体系构造上应包含必备标准和排除标准两方面,在具体适用驰名商标认定的每个标准时还要注意综合考察、有所侧重,同时要坚持动态考察原则。认定驰名商标的标准包括商标公众知晓程度标准、商标使用状况标准、商标宣传状况标准、商标受保护记录标准和商标内涵标准。  相似文献   

3.
4.
随着福利国家趋势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不断向社会领域扩展。而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展势必带来政府执法方式的多样化。行政合同作为政府执法手段多样化趋势的典型代表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虽然立法尚未对行政合同制度做出规制,但理论界基本肯定了行政合同是独立于民事合同之外的一种合同,并对行政合同制度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与广泛的讨论。但何为行政合同?这一问题作为行政合同制度得以存在的基础问题在我国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看法,理论界争议颇多。而本文正是希望通过探求行政合同的认定标准,对准确定位行政合同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5.
胡东  于博洋 《行政论坛》2023,(3):138-143
行政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履行职能的重要载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保证宪法和法律法规正确实施、实现法制统一的重要制度安排,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精准认定是备案审查的必要前提,然而,程序外观说、实质内容说、制定主体说和个案裁断说等学说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认定的能力不足,存在难以明确行政规范性文件范围,进而阻碍备案审查进行的困境。通过对现有学说的审视和检省,提出行政规范性文件认定的“三阶”模式,以“形式—实质—体系”的认定模式,重构“行政规范性文件”认定标准,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奠定基础,有助于行政规范性文件褪去“恣意性”、重塑“规范性”。  相似文献   

6.
黄婕 《学理论》2011,(25):68-69
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作为三大贸易补救措施在当代国际贸易中起着平衡贸易的重要作用。而这三大贸易补救措施都涉及一个核心概念———同类产品。同类产品的认定标准与结果关系到一项贸易救济措施是否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与此同时同类产品的概念已在许多国家的国内立法中有规定,但都是非常相似的,迄今为止,各国的法律还没有在操作层面上对同类产品的认定作出明确有效的规定,那么如何认定同类产品呢?这个问题在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争议,这就使得实践中操作具有随意性,结合相关案例对如何认定贸易救济法下的同类产品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刘丽 《理论与改革》2014,(2):170-173
大陆法系的不可量物侵害以德国的不可量物侵害物权责任和法国的近邻妨害侵权责任为代表,而英美法系则是通过私人妨害的侵权责任来规范不可量物侵害的。尽管责任性质不同,但是各个国家在认定责任的标准方面却存在很多共通之处。德美英法四国的相关制度处理的都是重大的妨害,轻微的妨害不构成不可量物侵害责任。即使是存在重大的妨害,德、英、美三国仍然要求被妨害人在一定条件下承担忍受义务,体现了利益平衡的思想。而法国的近邻妨害制度虽无此要求,但是在救济类型方面却有所限制。相比之下,我国的不可量物侵害规定则过于粗陋,仅有的责任认定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应该从上述各国的成功规范中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耳纹识别人身是一个新兴的法庭科学领域,法庭科学专家对认定没有给出一致的标准,甚至连认定的步骤、方法也没有统一。我们对小范围耳纹样本进行实验研究,针对耳纹易变形的特点,讨论了耳纹认定人身的科学性,并且提出了耳纹认定人身的方法和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9.
浅议作品的独创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件作品能否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著作权法所要求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目前世界上将“独创性”作为作品是否受保护的实质性判断标准,由我国著作权法立法宗旨和法律价值所决定,我国确立的独创性标准应采取独立创作加适量的创造性这一认定标准为宜。  相似文献   

10.
金融犯罪与非罪的认定标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月斌 《理论探索》2006,(6):145-148
金融犯罪属于新兴形态的经济犯罪,近些年来,随着金融领域的开拓、金融业务的发展而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发展态势。因此,随之而来的首要问题便是涉及此类犯罪定罪根据问题。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认定一种行为是否构成金融犯罪,当以刑法分则及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该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为依据,其中金融不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金融刑事违法性等乃认定此类犯罪的实质、法律标准,这对于区分金融犯罪与非罪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同时,也只有注重两者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彼此相互关系,才能做到准确把握金融犯罪与非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预测在管理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预测的价值决定不能简单地以预测是否实现作为标准,而应依据它在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而及时的过程中的效用来衡量。  相似文献   

12.
原告倪某按身份证上记载的出生日期计算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但按其职工档案中最先记载的出生日期计算未达法定退休年龄。当原告所在单位向被告(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办理原告退休手续时,被告以原告未达法定退休年龄为由,不批准其退休。原告不服,向法庭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侵犯著作权犯罪也随之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作为一种经济犯罪,侵犯著作权犯罪有其深刻的经济文化根源,对侵犯著作权犯罪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明确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对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司法认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驰名商标的双轨制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濛  张芳 《学理论》2013,(24):125-126
所谓驰名商标的认定,是指有关机关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依据具体事实,认定其商标是否构成驰名商标的过程。2005年,国内首例法院判决撤销行政机关认定的驰名商标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撤销了商标评审委员会对"21金维他"驰名商标的认定,使得业界及社会大众展开了对于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和行政认定的探讨。通过"21金维他"案件,讨论驰名商标认定双轨制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完善驰名商标双轨制的认定,以实现保护驰名商标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监察对象的范围认定及识别标准是监察权行使的重点和难点。监察对象的认定,需要在方法论上回归法教义学的基本立场,以立法条文为出发点。在《监察法》文本中,与监察对象有关的概念表述多达十种,这给监察对象的范围认定增加了一定难度。在监察对象的范围认定上,总则与分则间的差异化规定,尤其对于《监察法》第15条的理解偏差,致使学界对“公职人员”一词的理解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之别。监察对象的范围认定在法理上应遵循法律解释、总则效力高于分则效力、法的安定性的原则,厘清公职人员、有关人员和监察对象三者间的关系。在“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判断上,宜采纳身份和行为相结合的双重维度说为识别标准,这样更便于开展监督工作和简便识别程序。  相似文献   

16.
钱晓晶 《学理论》2012,(22):96-97
鉴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刑法将交通肇事后逃逸或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但因为逃逸行为的主观性较难揣摩,在学术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尚存在较大分歧。以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为研究对象,对有关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关于逃逸认定和属性条款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如何对逃逸行为进行合法合理的定性进行分析,同时,对我国如何完善交通肇事逃逸定罪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田芳 《学理论》2013,(3):167-168
贫困生认定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高校的资助工作,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出发,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提出改善意见,并指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意识和回报意识,为贫困生认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并从制度上约束贫困生的行为,以保证资助资源的公平、公正、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8.
吕少勇 《学理论》2012,(5):80-81
合同诈骗罪是从传统诈骗罪分离而来,兼具经济犯罪与财产犯罪的双重属性。其所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一方面侵犯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交易秩序、国家合同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在犯罪构成中,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所以合同诈骗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在司法认定中,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于正确区分合同诈骗的罪与非罪的界限、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认定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合同诈骗罪的理论研究与司法认定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19.
保险诈骗罪的成立要求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保险金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保险诈骗行为且诈骗数额较大。对保险诈骗中刑法有明文规定的数行为必须实行并罚,对没有明文规定的按照刑法理论解决。对保险诈骗中的共犯问题,应分别具体情况,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规定恰当处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刑法打击方向和力度的变化,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为也不断翻新。与传统违法犯罪相比,其行为实现了四个转变:由硬暴力向软暴力转变,由内生暴力向雇佣暴力转变,由犯罪行为向违法活动转变,由并联向串联转变。与此相伴,司法认定和适用中也面临着一些困扰和问题,如违法犯罪活动累计次数统计欠妥,非法手段与合法手段处理失当,对暴力雇佣行为认定混乱,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的违法性排除不当等。因此,对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的认定要有新思路,活动次数应予明确,行为的暴力基础不应忽略,雇佣行为应区别对待,另外还要注意行为认定须与结构层级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