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曾敏之在2月22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我读南怀瑾的著作,很欣赏他有关做人有三个错误是不能犯的遗言:"人有三个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这三种错误,是提醒做人的哲学。当今之世,世道诡谲、浮躁,我们看到的社会现象或政  相似文献   

2.
王涛 《新长征》2011,(9):64-64
底线,意为最低的条件、最低的限度。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为官做人的标准应该超出底线越高越好。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底线的突破也是很容易的。如果对"六个为什么"搞不清楚,对"七个怎么看"雾里看花,对"四个重大界限"划不分明,对反动政治观点不去反对,对一些错误思潮和不良现象不去抵制,对政治纪律不去坚守,就会突破政治底线。如果不遵守  相似文献   

3.
人生哲理讲述做人问题,而这个问题历来难讲。难讲的原因,除了宏观社会环境方面对人的思想意识的影响之外,还在于这个问题本身。贺麟先生在其1941年发表的《论人的使命》《文化与人生》,  相似文献   

4.
1938年,一顶“托派汉奸”的帽子突然扣到陈独秀的头上。一时间国内舆论哗然,引发了一场“陈独秀是否托派汉奸”的大争论,造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桩大悬案。那么,陈独秀汉奸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5.
德国哲学中存在着道德神学和人学的两种路径。以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人为代表的古典哲学认为建立在道德、理性或者自我基础上的信仰构筑现实世界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实践唯物主义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黄爱华 《理论学刊》2004,1(4):21-24
哲学与经济学之间并不存在无法沟通的屏障,它们应当能够互动和相互印证。当哲学“从天而降”贴 近人与人的生活时,它将同以人和“家庭”为本的经济学相汇合。经济学和哲学的互动和相互印证的主要区城是人 的问题。正是“人”这个主题把哲学与经济学紧密联系起来。哲学与经济学的联袂,将会开拓人学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彭欣  文援朝 《唯实》2003,3(3):14-17
邓小平认为 ,错误是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事物的发展规律或实际状况不相符合的认识和实践。他对错误的特性的认识 ,主要表现在对错误的特征、错误的规模与程度、错误的多重价值、错误与真理的关系的认识上。邓小平的错误观 ,是他对马克思实践论反思方式的充分运用 ,也是他对发生在自己、他人或团体的认识错误与实践错误的一种哲学认识。  相似文献   

8.
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秋红  张海鸥 《唯实》2002,1(5):7-10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 ,是当代人类对历史上 ,尤其是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人与人的冲突失调所引发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深刻反思的结果。它要求人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超越原生平衡状态、紧张对立状态 ,向人工生态平衡阶段过渡 ,以此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超越群体本位、个体本位 ,向类本位过渡 ,以此促进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 ;在这两个超越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社会形态的超越 ,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使人类社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是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和贯彻文件精神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刊发表我校部分学者笔谈 ,旨在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起学习交流 ,共同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是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和贯彻文件精神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本刊发表我校部分学者笔谈 ,旨在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起学习交流 ,共同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研究和科学阐释文化主体性问题,侧重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厘清文化主体性的哲学意蕴,阐明党的文化主体性是其文化主体理念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展现出来的固有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一文化主体性最集中的代表和最有力的体现。二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党的文化主体性有着先进性、自觉性、创新性、开放性等鲜明时代特色,集中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信。三是党的文化主体性经过艰辛探索与科学概括,实现了由可能向现实价值的崭新转化,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新生命体,增强了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新动力。四是党的文化主体性必定在实践中发展巩固,又在实践中巩固发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入更新境界,亟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文明互鉴”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一、在研究兴起的原因上,有多重背景 许多学者致力于社会哲学的发展,恐怕不单纯是为了创建某种完善的乃至绝对化的哲学体系,社会哲学在我国的创建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一是许多哲学工作者具备了一种强烈的学科意识,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的哲学理论不能仅停留在一般学说层次上,而应发展成为一门较为完整的哲学分支学科,并在社会哲学的旗帜下去从事自觉的系统的社会问题的哲学反思.二是社会的变革、发展和结构转型也急需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社会哲学提供方法规范、知识图景、价值方针和政策依据.三是受到国外社会哲学理论的启发和激励.  相似文献   

13.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合理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客体条件,也需要主体条件。客体的特性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同样,主体自身的特性也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性,就是人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文化基础的全面发展和全面优化。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哲学意义,这种意义就在于它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创造了最好的主体条件,极大地增强了和充分地运用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推动人类认识和实践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实现了从李达的<唯物辩证法大纲>和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到肖前、李秀林等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上的重大改变,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诚如作者所说,近些年来,人们思想异常活跃,学术观点纷呈杂陈,其中一种观点主张“无立场”哲学、“无立场”道德。对此应当怎么看,由此涉及到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西方的一些哲学和伦理学观点,如何建立和发展我们的哲学、伦理学,北京大学魏英敏教授在本文中谈了自己的看法。现予刊发,仅供读者思考。  相似文献   

16.
姚颖 《求实》2008,(4):33-35
马克思哲学以历史且辩证的方式实践地诉求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其致思路径在于从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内在契合的角度谋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其设定的实践主体现实地超越了以往个人"孤立"、"偶然"的状况.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的批判分析,马克思找到工人阶级赢得自由时间以全面发展个性的现实途径,致力于砸碎旧世界锁链的"现实的运动"是人类的历史生成之源.辩证地审视人与社会的关联,实践地谋求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融通,在当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问是什么?有时,我们讲谁有才、有学问,其实都是第二位的,做人才是第一位的。走到启功先生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他做人的境界,是我们真正的收获。现在的人,不管在哪个领域,大多在谈我怎么样,我该怎么样,我要怎么样,或者别人对我该怎么样,等等。先生从来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焦虑是人的焦虑。哲学应当是为人而焦虑的哲学,而人应当是为哲学而焦虑的人。真正把"哲学的焦虑"和"人的焦虑"融贯起来的哲学是马克思哲学。追问精神存在的向度就是追问人的存在方式。发展意识的发展是人的存在的深层根据。历史意识的发展是人的存在的根本支撑。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浓厚的创新意识、强烈的科学意识和自觉的历史意识发现时代问题、解答发展难题,才能真正推进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实现人的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19.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针对当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笔者以反思的视角切入,从法哲学的高度予以审视,从而着重论述了道德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抑制的关系,同时提出了我国法治化过程中制度建设的若干建设。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人本基础上的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唯物辩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