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应用伦理学有自己的基础理论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应用伦理学的产生、内容、特征和原则、方法。应用伦理学之所以在当代出现,是有其社会道德生活和伦理学自身发展之深刻原因的。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内容表现为"应用什么"、"应用于什么"和"怎样应用"三个大的方面。应用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知识体系中与理论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相提并论的学科,代表着伦理学理论在实际道德领域的生活化和应用化,使伦理学的讨论从关注一般道德原则规范转向实际的道德问题,凸显了"实践理性"和"化理论为德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们所做的任何涉及伦理与道德的行为都会被拿出来进行广泛的评判、讨论,甚至发生激烈的思想交锋。在关于公民伦理与道德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必须关注个体的人在处理涉及伦理与道德行为时的选择。通过厘清"伦理""道德"概念,找到我们应该持有的理性立场;考察今天所处的伦理道德环境,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透视行为的先在条件和价值观念;在义务论与功利论之间,寻找他们可能的行为逻辑和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姜吉星 《学理论》2012,(12):8-9
"义利观"是关于道德原则与利益,权利与义务等一系列问题的统称,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范畴。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义利观以其主导地位,在人们心中建立起了根深蒂固而又影响广泛的义利观念。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义利观,在继承儒家义利观优秀传统的同时又进行了必要的理论改造和扬弃,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尽管马克思对包括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多有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拒斥道德;与此同时,尽管马克思并不拒斥道德,但他并没有以道德原则作为其政治哲学的基础。那种指认马克思政治哲学以道德原则为基础的观点,直接有悖于马克思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关于道德原则的定位,即道德总是非独立的与从属的。不仅道德原则不能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而且,"经济基础"所代表的经济事实也不能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不是在传统哲学的意义上使用"经济基础"这类表述,与其说"经济基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奠基性原则,不如说它是马克思思考政治生活与道德原则的出发点。纵然我们分别排除了道德原则和"经济基础"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之基础的可能性,却不意味着马克思政治哲学失去了作为政治哲学的合法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共同体所做的辩护、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辨析等,无不彰显着政治哲学的超越性与普遍性特质,从而证明了超越"基础"的政治哲学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11)
休谟在《人性论》中区分了道德感和道德动机,在道德动机上又倾向于自爱动机论,在判定道德行为时既强调道德感,又强调道德动机,这造成了道德评价中的"双重标准"以及从自爱动机论无法说明道德行为的"道德性"等问题。而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用道德情感这一概念取代了道德感和道德动机,并指出这一情感同人道情感、仁爱情感都是同一种情感,突出了仁爱情感的地位。由此休谟将道德动机论和道德感理论加以融合,并在强调仁爱动机的基础上解决了《人性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人权来源于道德并且体现道德,人权的实现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过程,人权具有道德价值,因此"人权伦理"在概念上是成立的。人权伦理就是指:人权中本身蕴涵的基本伦理道德以及在一切人权制度、人权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价值和伦理关系及其应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权伦理主张要把人当作人来看待,要求珍爱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人的自由、加强人的互爱,提倡人的平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权伦理具有主体性、普遍性、实践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和方法,被罗尔斯在其《政治自由主义》中称之为"政治建构主义",用作解释他的正义理论。而柯亨则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集中批判了这种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试图在原初状态下建构出正义原则,柯亨认为无论是建构的方法还是关于正义原则的解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柯亨对罗尔斯为代表的社会正义的建构主义的批判主要从正义的特殊性、首要性以及受环境的影响等几个层面展开。这种批判实际上也是规范与道德之间的权衡和论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在其理论体系中虽有变动但无断裂。从一种层次论的角度,通过对马克思"实处世界"中的"道德生活""理论世界"中的"道德思想"和"理想世界"中"道德追求"的探讨,研究道德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底蕴式存在。在早期马克思那里,所谓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谴责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非专门有意识地去做,涉及的道德含义也是一般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创立唯物史观时期及以后,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一直是隐含在整体理论背后的价值原则;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道德评价是更深层次的道德评价,包含了深刻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这一理论延续体现了道德理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底蕴式存在。  相似文献   

9.
吕妍凝 《学理论》2011,(22):75-76
道德建设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建设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试图从康德道德哲学中吸取能为我国道德建设所用的积极因素,从道德法则的先验性、"人是目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批判式继承和发展康德的自律原则,从而使国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虽然《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主要是康德对宗教思想的论述,但其间涉及道德诸种关于人的恶的解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面对现实的恶,也即在我们处理"心灵改善"问题时所遭遇到的伦理困境,深刻地表明"人的本性纯为善"的期冀已然化为泡影。在此,将通过康德在超验领域中关于人的恶的思想来透视经验世界中常见的几种恶,以期许厘清恶的原因而实现人的向善禀赋。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8)
传统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劳动分工的现象以及因其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引起了各个领域思想家们的高度关注。涂尔干认为,社会劳动分工是社会存在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具有团结的道德功能。关于这一研究假设,涂尔干的分析路径如下:社会劳动分工"功能"一词的界定缘由→社会分工与道德相关性的假设与论证→社会分工具有道德功能的例证研究→社会分工产生社会团结的道德功能的实证论证。  相似文献   

12.
胡晓杰 《学理论》2014,(3):282-283
纵观当下,道德榜样、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评选活动屡屡展开。康德曾在其《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这样说":对于道德,没有什么比举例说明更为有害的了。"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道德榜样的评选?道德信仰对于道德规范的建立有何意义?从康德的责任、道德命令及其他一些关于道德的概念入手,分析道德榜样评选的合理性及其作用,以及过分推崇道德榜样所带来的舍本求末的后果,并分析建立道德信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2)
道德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后天培养的能力,这很大程度是由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这种建构主义的观点被普遍应用于儿童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实践中。而进化心理学则使用一种自然主义视野的研究径路,通过现代心理学原则和进化生物学的结合,从利他、认知以及神经科学等方面入手对人的道德起源和本质进行深入研究。两种理论在关于道德本体论认识层面的表征有明显的区别,同时也为我们重现审视道德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法律的不完备性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者的有限理性、"经济人"特征、法律运行中存在的成本以及法律运行中对相应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决定了单纯依凭法律实现对社会的完美治理只是一种理想,法律适用于现实并非必然地妥适和自洽。现实中只有通过对完备的立法和法律解释的不懈追求、法律"实质化"的促导、执法中的合理原则和应急原则、司法中的利益衡量原则的运用、以及道德和政策对法律的补充来获致社会治理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5.
认识"边界道德"的概念、特性、存在样态以及它实现意欲转向的可能性根据,是学术界亟需破解的理论任务。探究这些问题,不仅要从否定性角度说明边界道德不是虚幻的道德、道德的虚幻性、非存在的道德、"边缘"的道德,而且要从辩证否定角度阐明边界道德问题,即由概念存在与事实存在不一致引起的道德现象问题和道德理性与实践理性不统一凸现的道德界线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6)
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借助无知之幕的原初状态假设,为我们设计了一套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即"正义原则"。自由、平等和对最少受惠者的关照是罗尔斯的根本议题。可以说,这一原则对于正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来说仍有许多可取之处,公平正义仍然是现代中国不可忽视的主题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提法都昭示着党和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  相似文献   

17.
物质利益关系是社会道德的现实基础,规定着道德的本质。社会转型期道德困境的产生,根源于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多重利益格局中,多元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以及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成为道德困境产生的现实根源,集中表现为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功利主义与平等主义之间的冲突。因此,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夯实物质基础,同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利益分配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要求。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3)
罗尔斯关于平等与正义的理论多出自《正义论》,其逻辑起点是原初状态,原初状态最突出的特点为"无知之幕"。"无知之幕"下的原初状态作为一种可能性状态,其出发点引发了许多关于创造正义和检验正义的争论";无知之幕"的正义观有两个基本原则:基本自由原则,罗尔斯也论证了功利主义原则的不可行性;差异原则,涉及程序性正义和补偿性正义的哲学原理。  相似文献   

19.
执法者的职业伦理要求执法者在执行公务时既受普适性道德观念拘束,也为特殊的职业道德规则所约束。但在实务中,执法者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在某一处理中若涉及两种或以上职业道德规则相互冲突时,该如何选择才更符合职业伦理标准。本文综合比较了康德的道德绝对主义和边沁的道德功利主义,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影响考虑,提出在符合国情、正义等要求下,综合评价和衡量当事人、群体、制度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从而形成更优决策,并试图从理论层面为执法工作中的"道德规则冲突"选择难题提供相应的能力评价和行为选择的框架。  相似文献   

20.
田继江 《学理论》2015,(6):43-44,55
在"Famine,Affluence,and Morality"和Living Highand Letting Die中,辛格(Peter Singer)和昂格(Peter Unger)采用了一个相似的原则来论证其结论,即在不牺牲任何相应的道德价值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阻止坏事发生,那么我们应该这么做[1]231[2]31(以下称为"辛氏原则")。尽管辛氏原则在直观上十分有说服力,但是,辛氏原则内容过于宽泛,以至在许多种道德情景中,这个原则是没有效力的。为此,这首先基于道德常识构建一个一般性的论证,证明"道德原则是否得以实现,取决于具体场景中的一些客观因素,尤其是能力"。进一步将说明,辛氏原则会如何被绝大多数场景的能力因素所阻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