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劳动法是在对传统契约自由的修正和限制中兴起的。劳资矛盾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最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我国劳动合同法中的强制性规范中的国家干预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从劳动法的兴起历程以及我国劳动合同法中契约自由与国家干预相关规定的粗浅分析中可以看出未来劳动法契约自由与国家干预关系是社会力量主导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颁布以来,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合同法议论颇多.部分批评和反对劳动合同法的人士认为,劳动合同法违反契约自由(合同自由)原则,①对劳动合同的干预过多,过分地限制了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的权利和利益.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制度是构筑、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7年6月颁布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辩;2008年1月施行后,基于该法的规定,劳动争议也迅猛增加并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为此,本专题以新颁布的Ⅸ劳动合同法》为视角,通过与“劳动法》的比较,着重就如何理解契约自由及在劳动合同领域的规制、立法定位、劳动合同期限的缺陷,以及当前劳动争议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和在新形势下劳动仲裁的举证责任规则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以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  相似文献   

4.
“契约自由是合同法的灵魂和生命。”它发源于罗马法,确立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进入20世纪后,随着其产生之社会基础的变化.各国普遍对契约自由给予一定的规制,以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契约公正。从契约自由原则的兴起、确立及现代社会对其的规制,宏观把握契约自由原则发展的历史进程,并洞见其发展动因。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加强对契约自由的干预,基于商业实践、社会政策和公众利益考虑而将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合同受益人纳入合同条款的保护范围已成为合同法的新趋势。然而,在我国,除了基于《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和破产法规中有关债权人的代位权、别除权和撤销权等规定而给予第三方受益人以一定的从债权延  相似文献   

6.
契约自由是合同法理论与制度的基石。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弘扬契约自由 ,但同时必须限制契约自由 ,防止由于其被滥用造成对社会整体利益和竞争秩序的破坏。契约自由的滥用会生成垄断 ,障碍竞争 ,因此必然会受到反垄断公共政策及其立法的规制。中国的反垄断立法同时肩负着维护蕴涵于经济民主中的契约自由和防止契约自由滥用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7.
我国<劳动合同法>业已颁布.但该法对劳动法中的基本概念(如劳动关系)的含义界定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使得劳动法学中的基本概念仍处在关系不清的状态.尝试厘清劳动法学基本概念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劳动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来源、表现进行了归纳与类型化分析.  相似文献   

8.
合同自由原则 ,即契约自由原则 ,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民法的四大原则之一。在契约自由原则的覆盖下 ,早在 16世纪就出现的意思自治原则便成为国际私法中合同准据法确定上的首要原则。我国在合同法颁布之前 ,有关涉外经济合同中意思自治的运用 ,吸收了国内外的最先进成果。 1999年 10月 1日颁布施行的合同法对意思自治原则做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一、契约自由原则与定式合同的兴起 (一)契约自由原则. 契约自由作为私法中最具魅力的法律原则,是在19世纪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人文主义哲学思潮、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古典自然法学说的合力下兴起的.契约自由作为私法自治的核心内容,包括缔约自由、选择契约相对人自由、确定契约内容自由和契约方式自由四个方面的内容,各国均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在法律中确立了契约自由原则.  相似文献   

10.
新劳动合同法的适用,使我们有了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大学生勤工俭学与劳动法适用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勤工俭学适用劳动法符合劳动法弱者保护的立法宗旨,符合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同时,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理应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供给,因而更加需要劳动合同法的特别保护.  相似文献   

11.
劳动者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是一项重要的劳动者劳动权.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者的工作由国家一包到底,劳动者根本没有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自由权利.劳动法对该权的规定是整个劳动法中最具有创造性和革命性的内容,它体现了自由择业的权利,是劳动者摆脱对雇主的依附关系,获得独立地位的保证,是劳动者人格独立和意志自由的法律体现.我国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再次明确赋予了劳动者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有必要针对保护缺陷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探讨如何设置一些既能保障劳动者单方解除权,同时亦能维护用人单位相关利益的具体措施,寻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平衡点,最终实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是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两类用人关系。劳动关系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务关系是《合同法》的调整对象。前者体现的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后者体现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只有正确分析和区别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才能合理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正确解决用人领域中相关纠纷。  相似文献   

13.
契约自由的衰落曾被认为是西方法律传统危机的重要一面。时至今日,契约自由在民法上的复兴与扩展如拨开云雾重见天日一般清晰起来。从宏观上看契约自由历史演进的规律是曲折而向前演进的,从微观看,契约自由并不必然导致议价能力不平等或交易不公平,要理顺契约自由与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关系。再从人格权法、公司法、劳动法、家庭法四个方面阐释了契约自由的扩展。最后指出契约自由的复兴与扩展的原因是社会阶层分化后多元化社会中力量对比的反映和妥协的合理产物,也是人们更为信仰自主选择的权利的表现。还要指出,契约自由的复兴与扩展,是有机结合法学与各个学科在契约自由理念上的观点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合同制度作为古老的法律制度诞生于古罗马的法律,合同的产生基于商品交易下的契约自由原则,在契约自由原则的奠定下产生了合同的原则中的核心——相对性原则。相对性既是合同法的原则,也是合同法的特点,其背后有着重要的思想理念的支撑。作为合同法的核心精神,相对性一直是合同运行过程中的准则,并被世界各国广泛的接受和认定。在合同所依附的社会情形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相对性原则在多种程度上被各种行为和理念所突破,导致其在矛盾中批判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合同法的制定过程中 ,借鉴德国等国家在司法实践中对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发展创新 ,参考了希腊、意大利等国民法典对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 ,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 ,建立了一个在合同法第 6条指导下 ,以《合同法》第 4 2条为一般规定 ,包括《合同法》第 17、18、19、2 7、4 3、4 8、5 2、5 4、5 8、5 9等条款在内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一 )诚实信用原则的指导我国《合同法》第 6条规定 :“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具体到契约的订立过程中 ,当事人有订立契约的权利和自由 ,但必须依照诚实信用原则履行…  相似文献   

16.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订立条件的立法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稳定劳动关系,我国《劳动合同法》增强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强制性,这弥补了先前《劳动法》的不足。但是,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条件上,《劳动合同法》对特殊情形中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作出了不同的要求,但这些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不严谨性。  相似文献   

17.
宪政契约理论解决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公开的或隐含的契约性命题,它内含了立约者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天赋人权是社会契约说构建国家义务的逻辑起点,义务论伦理、责任论伦理、契约论伦理是社会契约说构建国家义务的深层基础,自由、平等、正义是社会契约说构建国家义务的核心向度。当自由、平等、正义内化为人权的基本内核时,基于个人与国家在社会契约论中的逻辑关系,国家负有人权保障义务之结论便自然得以衍生。  相似文献   

18.
由于格式条款本身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局限,加之我国在制定合同法时受当时的历史和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使格式条款存在一些缺陷。这种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背离契约自由和公平合理的原则。建议通过修订的方式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合同法中的格式条款,以达到契约的公平、合理、正义。  相似文献   

19.
劳动监察制度的实质是行政权对促进劳动标准实施和劳动保障的结合,是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关系的一种平衡。我国劳动监察制度以2004年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为核心,但是,该条例颁行于劳动法体系尚不健全之际,其中许多规定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同时,劳动合同法的颁行与该条例的部分内容形成矛盾,在劳动法体制中也存在部分矛盾。由此,本文梳理劳动监察法制,分析我国劳动监察保障制度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以期对该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增添尽可能地裨益。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虽是私法契约,但常以法律对用人单位的契约自由加以限制.民用航空领域,飞行员在劳资关系中具有一定主动权,其利用契约机会主义主动单方解约较为频繁.为此制定之“五部委规章”彻底剥夺劳动者契约自由,并导致飞行员之行为危及公共利益,同时亦造成法院的法律适用困境.建议《劳动合同法》从明确违约金的特殊适用规则及企业特定人力资源的单方解约权两个层面予以改进,减少契约机会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