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直将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最根本、最核心的执政理念。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的历程中,却出现了人民不认可最终而亡党亡国的情况。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反思以往执政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和界定执政为民的认知条件是至为关键的。一、必须对"民"做出科学的理论注解和实践说明,二、必须对与"为民"相关的几对关系做出正确的切割,三、必须对为民的具体利益做出恰当的界定,四、必须对是否为民的评判问题做出明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2,(1)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人民观的思想核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从继承性来看,习近平内在地继承了毛泽东人民观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和党性宗旨,构筑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框架。从发展性来看,习近平同志从重民、利民、安民、亲民多个层面出发,在广度和深度上对毛泽东人民观进行了拓展和创新,赋予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鲜明的时代特色。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对新时代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中国梦、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以实际成果为民谋利。“为公”、“为民”,从本质上说就是群众观点的问题,也就是平常讲的,是不是一切尊重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否能以实实在在的成果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我认为具体应抓好六方面的落实: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9,(11)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学说在中国的实践经历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有助于人民富裕幸福是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之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形态后,进入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属性、价值指向和实践动力,是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和理论灵魂。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现实依据第一,教育地位的变化。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生重大变化。《决定》在第十二部分"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表述。首先,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这种如此强调和有分量的语言表述教育的重要性是前所未有的;其次,在这个部分所涉及的5个领域中,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  相似文献   

6.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由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和重要保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在党的治国理政实践和思想文化领域中,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发展壮大。科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刻内涵,需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创造历史伟业,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意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立场,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导向,凸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7.
一定的服务是指满足某种需要,人的利益起源于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需要能够顺利实现时,需要仅仅是需要;当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存在矛盾时,需要就转化为利益。为人民服务,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就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在当前,就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三最"问题,着力改善民生状况是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最现实的执政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古玉 《学理论》2010,(27):32-33
阐述并且分析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以人为贵"的执政伦理意蕴——以人民群众利益至上为根本宗旨;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原则;以"为民倾情、为民用权、为民谋利"为内涵;以尊重群众和服务群众,弘扬正气和承担责任,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为方法的执政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贯穿主题教育始终的一条红线。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庄严的"人民"二字本身就蕴含在主题教育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为民服务解难题",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人民监督思想是"人民至上"与"人民民主"两个基本要素的统一。其通过给予人民群众在政治参与中的更多话语权,促成基层社会的政治认同,这是毛泽东对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所做的重要尝试。毛泽东人民监督思想与实践,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权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即制度实践是历史活动,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不能将制度实践与人民主体性割裂;人民群众不仅是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实践主体,还应该是共享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发展成果的主体。如何将传统政治优势与现代治理方式充分融合,弥合理论构想与现实实践的反差,建立起科学的人民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监督作用,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发展获得感,是当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所亟需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出现递升变化。顺应新要求、适应新变化必须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把握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意蕴:一方面人民群众的需求超出了物质层面,"幸福感""获得感"成为人民群众需求考量的重要指标,即在新时代聚焦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追求;另一方面对人民群众需求的供给不平衡不充分,新时代必须要解决价值供给、利益供给、政策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价值追求,以利益公平来推动社会经济均衡和充分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作为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工具。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系列丰富的理论创新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民反对和痛恨什么"党就要防范和纠正什么,体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五个话语创新。这些新话语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鲜活性,其内涵的思想是指导全党践行"四个伟大"历史使命,凝聚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不断前行的强大武器。  相似文献   

13.
赵萍 《求知》2020,(1):36-3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视察工作时对加强社区治理、推进志愿服务、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轴心”作用,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治理等都作出了重要指示。街道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如何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探索让人民群众更满意的服务载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为此,按照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的要求,围绕落实为民服务解难题,建设“暖心体中”工程,完善为民聚心实践载体的目标,天津市南开区体育中心街道党工委坚持带着问题学理论,深入社区访民情。通过系列调查摸清基本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明确了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举旗定向,体现了对国际国内局势的深刻洞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谋远虑,体现了人民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特别是继陕西考察后再次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对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提出明确要求,为各级党员干部砥砺初心使命、奋力攻坚克难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当前,胸怀"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脚下有路、行动有方,是公安机关统筹做  相似文献   

15.
关注民生: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关注民生",不要肤浅地认为只是为了强调一种姿态和口号,应该懂得,这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命题,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高度关注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0,(3)
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是对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生动的、具体的诠释。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的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利益主体和评判主体。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助于更好地遵循脱贫攻坚的内在规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助于更好地凝聚中国力量,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7.
政府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其施行于社会的决策,必须具有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而公民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政府决策,是政府决策合法性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政府应由"单向为民决策"向"官民互动决策"模式转型。当前,为实现回应型政府决策,需要破除一些与公民参与要求不相适应的障碍。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面对人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知不足的现实问题,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形成意义深刻、内涵丰富、富有时代性的"人民获得感思想"。这一思想的主体是群众,内容包含多层次全方面,"获得"的方法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和体验,其落实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人民获得感思想"的提出,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探索践行"人民获得感思想"的实践路径,应进行"一核两翼"机制创新: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践行群众路线,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让人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更是十八大最响亮的政治宣言。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面对人民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知不足的现实问题,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形成意义深刻、内涵丰富、富有时代性的"人民获得感思想"。这一思想的主体是群众,内容包含多层次全方面,"获得"的方法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和体验,其落实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人民获得感思想"的提出,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探索践行"人民获得感思想"的实践路径,应进行"一核两翼"机制创新: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践行群众路线,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