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人情?查《辞海》,乃"人之常情"、"人的感情"。晁错《论贵栗疏》中说:"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王之道《桃园故人》中则说:"人情曷似春山好?山色不随春老。"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相似文献   

2.
正1965年1月9日,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斯诺说,不久前他在日内瓦参加了一次"北京问题专家"的学术会议,其中辩论的一个问题是,《矛盾论》是不是对马列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毛泽东接过话头回答:"其实,《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实践论》是讲认识过程,说明人的认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向什么地方去。"不久,他甚至极而言之地说:"我只有一篇好的——《实  相似文献   

3.
日前,上海《新民晚报》一篇《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的文章,针对说上海话的上海人,发表了"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的评论。此言论被认为严重伤害了广大上海人的感情,文章作者李大伟被"人肉搜  相似文献   

4.
何谓人情?查《辞海》,乃"人之常情"、"人的感情"。历史上曾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人情!晃错《论贵粟疏》中说:"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王之道《桃园故人》中则说:"人情曷制春山好,山色不随春老。"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然而,曾几何时,在许多地区",人情"发生了蜕变,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同过去的人情面目全非,今非昔比。有  相似文献   

5.
正汪金友在5月21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导演张纪中近日提出了一个独到的见解:"《西游记》的真正意义,在于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部《西游记》。一路上的诱惑太多,而每个人的反应却各不相同。所有妖魔鬼怪,都代表着贪婪和欲望,看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每个人的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官吏的“为官经”,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广纳言,二是善用人。一、广纳言。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下篇》云:“为政,通下情为急。”而下情的通晓,途径之一就是广纳言。汉代醒宽《盐铁论·刺议》中说:“多见者博,多闻者知,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是说见得多的人知识广博,听得多的人头脑智慧,拒绝接受别人意见的视听闭塞,自己独断专行的遭到孤立。明代张居正《论时政疏》中说:“明主不恶危切之言以立名。”意思是说,明君之明在于能听  相似文献   

7.
时下流行一个词儿,这就是常挂在许多人嘴边的"潇洒"。常听有些人说"人要活得潇洒些,别太和自己过不去"。究竟何谓潇洒?笔者查《辞源》、《辞海》等,"潇洒"一词,大体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清高脱俗。如李白《王右军》:"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二是指舒畅、轻快。如白居易《兰若寓居》:"行止辄自由,甚觉身潇洒。"这是古人对"潇洒"的理解。对现在的许多人来说,"潇洒"这个词儿的含义就更广  相似文献   

8.
说到我对山西的感觉和跟山西的缘分,真是千梁万壑,一言难尽。郭兰英嘹亮的《人说山西好风光》,从小便萦回在我的耳际,特别欣赏其中的两句:"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相似文献   

9.
正做事不同凡响,令人惊羡;人格出类拔萃,受人尊敬,都可以形容为卓越。《三国志》里说"英才卓越,超逾伦匹",评说的是人物。《南史》里说"任情卓越,轻财爱士",讲的是一种品格。苏轼《答李廌书》赞赏"词气卓越,意趣不凡",指的是诗赋作品。卓越既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事。"人"和"事"是统一的,德才整体上突出,是人格的卓越;某方面突出,某件事突出,是一时一处的卓越。事是人做的,谁做了卓越之举,当然可算杰出之人。古往今来卓越都是一个很高的标准,谁敢轻言自己卓越呢?但卓越离大家并不遥远,  相似文献   

10.
林伟 《广东党史》2010,(11):53-53
<正>《北京日报》曾发表了一篇题为《老一辈的智慧:贺龙怎样"讲党课"》的文章,读后让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文章说,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我党为  相似文献   

11.
正4月24日的《北京日报》转载石仲泉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文章称:如何正确认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在部分人中还有一些误识需要澄清:"压力没完论"。意即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压力太大,何时为尽头。有的人说,一听到"从严"二字就感到很紧张,何时能宽松一下?这完全是将属于指导理论层面的战略  相似文献   

12.
正一米八五的个头,强壮的身体,说他是一名运动员的话一点也不过份,但他偏偏却既喜欢在篮球场上蹦达又喜欢舞文弄墨,可谓是能文能武。自2009年开始写作以来,他连续五年被团场表彰为"基层优秀通讯员"。这个人就是十三师红星二场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张力。46岁的张力老家在甘肃会宁县。父亲早逝,母亲30多岁就一个人一直含辛茹苦地拉扯他们兄妹7人成家立业。张力是家中唯一的"知识分子"。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写过一篇《蚂蚁》的作文让老师在班上当范文读。暑假里,《艳阳天》、《暴风骤雨》、《林海雪原》、《茶花  相似文献   

13.
到底有多少红军指战员长征途经了青海班玛地区?以往的研究者有多种说法,主要有:1.青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的《青海历史纪要》中说:"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在朱德等同志的率领下......?7月下旬,红军左翼约5000余人"进入青海境内.2.格桑本?、朱永馨?发表在《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情况》一文说:"红四方面军之一部"?,由骑兵数百作前导,步兵数千为后续,进鱼托沟,到达班玛县境.3.《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的一些情况》一文说:"九月初,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将近万人"长征经过了青海.4.张嘉选发表在《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上的《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青海再探》一文认为,"红二方面军进入青海的人数大约15000人."5.《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地区人数之考证》一文则认定,"进入青海省境的红二方面军人数应为18000人."6.张世华、索南发表在《西北史地》1992年第1期上的《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左纵队全部经过了青海班玛地区》一文,由于增加了长征左纵队中的四方面军部分,因而进入青海的红军人数就大为增加了:"左纵队经过青海班玛地区的大体人数……二方面军三个军约15000人,四方面军三十军、四军十师、十一师,骑兵独立师,西北局党校、红军总部,总部五局约10000人.总计约25000人."  相似文献   

14.
刘美伶 《当代贵州》2013,(22):38-39
在聂飞的书桌上,摆放着《邓小平时代》和《朝鲜战争内幕》两本书,他说:"人物传记和战争题材的书籍最能返照现实,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顾大局。"和聂飞接触过的人都评价他为人随和,处事得当,可少有人知道这些表象的背后是他心中装着一个大时代,一个  相似文献   

15.
正著名学者刘起在《尚书学史》中说过:《尚书》是历代帝王和封建士大夫必读必尊的政治与道德教科书,而《尧典》是《尚书》中的开篇,有"中华第一典"的美誉。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经说过"《尧典》可以观美"。那么,从《尧典》中可以观到哪些德政之美呢?"《尧典》可以观美"说中的《尧典》在今本《尚书》中被分为《尧典》与《舜典》两篇。典,作为一种文体,主要用于记载君主治理国家的大道与准则。《尧典》《舜  相似文献   

16.
《当代贵州》2012,(14):54-55
聂远:黔东南给了我艺术灵感聂远,演员,1978年出生于黔东南镇远县。代表作有《雪山飞狐》、《倩女幽魂》、《隋唐英雄传》、《大唐情史》、《三国》、《西游记》等,被称为"内地新四小生",曾获大众电视十佳演员奖。"家乡话是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的。"离家多年,聂远仍能说一口流利的镇远话,毫不掩饰对乡音的依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镇远。聂远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不过西方的节日,他说镇远是传统文化尤其  相似文献   

17.
<正>"杞人忧天"的故事出自《列子·天瑞》。原文为:"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意思是说,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自己没处躲藏,所以吃不好饭,睡不着觉。后用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把这件事当作笑话来看。唐代李白在《梁甫吟》中说:"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清代邵长蘅在《守城行纪时事也》中讲:"纵令消息未必真,杞人忧天独苦辛。"那些杞国的人,怎么就那么傻呢?天会掉下  相似文献   

18.
<正>用好一将杀敌无数,用错一将累死千军。元代马致远在《汉宫秋》中提到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给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个性鲜明,既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也有棱角分明的处世之道,但其能干事、会干事、敢干  相似文献   

19.
临终遗言具有特殊的智慧,这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信仰。《论语》中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一般,有一种自然吸引  相似文献   

20.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