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该书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以"孝悌、仁爱、诚信、礼仪"为核心。具体阐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它虽然是儒家思想的启蒙教育读本,但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仍然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都在用他的思想和学说教化人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其思想首位是孝,核心是仁,"以仁统摄诸德",由孝生仁,以仁为做人的根本。《孝经》是记录孔子孝思想,孝文化的重要典籍。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  相似文献   

3.
马拉 《红岩春秋》2014,(10):50-52
正92岁的朱明材老人坐在位于沙坪坝重庆一中附近家里的客厅窗前,下午3点多钟的阳光照在他满头华发和墙上那幅名叫《八德图》的挂轴上,暖洋洋的。《八德图》看上去像一桌摆满菜盘子的桌面,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盘里分别装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传统的"八德"大菜,旁边还加了两道配菜"仁""爱"。他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孟子说的。我看  相似文献   

4.
“百善孝为先”。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的观念最早形成在殷代,是作为祭祖的形式出现。周代以后,“孝”的观念弥漫日甚,“孝”的精神普遍反映到先秦诸子的学说中。《老子》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可见孝是老子所追求的最高伦理目标。最重视孝而又有完整系统的孝道理论的,当是儒家。《论语》中直接论孝共10处,另有多处虽无孝字,却是论孝名言,如“事父母,能竭其力”。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而“孝悌也者,是为仁之本欤”,足见“孝”在孔学体系中的根本地位。  相似文献   

5.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孝老爱亲,其风源远流长。孔子曾说:“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老爱亲,从孝顺父母做起。千忙万忙,白发父母长辈不能忘;世上什么都能等,唯有尽孝不能等。  相似文献   

6.
正儒家重视修身,他们把修身看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开篇即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中庸》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孟子则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继承和发扬了早期儒家修身为本的思想,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  相似文献   

7.
张峥峥 《学习月刊》2012,(8):104-104
“孝”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千百年来,暑产它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人伦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孝经》中说:“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相似文献   

8.
作为"至德要道",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评判人之德行的重要标准。孝从孝亲的家庭伦理出发,推至兄弟、夫妇、上下级以及朋友之间的相互尊敬与谏诤,体现在孝与仁义礼智信的关系中,即孝为仁之本,孝慈谓仁;义为孝之实,诤孝为义;礼为孝之核,敬孝合礼;智为孝之方,谏孝需智;孝为信之基,诚孝为信。弘扬孝文化,对于促进当代社会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在清代学者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国社会家庭伦理的出发点,在维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方面起着决定作用。为人,必须要有孝德。人不可不知孝孝由"老"的上半部分和"子"组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其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乘老也。"其实,孝蕴含着浓浓的真情:当"子"年幼之际,"老"把"子"紧紧地庇护在身下,为其撑起  相似文献   

10.
王峥 《理论导报》2014,(10):25-27
在全球寻求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个人责任、家庭保障功能、社会互助共济等关键词又一次被提倡和重视。儒家思想对亚洲社保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的"忠""孝""悌""仁"等理念都对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应在我国社保制度建设过程中加以吸收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孝亲观念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倍受推崇。现代家庭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追求个人自由、权利意识的蔓延,使得孝亲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忽视,从而也出现了很多人伦关系失调、家庭关系紊乱等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重新认识和提倡儒家伦理中重视孝道的思想,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穿行香巴拉     
正1928年,一个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带着他的设备,牵着马匹,用砍刀拨开了一条通往秘境的路。随着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不断连载出的精美照片,这个名叫"香格里拉"的秘境引起世界轰动,而这位名叫约瑟夫·洛克的美国探险家、地理学家的名字也永远留在了香格里拉的潺潺小溪之中、圣洁神山之上。宛若"长在深闺无人识"一般,香格里拉  相似文献   

13.
百善孝为先     
<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父母生我养我,拉扯我长大,呵护备至。我想好好报答,但父母的恩情如天一般,大而无穷,怎么报答得完呢!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其实质是以孝行为基石。孝是最基本的道德观念,所以出现古语"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先"。  相似文献   

14.
<正>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崇的传统美德,是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中敬养父母、孝敬长辈是孝道的核心内容。孝道文化贯穿百代,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从维护自身的统治出发,亦从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点出发,力倡"在家伺奉父母,在朝事君忠君"的孝道文化。"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便是中国传  相似文献   

15.
<正>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人文"最初出现在《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对应。天文指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人文的主要内涵是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的理念,唐代孔颖达释曰:"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说圣人  相似文献   

16.
刘德伟 《党课》2012,(12):78-79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党员干部做人、做事、从政的基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德尚德,千年传承中,形成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绳墨的道德准则。老百姓历来十分看重为官者的道德素养,“自古人正千夫敬,从来官清万民服”“官德正,则民风淳;  相似文献   

17.
正在年轻人看来,尽孝在时间管理上是一件奢侈的事。异地就业,"996"式的互联网作息,让子女很难做到花费大量时间在陪伴父母这件事上。而年轻人越是这样认为,也就越难抽出时间,直到有一天,父母不在了才幡然醒悟,此时想尽孝了,父母却已离我们而去。事实上,尽孝未必要时刻陪伴,适当"微孝"也能给父母以宽慰。"微孝"让尽孝也能"碎片化"。"碎片化"不是让孝成为一种蜻蜓点水式的敷衍和形式,而是让尽孝这  相似文献   

18.
正1975年春,在山东省广饶县大王人民公社刘集村,一位名叫"刘世厚"的老共产党员将一本封面印有马克思半身像的《共产党宣言》小册子交给了广饶县博物馆。经鉴定,这是中国最早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至201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整整170年。在中国,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  相似文献   

19.
正《诗》(《大雅》)指出:不要忘记你的祖宗和父母,这是人生最需要修养的道德。从说文解字上看,"孝"字为子女把老人扛在肩上,"道"是人扛着脑壳走在路上,将"孝"与"道"一结合就是挑着父母走在大路上,此为人间正道。一、孝敬父母要有良心不同的老人,对子女孝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但所有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要求最起码有两点是相同的,一点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0.
王帅 《先锋队》2013,(1):26-28
"良知"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而将"良知"发扬光大的是明代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业"。王阳明将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