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政治安全之间具有深层关系。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可以在根本上解决国家政治安全所遭遇的困境与难题;另一方面,国家政治安全又是推进和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野下中国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国家治理的功能类型及能力方面与现代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国家治理在民主与科学方面还难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及公众期待;国家治理过程及结果在公平系数和正义刻度上还与民众需求有一定距离。全面深化改革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根本举措,要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作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服务的均衡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走上法治化轨道。  相似文献   

2.
法治国家和国家治理具有共生性、同构性与统一性,"良法"与"善治",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在价值上,法治价值孕育和涵养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在制度上,法治体系培植和型构国家治理体系;在过程中,法治能力培育和塑造现代国家治理能力;在效能上,法治建设的成效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败。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法治价值导引法治体系,法治体系规制法治过程,法治过程建构法治国家,最终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停止对符合中国实际且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探索。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历史性地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聚焦,并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借鉴了西方治理理论的有益成分,是立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个中国化的理论命题,有着鲜明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治理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其主要特色集中表现为:在国家治理概念上的中国维度与中国表达;在国家治理目标上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协同;在国家治理主体构成上的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一核多元"的独特格局;在国家治理价值理念上的人民整体与人民民主追求。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停止对符合中国实际且科学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探索。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历史性地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聚焦,并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借鉴了西方治理理论的有益成分,是立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个中国化的理论命题,有着鲜明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治理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其主要特色集中表现为:在国家治理概念上的中国维度与中国表达;在国家治理目标上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协同;在国家治理主体构成上的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一核多元"的独特格局;在国家治理价值理念上的人民整体与人民民主追求。  相似文献   

5.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家治理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治理理念确立起来、使国家能够顺利运行的体制机制。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治理主体、处理各种主体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水平与质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相似文献   

6.
民主与治理属于制度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民主的良性运转与治理的民主化在政治发展的视野中具有统一性,他们共同决定了制度体系的质量及其政治绩效,因而也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走向和进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我国制度体系的再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在治理过程和实施机制上的变革,治理现代化就是治理机制在压力之下向现代化的制度形态不断适应和契合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国家治理模式的转换,更意味着我国高度民主的制度形态在现实治理过程中的落地和生根,是民主与治理的融合与统一。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唯有以民主规制治理、以治理适应民主才能根治发展困境,并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热烈讨论。然而,就总体而言,研究和讨论主要集中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及实现途径等问题上,对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性问题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笔者认为,坚信与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16,(2):38-42
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有其最低限度的意义。通过有效适用公共治理理论,在过程上可以寻找当代中国公共治理之问题所在。在中国语境下,明晰认知定位是公共治理的基本前提。基于认知塑造,构建组织化与法治化的体系是推进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基本路径选择。体系构建是操练多元主体的现实体验,是对认知的检验。从过程意义切入,到认知塑造,再到体系构建,逻辑上形塑了当代中国公共治理有效适用的底线。  相似文献   

9.
刘辉 《理论导刊》2020,(3):44-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较之西方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四大特色:坚持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体制特色;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理念特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理论特色;以行政效能的高位运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效能特色。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四大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取得成功,并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大课题,这对学界从理论框架和实践方向上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进行解读和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中西方理论语境差异尤其是针对西方社会治理模式中因重返官僚制而导致的内在张力与弊病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应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体制和"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治理机制入手做出积极应对。值得注意的是,与西方个别专注理论思辨的社会治理理论流派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更应是一种行动纲领。从战略方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破解了以往中国地方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从五个方面为未来深化改革提供了转型出路。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新坐标、新任务。深圳作为当代中国的先锋城市,在城市文化发展上方面提出许多新理念,进行了许多新探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7)
在法治的道路上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仅需要完善法治本身的体系,还需要注重培育、改良法治生态,切实优化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生态。  相似文献   

13.
<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被誉为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诚然,构建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非常重要。但是,无论多么完善的治理体系,最终都要落实在具体的治理能力上。就此而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提升具体的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基础性要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治理评价体系框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吸收国际国内一些主要的治理评价体系和治理相关评价体系基础上提出了三套中国治理评价体系。一套是体系较为严整的中国善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一套是低收入人群优先和性别敏感的民主治理评价体系。还有一套是中国公共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这三套指标体系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研究思路。笔者期望这些初步探索有助于国内学术界对中国治理评价体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重要制度基础,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把握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创新的逻辑理路,有助于深刻而明晰地领会这一制度体系的优势、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向。在理论维度上,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基础,历经充分而系统的理论发展和创新;在实践维度上,浸润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经历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淬炼;在创新维度上,反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之制度建构,是通过制度优势把人民智慧创新性地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体现。在当今世界大变局背景下,继续深化改革"练内功",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构建中"凝心聚力",调动人民大众的积极性,真正把科学理论和先进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秘诀在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转变。不过,中国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变革,并不是在各个方位上呈现出同力度、同深度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宏观体制避险、中观体制着力与微观体制放任的差异性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这是治理体系诸构成面之间一种不对称的变化态势。其中,中观着力,乃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之道;宏观避险,则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在既定轨道上持续展开的前提条件;微观搞活,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呈现极大活力的基本保障。正是这样的治理变革,促使中国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并催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过,中国改革的最后成功还是一个需要审慎以待的目标。当微观与中观的改革正面碰上宏观难题时,中国改革的宏观体制突破问题便横亘在人们面前。解决这些难题会最终决定中国治理体系变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只有沿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反过来,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国民主法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疫情防控暴露出我国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的明显短板和不足。深入反思这些短板和不足,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五治融合",促进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优化治理结构,促进社会合作治理;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八社联动",打造有温度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的视阈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其核心就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核心价值目标的衡量标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及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体现了价值体系与制度的统一,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它体现和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从而在总体上形成更加科学、完善、有效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20.
<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那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意味着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力的现代化,因而,完善与发展制度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此意义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已然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