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96岁生日刚过,山东省委政研室机关党委组织党员干部来到西柏坡,寻访革命圣地;来到正定,寻访习近平总书记战斗过的足迹。在这里,我们又进一步认识了"进京赶考"的人们,一次次被他们的事迹感染着、感动着,受到了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意识的生动教育,得到了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进京赶考去"7月9日,我们一行来到了位  相似文献   

2.
<正>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我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进京"赶考"。毛泽东同志在临行前坚定地对大家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一定要考个好成绩"。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考察时强调,我们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依然严峻复杂,赶考远未结束。又是一年"赶考"纪念时,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这"赶考",到底要考什么?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赶考",应该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我们善于管理农村,但是否善于管理城市,是个未知数;二是革命已基本成功,但是否可以同样  相似文献   

3.
从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赶考"以来,中国共产党交出了一份又一份合格的"答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赶考"初心。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我们应该铭记"赶考"初心,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赶考"的经验,继续新的"赶考"征程,在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新的"赶考"的起点,戒骄戒躁、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似文献   

4.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从西柏坡到北京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说是“进京赶考”,并提出“两个务必”,“希望考个好成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继续“赶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向中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相似文献   

5.
<正>"赶考"智慧的深刻内涵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建党的历史,"赶考"智慧则是我党西柏坡时期思想建党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思想建党"作出明确要求,告诫全党同志"赶考远未结束",不忘"赶考"初心,继续前进在"赶考"路上。在走向全面小康乃至现代化的未来,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续运用"赶考"  相似文献   

6.
《奋斗》2016,(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切地提到:"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接着他又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地指出:"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这一论断向全党昭示,"赶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恒久课  相似文献   

7.
正3月23日,是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的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主席郑重提出了"进京赶考"重大命题。在此后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赶考"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要求"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  相似文献   

8.
事业发展无止境,奋楫"赶考"无穷期。从救国大考、兴国大考、富国大考到强国大考,中国共产党勇立时代发展的潮头,历经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优异答卷,"考"出了强大的领导能力、执政水平、政党规模和全球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回观百年"赶考"艰辛、历数百年"赶考"成绩、归纳百年"赶考"秘诀、明确未来"赶考"方向,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赶考"史的重要总结,更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9.
"赶考"本是中国科举制传统文化中一个通俗用语,1949年3月毛泽东把"进京执政"形象地比喻为"赶考","赶考"遂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语言中一个概念,具有了独特的政治内涵及功能;1980年代末,"赶考"轶事重现,旨在强化人们的政治认同,反对西方和平演变;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赶考"课题,将其政治意涵升华为"赶考"精神,强化其凝聚民族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动员作用。中国共产党借用耳熟能详的"赶考"一词表达执政理念,既承续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又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了其政治动员和政治认同功能。"赶考"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发端于1400多年前的"赶考",造就过韩愈、苏轼、欧阳修、文天祥等历代风流人物。67年前,有着诗人浪漫情怀的毛泽东同志,借用"进京赶考"表达他和他的战友们,对即将进京领导新中国的清醒认识,提醒全党必须做到"两个务必",破解"执政周期律"的魔咒,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自古"赶考"本意,代表着一  相似文献   

11.
正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兴城市全体党员干部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一次彻底的工作作风转变,并以"赶考"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以"赶考"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以"赶考"的决心不断在群众身边践行着"为民务实清廉"。"加"油添料夯实基础。兴城市完成了235个行政村和28个社区活动场所建设的全覆盖、全合格,硬件全达标。今年,新成立非公党支部7个,社会组织党支部3个,向55家非公企业选派55名党建指导员。推进了"驻村联户、结  相似文献   

12.
《党建》2020,(5)
正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千秋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场大战大考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大力弘扬"赶考"精神,不畏艰险、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13.
正事业无止境,"赶考"无穷期。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务必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坚守初心使命,矢志担当作为,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新时代的合格答卷。  相似文献   

14.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新起点再出发,我们要以赶考者的姿态,在振兴发展的新征程中展示新形象、体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奋力开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也要在历史洪流中前进,在接续奋斗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调研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本文论述了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重大意义和"进京赶考"、牢记"两个务必"的现实意义,并指出在新形势下只有经受住"钱场""官场""市场""政场"的考验,才能在赶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正"赶考"从来不是一场万众欢愉的"春晚",不知困难,不识挑战,不思忧患,无法写出合格的答卷。这本书叫《家国大义——共和国一代的坚守与担当》,作者是凤凰卫视出版中心主笔玛雅。读这本书,让人蓦然想起毛泽东说的"进京赶考"。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毛泽东说了这句话。那场"赶考"已经过去了67年,斯人已逝。考试仍  相似文献   

17.
正"红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母亲船"。"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昭示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政党,不断调整的中国共产党不容易",这是英国剑桥大学一位教授在研究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的历程后得出的结论。而这位教授所说的"不断调整",我们党常以"赶考"来表达。"赶考"是中国共产党人沿着"红船"航向开创未来的意志和行动。新中国成立以来,  相似文献   

18.
《新长征》2013,(10):65-65
<正>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也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著名的对话,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久久不绝的回响。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把入驻北平、建立新中国喻为"赶考"。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因革命胜利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的革命,即将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对于即将  相似文献   

19.
<正>自古以来,"进京赶考"就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因为它是"学而优则士","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体现。自从1949年,毛泽东将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这个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迁往北平比作"进京赶考",?这四个字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以其内涵和本质上都不可同日而语了。时至今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作出重要论断,告诫全党"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  相似文献   

20.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移驻北平的临行前,风趣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片刻之后,又凝视着车队将要开往的方向,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进京赶考",顾名思义,指赶到京城参加考试。"赶"即"急、快,及时到达,抢时间";"考"即"考试"。进京赶考,包含着古代学子们的追求与梦想、辛勤与付出。赶上者考试;赶不上者,视为弃考。考者,能金榜题名,也可名落孙山。毛泽东同志把即将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比喻为"进京赶考",寓意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