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八年的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这次大会上,科学技术专家们规划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宏图,把系统工程列为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尔后,钱学森同志曾多次发表论文,呼吁“大力发展系统工程”,并建议“开展我国法治系统工程”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国法学界对于法学科学的现代化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习惯  相似文献   

2.
<正> 1979年11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系统工程可以解决的问题涉及到改造自然,改造提高社会生产力、改造提高国防力量、改造各种社会活动,直到改造我们国家的行政、法治等等,一句话,系统工程涉及到整个社会。”他首次把法治系统工程列入了系统工程体系,使系统科学开始叩击我国法治领域的大门。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法学思想指导下,把综合治理犯罪作为一个法治系统工程来研究,运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结合常州综合治理犯罪的实践,从整体宏观出发,通过微观机制分析,设计系统结构模型,以期探索综合治理犯罪的优化和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书是由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领导与主持完成的一个大型项目,全书约60万字,将于1989年5月左右正式出版。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全面。包括了我国建立硕士学位制度以来八届已通过答辩近200篇刑法硕士论文,是对我国近年来高层次刑法学专题研究成果的全面概括和检阅。(2)精炼。本书是对总字数近千万字的近200篇刑法硕士论文精华的高度浓缩。(3)内  相似文献   

4.
裴苍龄教授著的《新证据学论纲》已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问世,揭开了我国证据学新的一页。作者倾注十八年的心血,对我国证据学从理论上进行了重建。打开这本书,人们就会看到,这本书的学科体系、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规则的论述,都体现了一个“新”字,使本书成了名副其实的新证据学。  相似文献   

5.
简讯     
《法学》1985,(7)
中国政法大学法制系统研究会与中山大学法治系统工程研究会联合发起的全国首次法制系统科学讨论会于四月廿六至廿八日在北京召开。司法部部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邹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友渔、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王仲方、副会长甘重斗等出席了讨论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作了题为《现代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法制系统工程专业学组、北京系统工程学会法律专业委员会与《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编辑部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理论教研室于 2 0 0 1年 4月 14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举办了“法治 /法制系统工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法治系统工程的倡导者钱学森院士在病中委托秘书打来电话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了关心。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人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的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政法论坛…  相似文献   

7.
由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海坤和副教授黄学贤合著的《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从比较法角度研究》(下称《法典化》)一书于1999年8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全书38万字。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将行政程序法典化与行政法治、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的大背景紧密相连。我国在90年代才开始注重和研究行政程序,这与我国法治建设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因此本书的主题虽然是论述行政程序法典化的相关问题,但却始终都强调行政程序法本身的价值在于能够通过它产生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法治政府,将民主和自由协调起来,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取得…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开展法治系统工程研究的刍议》一文中,我们着重讨论了开展法治系统工程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说明开展法治系统工程的研究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重任,建议大力开展我国法治系统工程研究,并提出了关于开展法治系统工程的一些设想。为了开展我国法治系统工程,就必须把法治系统工程的特点和方法搞清楚。否则就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李步云同志著《法制、民主,自由》一书,最近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一本法制方面的理论读物,选收了作者近几年来撰写的有关法理学的论文,涉及我国法制建设面临的不少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分析比较深入,论证比较周密。它比较系统地向读者展示了作者近几年来在法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作者在本书中对于许多有争议的问题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了许多有相当研究深度、很能发人深省的新见解。关于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相互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学理论与法制建设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者在本书的《政策与法律》一文中,对法学界正在争  相似文献   

10.
新书推荐     
死亡与右手作者:赫尔兹(法)译者:吴风玲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本书是象征人类学早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由两篇独立的论文构成。在第一篇"一项关于死亡的集体表象的研究"一文中,作者认为,对于集体意识来说,死亡在通常的情况下是将死者从人类社会中排除出去,实现他从可见的生者世界向不可见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制系统科学研究会和中山大学法治系统工程学会联合发起的全国首次法制系统科学讨论会于四月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各政法院校、大学法律系、政法机关以及系统工程理论研究部门等五十四个单位的一百余名代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晋藩主持了开幕式。司法部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邹瑜致开幕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张友渔、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中国法学会  相似文献   

12.
新千年的第一年,外国法律史的研究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指引下,经过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在这一年里,不仅学术交流比较踊跃,也出现不少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共出版各类专(译)著、教材及教学参考书20余部,论(译)文20余篇,收到年会论文近50篇.……  相似文献   

13.
书讯     
正《军法生成之道》作者:胡世洪/定价:36元出版时间:2013年5月本书是《周健·军事法之门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创造性地将军事立法技术定位于构建军事法制和厉行依法治军的逻辑起点上,分为军事立法预测、军事立法决策、军事法结构营造和军事立法语言表达等几部分。《人权法治民主》作者:罗隆基/编者:刘志强/定价:39元出版时间:2013年10月本书精选了著名学者罗隆基自20世纪20~40年代间所发表的30篇作品。本书以政治常识为主题,内容分为人权是什么、法治是什么、民主的意义三大部分,为读者提供事关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借鉴,以促进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 日本民法、环境法学者访华团于1983年9月来我国访问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中日双方学者围绕着两国环境政策与立法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与污染税,自然环境的管理与立法等问题,在北京大学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讨论会提供了十余篇论文,按照双方协议,在两国分别用中文、日文出版论文集。本书就是这一学术交流的成果汇集。全书共十二篇论文,约十四万字,书后附有日本环境法与有关法规发展一览表。该书可供从事环境管理工作与环境科学研究工作者参考,亦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选作教学参考书。该书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公开发行。如在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与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法治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本刊曾于1995年起开辟《中国法治之路》专栏,已发表过十多篇专文。为了更清楚地认识法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从本期起,本刊特辟《法治专论》专栏,举凡专论法治的论文均安排在这一专栏内刊出。欢迎作者来稿,一呈高见。读者诸君对办好本专栏有何意见和建议,亦请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6.
本文展现了20年来法治系统工程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概貌,它向读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作为一种现代思维方式,法治系统工程正日渐影响着中国的法学研究;而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技术,法治系统工程正日益广泛地融入中国的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17.
我们所需要的“法治”韩德培编者按:今年二月六日是韩德培教授八十五岁华诞。为了庆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他的亲友和弟子们想为他出版两本书:一本是他的《文选》,另一本是亲友和弟子们为了祝贺他而撰写的论文集。前一本书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发排付印。其中有一篇文章是...  相似文献   

18.
书讯     
《法律与生活》2016,(5):2-2
《人权论要》作者:郭道晖定价:46元出版时间:2015年8月法学家、法治思想家、当代中国"法治三老"之一的郭道晖被法学界认为是我国研究人权与法治理论的思想家和"推动人权入宪"的著名法学家之一。本书整合了他历年来有关人权的思考文章和论著,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本展现了20年来法治系统工程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概貌。它向读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作为一种现代思维方式,法治系统工程正日渐影响着中国的法学研究;而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技术,法治系统工程正日益广泛地融入中国的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20.
我院讲师刘海同志参加全国首届法制系统工程讨论会,并提交了论文:《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系统工程研究》,文章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与法制系统工程的基本特点是;(一)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旨在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制度以及宪法和法律所允许的其它经济成份的合法利益,保护人民权利,维护社会主义秩序。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二)积极维护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和道义上的日趋接近与和谐统一,并积极维护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